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而不求”解题技巧的应用研究

2024-04-22 19:12郑丽华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解题技巧初中数学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对初中数学复杂问题进行简化探究和有效解答,文章研究了“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首先概述“设而不求”内涵与价值,其次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参考,结合大量例题说明“设而不求”具体的应用方向和解题过程,最后简要总结全文内容,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设而不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06-0068-0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部分复杂题目不能直接通过设未知数求解,而是要应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初中数学教师应主动理解“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内涵与价值,找准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应用情境与方法。

一、“设而不求”的内涵与价值

“设而不求”是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方法之一,指的是在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时设定一些未知数,然后将未知数视为已知数,根据题目本身各已知条件,通过整体消元简化问题解决过程,在降低解题难度的基础上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于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来说,

“设而不求”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设而不求”解题技巧,不仅可全面提高他们在代数方程、函数、几何图形等方面的学习质量,还能使他们在中考时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题、压轴题。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设而不求”的解题技巧。教师应对此加以重视,结合典型例题指导学生。

二、“设而不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化简运算问题

化简运算属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如有理数化简运算、整式化简运算等。虽然相较于方程、函数、空间几何等知识点,化简运算问题较为简单,但也有一部分初中数学化简计算问题具有一定复杂性,学生不能通过常规方式找到解题思路和答案,此时就需要运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1]。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的加减”教学中,有如下问题:

先化简,再求值:+

问题包含两个根式,无形中增加了化简与运算难度,但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被开方数有理数部分相同,无理数部分互为相反数。根据这一发现,可推测解题过程或许与以下两公式有关:

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之后,以两大公式为切入点,可设为a,为b,则原问题转化为求解a+b的值。a2=()2=6+,b2=()2=6-,则a2+b2=12。ab=·==5。a+b=,代入a2+b2=12、ab=5,则a+b==,可得+=。

应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借助新的未知数表示算式中复杂的根式,学生可巧妙地将复杂根式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开平方”问题,进而通过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创新运用实现准确解题。

(二)代数方程问题

1.三元一次方程组“设而不求”解題技巧

三元一次方程组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拓展延伸内容,也是初中“方程组”问题的重要内容。常规解题思路为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计算较为烦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关“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巧解三元一次方程组问题[2]。

例如:有麻料、棉料、毛料三种布料,若购3匹麻料,7匹棉料,1匹毛料,共需315元;若购4匹麻料,

10 匹棉料,1匹毛料,共需420元。现在购麻料、棉料、毛料各1匹,共需多少元?

结合题意,可设麻料、棉料、毛料的价格分别为x、y、z元,列出下面方程组:

解方程,联立(1)(2):(1)×3-(2)×2,可得

x+y+z=150,求出原问题正确解。

对比传统解法“一一求出未知数取值,然后将它们相加,求得问题最终解”,此解法先设未知数,然后将“x+y+z”视为一个整体,有效地简化了计算过程。教师还可基于此问题变式,鼓励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巩固对应“设而不求”解题技巧。

2.分式方程“设而不求”解题技巧

分式方程为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分式方程概念,通过求解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基于“分式”复杂性,分式方程实际求解过程通常较为烦琐,易使学生出现计算失误。这就要求教师在分式方程问题中,同样向学生传授“设而不求”的解题技巧。

例如:解方程 +=+

观察该分式方程可以发现,方程等号两边与互为倒数,与同样互为倒数。这在增加方程求解难度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设而不求”。具体来说,基于“倒数”特征,可将方程等号左边设为m、设为n,则方程等号右边、可分别表示为、,原方程转化为

m+n=+。转化后,方程两边同时乘以mn,去分母可得mn(m+n)=n+m,则mn=1或m+n=0。mn=1时,m=,则 =1÷,=,解得x=0或x=8;m+n=0时,+=0,解得x=。所以,原方程解为x=0或x=8或x=。

采取“设而不求”解题技巧,根据等式两侧分式对应关系,将等式左侧两个分式分别设为m、n,右侧分式对应转化为、,有效降低了第一步“去分母”难度。之后,基于“去分母”结果求出m、n对应关系,在m+n=0或mn=1与+或·间建立联系,可轻松求出未知数x的值。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分式方程此类对应关系,使学生准确把握“设而不求”切入点。另外,在求出分式方程“可能的解”后,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关注左右两侧分母是否为0,去除不合题意的解。此例题中,x=0、x=8或x=时,方程左右两侧分母均不为0,所以均为方程解。

(三)函数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问题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锐角三角函数,贯穿八九年级。其中,二次函数图像面积问题、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等,

均可应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求解[3]。

例如,在人教版教学在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教学中,有下面这一道关于面积

的题:

如图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与反比例函数y=(x>0)图像交于A、B两点,与x轴交于点C,且点B为AC中点。分别过A、B两点作x轴的平行线,使其与反比例函数y=(x>0)图像交于D、E两点,连接DE,则四边形ABED的面积是多少?

图1

根据题意,AD与BE两条线相互平行,四边形ABED满足梯形判定条件,其中,AD为梯形上底,BE为梯形下底,AD与BE之间的距离则为梯形高。想要求出四边形ABED的面积,必须先确认AD、BE的长及AD与BE之间距离的长,而求以上长度,需要明确A、B、D、E四点坐标。由此可应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首先,基于反比例函数y=(x>0)图像与直线交点,可设点B坐标为(,m)。由于点B为AC中点,且点C在坐标系x轴上,则点A横纵坐标均为点B的2倍,

即(,2m)。又因为AD、BE与x轴平行,且点D、E与反比例函数y=(x>0)图像相交,则点E纵坐标为m,横坐标为,整体可表示为E(,m),相对应的,点D坐标为(,2m)。AD长可通过点A、D横坐标相减求得,即-。同理,BE长度为-,梯形高为2m-m,则梯形面积为:SABDE=(-+-)(2m-m),化简过程如下:

SABDE=(-+-)(2m-m)=×

×m=××m=

由反比例函数图像交点B切入“设而不求”,设点B坐标为(,m),然后结合题意与图像求出其他交点坐标,顺利表示出四边形ABED求面积所需长度,代入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最后约掉所设未知数m,得出四边形面积。运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可使解题思路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求面积”

难度。

(四)几何问题

初中数学几何求值问题包括“求角度”“求长度”等,但由于很多时候题干没有给出足够的角度与长度信息,解题思路并不清晰,需要引入未知数。学生可以通过未知数逐步表示出解题所需角度或长度,

然后根据未知数在整个几何图形中的等量关系,顺利求出待求角度或长度[4]。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教学中,有以下问题:

已知RtΔABD中(如图2),∠ABD=90°,C、E分别为线段AD上的两点,满足∠BAC=∠BCA,BE将∠CBD平分为∠CBE与∠DBE,求∠AEB的度数。

图2

这是典型的几何图形“求角度”问题。基于问题逆推,若想求出∠AEB的度数,需要用到∠CBE、∠CBD、∠ABD、∠ACB等多个角度,但是对于这些角,

题干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度数。因此,可结合已知角与图形信息,将它分别设为不同未知数,解题过程如下:

设∠BAC=∠BCA=x,则∠ABC=180°-∠BAC

-∠ABC=180°-2x

∵BE平分∠CBD

∴∠CBE==

==x-45°

∴∠BAC+∠ABE

=∠BAC+∠ABC+∠CBE

=x+(180°-2x)+(x-45°)

=135°

∴∠AEB=180°-(∠BAC+∠ABE)

=180°-135°=45°

通过“设而不求”解题技巧,设∠BAC与∠BCA为未知数x,从而在未知角与已知角间顺利建立联系,

最后基于三角形内角和等量关系抵消未知数,求出待求角度,整体解题过程更加简洁、高效。

(五)实际应用问题

“设而不求”解题技巧还可以应用在初中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中[5]。广义上,初中数学问题可分为“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两部分,上述例题可统称为“数学问题”。“实际问题”通常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意在使学生避免“书本化”“应试化”的学习,

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然而在一些实际问题中,学生同样会遇到不能借助已知条件解题的复杂情况,需要迁移运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

教学中,有以下问题:

明珠社区组织了一次团购活动,联系了两家旅行社,由2名导游带队,旅行票原价相同。A旅行社购票优惠活动为“1名导游不优惠,其他导游与居民7折优惠”。B旅行社购票优惠活动为“全体导游与居民7.5折优惠”。假设当参与团购的居民人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收费相同?

为了简化计算,可将两家旅行社旅行票原价设为a,参与团购居民人数设为x,则两家旅行社收费情况分别为:

A旅行社:yA=a+0.7a(x+1)

B旅行社:yB=0.75a(x+2)

若收費相同,则yA=yB,a+0.7a(x+1)=0.75a(x+2),解得x=4。

若基于常规列方程思路求解,由于不确定旅行票原价,很难顺利解题。而融合一次函数与“设而不求”

解题技巧,通过设未知数在A、B旅行社收费之间建立函数关系,便可轻松解出题中所提问题。

三、结束语

言而总之,“设而不求”解题技巧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解题思想与方法之一。教师应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设而不求”解题技巧,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最大限度地简化解题过程,提高效率与准确率。初中数学教学应大力完善“设而不求”解题技巧教学,以此提高学科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陈兴菊.“设而不求”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2(23):21-23.

李斌.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7):69-71.

张琳.“设而不求”巧解初中数学竞赛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2(9):45-46.

胡敬婷.例谈“设而不求”技巧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2(9):60-62.

丁鹏儒.“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2021(6):79.

作者简介:郑丽华(1986.8-),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莆田青璜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解题技巧初中数学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知多少
让五年高考题为“七选五”解题技巧代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初中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探讨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之“数”“形”结合策略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