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式应用探析

2024-04-22 10:41熊薇姜娜陈茵周扬王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高职指标

熊薇,姜娜,陈茵,周扬,王凤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还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1]。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中,教法是改革的基本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改善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3]。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普遍采用基于临床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提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成熟的评价方案[4]。因此,如何建立具体客观的教学评价模式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在分析教学评价理论模式、国家政策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对提升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2020 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2019 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1 080 人,其年龄为18~22 岁,平均年龄为(20.5±0.32)岁。观察组为2020 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1 148 人,其年龄为18~22 岁,平均年龄为(21.2±0.28)岁。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公共基础课、学时数无显著差异,均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实施教学。

1.2 方法

1.2.1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立要科学合理,具有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要采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尽可能减小误差。

(2)指导性原则。要以教学评价为先导,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形成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对各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均有指导性作用。

(3)可行性原则[5]。所有指标易于实施,便于观察。指标要具体化、数量化、清晰化,并且评价方法简单易行,数据收集方便,可操作性较强。

1.2.2 咨询专家的遴选标准

结合本研究需要及实际的问卷回收率,遴选省内4 家职业院校12 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专家的入选标准为[6]:

(1)从事护理教育、管理工作10 年以上;

(2)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3)对本研究有很高的积极性,愿意回答专家咨询问卷。

1.2.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师生访谈,参照具有代表性的护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主观感知和对教师客观要求2 个方面初步制定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因素、教师因素2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及26 个三级指标。

采用专家调查法(Delphi 法)[7],将初选指标以信函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专家,并分析了所选专家的权威性,保证了所选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在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结合AHP 层次分析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权重系数[8],科学准确地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建立了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2.4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确立

在确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护士执业考试要求和临床护士考试模式[9],采用“三结合”评价方式:(1)理实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训考核相结合;(2)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作业、讨论、答疑等与线下任务完成、竞赛、服务等相结合;(3)多元评价结合,师评、服务对象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多元化、智能化、立体化评价,对评价主体学生、教师进行评价,并结合第三方评价,构建高职护理专业新型教学评价模式,探索此教学评价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0]。

1.2.5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

分析对照组2019 级、实验组2020 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模式,比较新型教学评价模式与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不同,分析师生评价的客观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教学测评,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

对2019、2020 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结合第三方参与评价反馈,根据反馈调控机制,对所构建的模式框架持续完善,形成有效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从而高效地构建稳定、可推广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使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26 个三级指标(指标名称和权重见表1)。

表1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内容

2.2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思路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2.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应用效果

2019、2020 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相应阶段的考试均顺利完成,实验组、对照组初始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专业课程理论及技能综合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综合成绩整体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019 级与2020 级护理专业课程综合考核成绩比较(分,±s)

表2 2019 级与2020 级护理专业课程综合考核成绩比较(分,±s)

课程2019 级(n=1 080)2020 级(n=1 148)U 值P 值健康评估88.63±2.02 91.42±6.37 1.693 2 0.001 2基础护理技术87.59±5.35 92.21±2.78 2.387 0 0.013 6内科护理82.33±8.26 88.25±7.98 2.357 2 0.000 0外科护理83.67±2.21 90.12±2.14 2.029 3 0.003 2儿童护理83.22±10.79 87.86±10.53 1.689 5 0.001 2母婴护理84.65±9.88 90.02±8.32 1.053 2 0.004 6老年护理84.31±10.76 87.68±10.53 1.684 7 0.002 5急危重症护理87.53±8.74 90.46±6.53 1.536 7 0.000 1中医护理82.34±9.88 89.15±8.75 2.206 4 0.000 0总均值87.52±8.36 89.14±6.84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护理专业新型教学评价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评价模式,能更大程度地反映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有效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显著提升学生综合成绩,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 讨论

3.1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应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构建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新的评价体系后,2020 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及专业课程综合成绩均高于应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学生,说明重新构建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能够适应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护理专业教学质量,为学生走向临床护理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实现了护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凸显专业特色

由于护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性交叉学科[11],有些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难以量化界定,如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学态度等。护理专业教学评价要以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目标为导向,选择符合护理专业特色的评价工具,客观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全方位进行综合教学评价,并结合学校专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评价指标体系,找出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因素,持续修订与完善。

3.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优势

在教学评价中,应依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设置评价标准和内容[12],如学生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同行专家和学院教师的评价侧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13]。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主体全程监督与评价,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学校的教学状况,得出客观且全面的评价结果,促进高职院校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14]。充分发挥各评价主体的作用,有效促进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提升,实现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地提升。

3.4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从多角度分析并建立评价反馈体系

教学评价信息反馈是评价系统的重要内容,为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15]。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教、专家评价等方面考虑,适应当前高职教师教学现状,从反馈中找出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完善,形成有效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从而高效地构建稳定可推广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

4 结束语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16]。高职院校要多了解护理专业的相关信息、政策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改进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方法,从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内容出发,建立多元评价指标,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护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高职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