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和美育教育视域的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2024-04-22 10:41苏艳炜毛世华周雪冰沈华杰强明礼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家具美育课程体系

苏艳炜,毛世华,周雪冰,沈华杰,强明礼

(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2.福建理工大学,福建福州 350118)

2017 年 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探讨工科发展新范式[1]。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引领高等教育变革,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向数字化创新发展,培养新兴产业人才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高校的“美育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应有的学科优势,将美育教育课程化[2-4]。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提升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5-7]。近年来,高校教师在设计学领域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从课程角度出发,将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8-11]。高等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现代教学的迫切要求,对培养创新人才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我国本科高校设置与家具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分为两类。一是艺术背景,招收艺术特长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强调设计能力的培养,对结构、技术、工艺等工程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工程思维缺失。二是在木材科学与工程或工业设计等专业下设立家具类专业方向,对美育教育重视不足。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是西南林业大学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其前身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的家具方向,以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家居产业发展对高层次设计与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经前期调研发现,目前该专业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教育滞后于行业需求,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的整合性、完备性和前瞻性不足;二是实践课程体系中的美育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三是实践教学条件支撑力度不足。因此,在新工科理念和美育教育建设的背景下,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2 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意义和必要性

2.1 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建设的要求

大学要将以立德树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教育目标。美育教育是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的有力抓手。结合新工科理念和美育教育的要求探讨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新范式,将专业教育与美育教育两者的宗旨、理念和原则相融合,探索“育德+育美+育人”相结合的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建设的要求。

2.2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三全育人

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在教学培养体系中涉及工程、技术、材料、设计、艺术、文化、营销、管理等多学科范围,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12],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具备开展工程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条件。以专业课程群为抓手,将美育教育与专业课程多角度融合,不仅能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还可实现美育教育的浸润式、实践化发展,这对于培养具有工程思维、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西南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构建了知识、能力、育人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3.1 知识目标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建构课程体系,包括家具艺术设计课程群、家具技术设计课程群、家具工艺课程群和家具智能制造课程群。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家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和美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3.2 能力目标

通过以上课程群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家具产品设计,建立绿色生态、人文关爱的设计价值观;掌握家具设计与工程实践基本技能,掌握家具设计与工程研究、智能制造的基本方法。

3.3 育人目标

基于新工科和美育教育的要求,结合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内涵,利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构建“育德+育美+育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达到培养多元化实践型人才的目标。切入点及育人目标见表1。

表1 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育人目标及切入点

4 西南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4.1 构建课程体系,支撑双目标达成

根据新工科要求,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纳入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设置了家具结构设计、家具材料学、家具制造工艺学等以结构、材料和工艺为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设置了设计制图、人体工程学等具有理工科科学研究体系特点的基础课程,还增设了智能制造基础、家具先进制造技术、家具制造装备学等有关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兴新工科课程。根据美育教育要求,充分挖掘美育资源,构建包括家具造型设计、家具表面装饰、展示设计以及家具营销等家具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艺术课程群,同时构建了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综合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通过重新建构课程体系,有效支撑了新工科和美育教育双目标的达成。

4.2 挖掘美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美育资源。一是将课程思政和美育教育常态化,如在家具结构设计课程中,进行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课程教学时,通过圈椅的案例教学,从形式美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领悟明式家具的形式美、材质美和工艺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分析圈椅各零部件间的榫卯结构形式和连接技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二是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13],团队积极探索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和新教材,结合团队近几年的科学研究成果,编写了《中国传统家具》《家具设计与制造》《家具产品手绘表现》等教材。三是建设家具设计与制造的教学案例库,包括家具设计理论与学科竞赛案例库、家具材料与配件案例库、家具制造案例库、家具品牌案例库等,形成“艺术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业专项特长”的专业课程群体系联动机制,构建“育德+育美+育人”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4.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依托教学团队建成的国家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家具设计与制造和省级一流课程家具结构设计,充分利用这些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14],创新教学模式,基于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全过程探索课程改革新思路。如在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引用家具设计与制造第四章的慕课内容,通过解读“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讨论的形式,实施翻转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功能主义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4.4 开展专业竞赛,培养职业能力

坚持“以赛促学,以学促教”理念[15],加强创新实践、思维训练和技能学习,促进知识素质向能力素质的转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一是依托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从“民族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角度切入,提炼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年来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 余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二是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家具行业设计大赛,设计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参赛学生在国际文创设计大赛、永安竹具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木作技艺大赛等专业竞赛上获奖20 余项,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5 搭建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效果

近年来,教学团队在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依据行业需求,通过派选优秀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进入学生课堂,形成校企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实践实训水平;三是在现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优化整合,逐步形成“三层次、五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三层次”包括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五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专业技能实验平台、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上述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多元化实践教学,为家具产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5 结束语

以新工科和美育教育的建设为契机,探讨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其根本在于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对新技术的认识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同时也要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坚守设计艺术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构建“育德+育美+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家具设计与工程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家具美育课程体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