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4-04-22 10:41李晓旭李洁曾彤莺程一诺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院产学研

李晓旭,李洁,曾彤莺,程一诺

(石河子大学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产学研”模式起源于18 世纪的欧洲,与西方国家早期的工业化进程紧密关联。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高等教育对“产学研协同”在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成效愈发重视,相较发达国家较成熟的“产学研协同”教学模式,我国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学科,开展“产学研协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充分服务国家与地区的战略发展需求,能较好地满足建筑设计行业及相关企业需求,具有“外部导向”的鲜明特征[1]。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贯穿建筑学5 年的学习历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法开展建筑设计的能力,是建筑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地方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全方位对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石河子大学建筑设计课程为例,为解决当前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制定基于“产学研协同”的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探讨了教学改革方案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建筑设计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建筑设计课程现状概述

建筑设计课程包含建筑设计(1)—(10),贯穿建筑学本科二至四年级,其中: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1)—(4)定位为建筑设计入门,强调建筑与场地、功能与空间、建造与材料等设计基本问题;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5)—(8)定位为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强调功能、流线的组织和建筑空间的塑造,培养学生由模仿而转化的设计创新能力;四年级的建筑设计(9)—(10)定位为综合训练,通过复杂题目设置和长周期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2]。

1.2 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1.2.1 缺少设计课程体系的整体串联,与实际项目的关联度低

目前,建筑设计课程彼此缺少串联和衔接,导致部分设计课存在雷同或缺项的问题(例如社区中心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存在雷同,缺少交通类建筑设计项目);此外,现有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设计题目大多为虚拟题目,学生采用“假题假做”的方式,缺少针对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训练。

1.2.2 学生设计成果创新不足,科研成果融入度不高,竞赛参与度低

部分学生的设计成果创新性相对不足,特别在设计理念、空间形体推演和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未与设计教学紧密关联,学生创新性成果数量不足,设计成果在各类学科竞赛方面表现不佳[3]。

1.2.3 教师设计实践经验不足,校企协同度低,平台建设滞后

部分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且部分建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经验和实践水平方面明显不足;建筑学专业的校企协作水平不高,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存在脱节;虽然校企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但与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还未起步[4]。

2 “产学研协同”的教学改革方案

建筑设计课程是职业建筑师培养的核心,其中任意一门课程都涉及建筑设计的完整过程,学生需要分阶段循序练习。课程依照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围绕打牢基础、提升能力、解决综合问题的3 个阶段性目标,每门课程设定一种建筑类型,由简入繁地设置包括住宅建筑、单一功能公共建筑、复合功能公共建筑和规划、城市设计的相关题目。课程改革对标课程现存问题,从以下3 个方面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

2.1 以“产学”为驱动构建“全链条贯通式”设计课程群

2.1.1 构建“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题库

在课程选题方面,由依托虚拟项目的“假题假作”,逐步改变为由本地设计院真实题目修改而来的“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并构建与实际项目高度相关的“真题”题库,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区域发展特征和场地周边环境。选题方式由原全班学生完成1 个题目,逐步转变为2 位专职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2 组,每组各选1 题,且每2~3 年依照实际项目更新一次题库,以降低题目重复率,提升建筑设计课程题目与设计市场需求的关联度。

2.1.2 对标“注册建筑师”执业要求的课程环节优化

以“注册建筑师”考试及执业要求为驱动,在原有课程环节中增设“真题解析”和“建筑策划”专题,解决调研分析与方案构思之间缺乏连贯性的问题;并将“专题规范”“设备专项”和“构造专项”以集中授课方式植入深化设计环节,增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5],提升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最终环节增添“技术图纸深度”专题课,保障成果的设计质量[6](见图1)。

图1 课程环节优化改革图

2.1.3 构建“全链条贯通式”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

将建筑设计(1)—(10)课程集成为“设计入门—拓展提升—综合训练”的系列课程群。通过入门训练夯实基础,掌握功能分区、空间限定和环境营造的设计方法;以拓展提升强化训练,建立功能组织、空间叠合、场所营造的设计框架;通过综合训练拓展实践,构建概念统筹、空间组群、技术综合的设计课体系(见图2);三部分有机串联,形成设计系列课程群,渐进有序地提升学生设计的核心素质[7]。

图2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图

2.2 以“研学”为引导建设“主线 + 辅线”融合的第二课堂

2.2.1 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设计思路

在传统的设计课训练中,学生往往更关注设计的“功能合理”和“造型新颖”,缺乏对建筑与地域文化、空间场所、节能低碳等前沿概念的思考,导致设计思路局限。为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团队亟须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和对口支援高校开展“线上线下”的设计专题讲座,通过优秀实践案例解析和前沿科研成果展示,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8]。

2.2.2 组建“学生工作室”,融入教师科研团队,提升学生设计素养

建筑学教师科研项目以横向课题为主,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教师团队可以选择横向课题中某一子课题作为设计课前期研究的任务,培养学生在设计初期以研究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发现待解决的设计问题,基于设计问题提出设计策略,通过设计策略形成设计理念,并围绕理念完成建筑设计全过程,最终形成高品质的设计成果。

2.3 以“产学研协同”打造“双师型”团队,建设“双赢型”资源平台

2.3.1 对标工程实践建设“双师型”团队

由于部分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面对高年级复杂的建筑类型设计要求,亟须建设一支由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完整过程,逐步形成专业群资源共享机制和关键环节信息沟通机制,确保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9]。

2.3.2 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双赢型”资源平台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学校层面,可以获得更多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高品质应用型本科生人才;设计院层面,有助于帮助设计院打造本地精品项目,弥补本地设计院在策划研究方面的短板,共建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双赢型”资源平台。

3 “产学研协同”的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选取建筑学四年级的建筑设计(9)——适老化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实践对象,通过邀请对口支援高校教师和本地设计院团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教学环节优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10]。

3.1 建筑设计(9)的各教学环节优化

3.1.1 真题选择与任务书拟定

联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计院、石河子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石河子博力建筑设计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获得近5 年新疆地区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城市片区的设计任务书。围绕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按照建筑规模由小到大、建筑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建筑空间由单一到复合的顺序,进行任务筛选和分类,构建建筑设计(1)—(10)的真题任务题库。在已建真题库中选取建筑设计(9)——适老化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任务书充分考虑区域城市规划控制条件和城市设计导则,强调地域文化融合、适老化居住空间需求和绿色建筑设计。

3.1.2 教学实施环节的优化

课程改革在原有的4 个教学环节(调研分析、方案构思、设计深化和成果整理)中,分别植入“前期策划”“住宅精细化设计”和“技术图纸深度要求解析”专题。首先,在调研分析阶段加入“前期策划”专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研究本地居民的适老化居住需求和养老模式,并结合国内外具体案例分析适老化社区规划设计要点[11];其次,在设计深化阶段加入“住宅精细化设计”专题,针对住宅户型不同功能空间(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的适老化使用需要,结合智能家居和智能报警系统配置,使住宅户型设计更加智慧化;最后,在成果整理阶段加入“技术图纸深度要求解析”,对标设计院建筑设计深度要求,提出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剖面图等技术图纸的绘图深度,提升学生最终成果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2 建筑设计(9)的第二课堂建设

3.2.1 邀请对口支援高校和本地设计院团队开展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设计思路

由于师资条件有限,石河子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线下讲座和学术交流较少,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展开,设计思路相对闭塞。为拓展学生设计思路,教师团队邀请对口支援高校(重庆大学)的建筑设计教师,以“居住建筑经典案例解析”为主题,开展专题线上讲座。讲座以优秀居住建筑单体、集合住宅及居住区规划为例,重点强调了住宅设计中自然环境与建筑空间的有机交互,引导学生关注人的需求和人与自然的协调[12]。

为弥补教师团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邀请石河子博力设计院注册规划师,以“如何开展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为题目,从上位规划解读、任务书要求、住宅强排方法、规范条例解读4 个方面,针对本次设计课任务开展线上讲座,并结合本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项目,为学生展示了设计院团队在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思考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规范条例,做到依法依规设计。

3.2.2 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工作室”,提升学生科研素养

依托教师团队横向课题“兵团小城镇装配式住宅户型标准化设计”,选取授课班级4~5 名学生组建“学生工作室”,以项目子课题“兵团小城镇居住需求调研”为题目开展前期研究,通过基础户型资料整理和调查问卷设计、发放、回收,统计了石河子地区不同家庭构成在户型购买和使用方面的偏好,为户型设计提供了系统、科学的设计依据,该组学生的设计课成果成功申请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学生对科研和设计的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升[13]。

3.2.3 建筑设计(9)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建筑设计(9)教学改革已实践2 个学年,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初见成效。一方面,打造了一支由高校教师和设计院注册建筑师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项目并考取注册建筑师资格(目前已有2 名教师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另一方面,建立了一支以新疆兵团设计院和石河子博力建筑设计公司等企业为核心的融合型设计训练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设计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输送本校教师开展实践锻炼,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于一体的“一专多能” 型人才转化。

4 结束语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团队需要定期更新“真题库”,以满足学生多元化设计的训练需求;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设计热情;更需要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出更多服务国家与地区战略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开展“产学研协同”的教学改革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建筑设计行业需求和构建“双师型”设计教师团队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产学研三者互为需求、互为支撑,未来将会在资源和目标关注点的相互转化间实现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办学的知行合一[14]。

猜你喜欢
建筑学设计院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