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红色旅游英译研究

2024-04-25 04:04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视野译者

梁 娟

(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1)

接受美学理论的读者观为红色旅游文本分析与翻译研究带来崭新的启示与独特的视角。接受美学凸显读者的主体核心地位,重视对目标语读者期待视野的语言、文化及思维的多维关照,为翻译研究拓展了崭新的视角。依据接受美学,评价红色旅游文本的英译质量,应聚焦目标语读者对于译文所传达的语义内涵、文化寓意的正确全面理解、接受乃至认同。

一、译者对目标语读者语言层面的关照

(一)译者对目标语读者语言风格的关照。英语与汉语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在旅游文本的词语搭配、句型结构、语言风格、逻辑连接等方面呈现出迥然相异的特征。汉语用词喜重复,追求韵律美,语言风格崇尚华美,讲究工整对仗,善于渲染氛围。汉语重意合,结构较为松散,多使用流水句。受中国人长久笃信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汉语表述主观色彩浓郁,注重境界与神韵的再现,情感交融,以期达到目标语受众共情同频共振之效果。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语崇尚简洁之美,语言风格平实晓畅。受西方一直推崇的理性客观思维的影响,英语结构相当严谨,重形合,词语间的联系依托于显性的逻辑连词。英语非常注重表达的实际效果,凸显表述的客观性与直观性。基于中英文旅游文本存在着诸多差异,故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应充分考量目标语游客的语言风格与习惯。

(1)渡江战役,以其特有的壮观雄伟的革命气势,辉煌卓著的战斗业绩,宝贵丰富的作战经验,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光辉史册。它记载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丰功伟绩,记载了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的革命献身精神,记载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无私奉献的历史功勋。

译文:With its torrential revolutionary force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s,its magnificent triumphs and achievements and its valuable and rich combat experience, the Yangtze-crossing Campaign has been recorded in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War. Also recorded there are th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by the senior gen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ies and military strategists,the dedication and bravery of the PLA soldiers and the selfless sacrifices by the people to the revolutionary war.

中文旅游文本非常注重意境的再现,工于渲染,烘托氛围,善用四字对称结构,力求音律和谐,营造形美、音美、意美的至美境界。(1)中文表述充分彰显了其华美的风格,四字格表达比比皆是,四字格的运用使译文较好地实现了旅游文本的美感与呼唤功能。译者应遵循接受美学,慎重考量中英文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精准传达译文内涵,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满足其期待视野。译者合理运用了意译与省译翻译策略,譬如将“丰功伟绩”译为“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壮观雄伟”译为“torrential”,将“以其特有的壮观雄伟的革命气势”译为“With its torrential revolutionary force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s”,语言简明扼要,较好地关照了中英文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缩短了审美距离,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中文习惯将需重点强调的信息最后陈述,如此处“壮观雄伟”,而英文喜欢将重要的事物最先陈述,因此,译者采用变序法调整语序,彰显红色文化内涵的同时,便于目标语读者迅速准确摄取红色旅游语篇传达的关键信息。译者对于文本信息的转换与处理甚是妥当,较好地遵循了接受美学的主旨,提升了文本的可接受性。

(二)译者对目标语读者语言规范的关照。依据接受美学,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关注目标语读者语言表达习惯与规范,注重在行文谋篇布局及遣词造句方面的差异性,力求使译文合乎目标语读者语言审美需求,满足其期待视野,提升译文的可理解性,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有效传播红色文化。

(2)23日,解放了国民党集团的统治中心南京。渡江战役取得了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

译文:On April 23,the PLA liberated Nanjing,the ruling center of the KMT clique, successfully completing the first stage of the Yangtze-crossing Campaign.

中文表达主观性较强,句式结构较为松散,形式较为灵活,频现无主句。而英语结构相当严谨,故译者需顺应英语的表达习惯与语法规范,运用增译法,添加主语,即定冠词“the”与缩略语 PLA,迎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审美习惯。基于英语重形合的特征,译者用现在分词短语“completing”充当结果状语,并合理运用了合并法,将原先的两个中文句子合二为一,实现了逻辑上的顺承,语言表述自然流畅,满足了目标语读者期待视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交际效果。

二、译者对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的关照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生活方式等截然不同,因而各自拥有着迥异的文化背景。红色旅游文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负载词,专有名词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红色文本翻译的终极目的应是全面精准再现历史的同时,充分彰显红色旅游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实现文本的信息、呼唤与美感功能。因此,译者需谨遵接受美学,保持敏锐的跨文化意识,精准把握源语文化内涵。译者需切实关照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跨越文化鸿沟,拓宽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最大限度促成游客对安徽红色文化的感知、理解乃至接受认同。在翻译中,译者应最大限度保留文化底蕴,减少文化内涵上流失,对于推进安徽红色文化走出去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

译文: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1927-1937),the region of Dabie Mountains was the cradle of the Red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红色旅游的文化专有项数量庞杂,译者应运用释义、增译等翻译策略弥补目标语受众的文化缺省,妥善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依据接受美学,对缺失中国文化背景的英语游客而言,文化负载词“土地革命”,就是意义未定点。当原文中存在有影响读者理解与审美的“空白点”和不确定因素时,译者应该合理运用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尽可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1]

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意义未定点”时,应透彻理解并准确把握原文的重点信息与文化精髓,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有效弥合文化空缺词造成读者理解上的信息差,实现红色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接受美学主张译者需牢固树立读者意识,谨记中西方文化差异,关注译文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需求,切实提升译文的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此处译者考虑到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采用直译加年份标注的翻译策略,译为“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1927-1937)”,言简意赅,缩短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差距,让目标语受众对“土地革命”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有较为明确的认知,拓宽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实现了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内涵的精准顺畅传达,较好地实现译文语篇的信息功能,实现了译文异质性与可接受性的动态平衡。因此,译者在对于“土地革命”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非常妥当的,交际效果甚佳。

(4)红军主力离开皖西后,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继续战斗,大别山的红旗始终飘扬。

译文:After the withdrawal of the main force of the Red Army from Wanxi, the Red 28th Army led by Gao Jingting continued fighting and stood fast in the Dabie Mountains.

此例出现的意象红旗,对于中国人而言,自然会产生联想——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矢志不渝的忠诚,激发砥砺奋进的无穷力量。囿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迥然相异,此处若直译,译文在目标语读者中很难激发相同或相似的意象联想。依据接受美学,译者需重点关照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思维习惯,将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纳入充分考量范畴。译者使用了意译法,将“红旗”译为“stand fast”,回译为中文,意指站稳脚跟,有效地满足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精准传达了源语的语义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交际。译者将地名“大别山”译为“Dabie Mountains”,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地名翻译策略即直译加异化策略,较好保留了“大别山”汉语的音韵特征,满足并拓宽了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然而,此例翻译并非完全无懈可击,笔者认为对于“皖西”专有名词的处理,值得商榷。译者将“皖西”直接音译为“Wanxi”,异化翻译策略固然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异质性与中文的音韵特质,然而,“皖西”属于文化空缺词,对于绝大多数外国游客来说,由于其缺乏安徽实际生活的背景,未接受过安徽文化的熏陶,未必知悉皖乃安徽的简称,他们是很难把Wanxi与皖西(安徽的西部那片红色沃土)建立起有效关联的,无法调动读者的“前理解”。为了实现高效的跨文化交际,笔者建议此处音译后加注“the west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方便目标语读者能对皖西的地理位置有精准的方位感知,同时拓宽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安徽的红色文化。

(5)运筹帷幄。

译文:Strategy planning.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安徽红色旅游文本中时常引用一些成语典故,彰显中国特色文化。“运筹帷幄”是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经典成语,属于中国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据考证,此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指在帐幕中谋划军机,拟定作战策略。渡江战役纪念馆呈现的译文是“Strategy planning”,笔者认为此处翻译得不够精准到位,表述过于简洁,未能彰显中国文化特色。译文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如能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欣赏、了解到异域文化的神奇之处,则是对译文读者更高层次上的关照。延伸游客的认知域是旅游翻译的根本任务之一。跨文化翻译和传播是译出语与译入语国家文化审美观与价值观的传播、交流与接受的碰撞。[2]

接受美学主张译者应充分将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纳入考量范畴,关照其文化背景,因此,对于成语这种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译者应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保留源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的异质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竭力寻求平衡点,从而将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化信息精准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拓宽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笔者查阅权威《新英汉汉英词典》,此处英译应采用异化释义的策略,改译为“map out or devise strategy within the command tent”效果为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得以拓宽,译文的可接受性得以提高,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传达,完美契合了接受美学的观点。

三、译者对目标语读者逻辑思维习惯的关照

学者黄友义曾提出著名的“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3]不同的语言映射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故译者需对目标语读者的逻辑思维习惯给予充分关照。受传统儒教、道教等学派的杂糅影响,中国人喜主观整体性思维,崇尚天人合一,习惯于形象感性思维,属螺旋式思维模式。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颇深,笃信“我思故我在”,强调语言内在形式逻辑,注重客观理性思维,属直线思维模式。由于中西方思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故映射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上,也有着天壤之别。囿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巨大的思维层面的异质性,译者需充分考量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创作出顺应其逻辑思维习惯的译文。

(6)国民党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以副总统李宗仁和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发起“和平”攻势,乘机逼蒋介石下台。

译文:The strife within the KMT intensified.The Guangxi clique headed by Li Zongren(Li Tsung-jen),vice president of the KMT government,and Bai Chongxi(Pai Chung-hsi),commanderin-chief for the “communist suppression” in central China,took advantage of the political hot water and launched a “peace” campaign,trying to force Chiang Kai-shek to retire.

原译文采用了主动语态翻译“进一步激化”,呈现出明显的中式英语痕迹。究其原因,译者完全忽略了目标语读者的逻辑思维习惯与语言规范。笔者认为应改为被动语态was intensified,顺应了目标语读者注重客观性的思维逻辑,符合英语语言规范与表达习惯,地道精准地传达原文内涵,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文行文喜用流水句,呈线形结构;而英文行文更加注重语句中的隐性逻辑与显性衔接,因而总分结构频现,叙述呈树形结构。细观此处译文,整句由原先的一个长的中文句子分割成两个英文句子。译者运用了拆分法的翻译策略,彰显了英文形合的特征,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思维逻辑与表述习惯,满足目标语受众的期待视野,提高了译文的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较好地契合了接受美学的主张。

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赋能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目标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度与译文的质量休戚相关。因此译者应深谙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的多维差异,增进自身对源语语言及文化内涵的“前理解”,精准传达文本信息。译者应担负起红色文化传播的使命与责任,具备敏锐的跨文化理念,认真查阅权威资料,潜心探究中西方文化底蕴,对源语的内涵与外延有全面精准的把握,充分关照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如音译加注、直译、省译等),努力缩短文本与目标语读者的信息差,弱化文化负载词、专有名词带给读者的陌生感,在译文的异质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竭力寻求平衡,力求满足或拓宽目标语读者的认知领域与“期待视野”,促进读者、译文、原作作者视野的有效融合,迎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趣味,使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获得相似或相同的感受与认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及可接受性,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视野译者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居· 视野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视野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真相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判决书叙事修辞的可接受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