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观视域下网络文艺作品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4-04-25 04:04王彤玥田云刚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创作

王彤玥 田云刚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谷 030801)

人民观是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他们既是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源泉和动力。基于人民观视域对网络文艺作品进行探析,以人民观视角把握当前网络文艺作品的艺术呈现、主要挑战和优化路径,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对网络文艺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可以在无形中推动网络文艺作品的发展和推广。通过对网络文艺作品人民观的分析,能够进一步论证“人民性”的重要作用以及时代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助于网络文艺作品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方向,紧贴时代发展和国情所需,创作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

一、人民观视域下网络文艺作品的艺术呈现

(一)以人民为主体,体现网络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个客观内容主要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文艺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的主体是人民,因此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是围绕人民的生活而展开。[1]网络文艺作品创作题材的选取和创作结构的设计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譬如《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网络剧、网络纪录片《追光者》等作品,其作品主题主要是围绕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而展开,其创作的内容来源于人民群中最为真实的生活,正因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生动写实,一经播出就获得一致好评。除此之外,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具有多样性。随着思想的开放以及人们对自身权利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众成为网络文艺创作的主体,渴望通过文艺表达自己的诉求。相比于以前,当前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群众,只要可以创作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就可以称得上的文艺精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媒介的基础之上,创作主体可以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文艺创作主体不再受年龄大小和教育水平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主体,推动文艺市场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以人民为动力,展现网络文艺作品依靠于人民。人民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来源。网络文艺作品的发展是从人民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的,单纯依靠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文艺作品是空洞的,人民需要参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使人民群众在创作过程中领悟时代精神。同时,网络文艺作品依赖人民得以发展,不仅是对人民生活的依赖,而且根据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进行作品的调整。网络文艺作品的好坏需要人民群众对其做出评价,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进行评判,需要从人民群众口中了解文艺作品是否真正适合现实生活与满足人民需要,在考察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满意度中,要求人民群众以历史和审美为出发点进行评判,以人民群众的评价不断调整文艺作品的发展轨迹。人民群众参与网络文艺作品评论的渠道和方式日趋多元化,部分受众借助于豆瓣、知乎、微博等平台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在观看作品时以弹幕的形式参与作品的全过程,对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给予劣质评价,创作者与观众实现良性互动,并在得到观众的反馈信息之后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2]

(三)以人民为目的,凸显网络文艺作品服务于人民。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人们精神食粮。在中国的历史上,文艺始终与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始终都是文艺的缔造者与传承者。人本身的需要就是希望可以全面发展自我的需求。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逐渐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于包含文艺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化产品的品质、内涵、韵味等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我国在各个时期的特色不同,从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文艺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标志着文艺作品人民观也在发展变化。优秀的文艺作品发挥着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引领人们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与思想认识。网络文学作品《传国工匠》将寻宝贯穿文章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生动的描写向人民群众展现出中国独具地方特色的工匠技艺,也使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反思。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人民的文艺普及与基层文艺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人民观视域下网络文艺作品的主要挑战

(一)网络文艺作品的虚拟化与主体性参与之间的剥离。互联网媒介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化生存。[3]网络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强烈的虚拟化特征,基于此点特性,在创作网络文艺作品的过程中衍生出系列问题。首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意识薄弱。在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民群众更倾向于扮演欣赏者的角色,将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视为艺术家的工作和任务,对参与网络文艺作品的主体定位模糊,丧失参与创作网络文艺作品的激情。再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能力弱化。人民群众在创作网络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将网络文艺作品与传统文艺作品一概而论,对二者之间的区分辨别模糊,再加上未能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文艺作品创作的内容陈旧、形式老套。最后就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效果甚微。对作品的创作停留于表面,往往采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关注的焦点多是作品能否吸引流量与热度,缺乏对作品深层意味的挖掘。更有部分网民利用互联网的隐匿性特点以满足个人私欲进行创作,在作品中表达的观念和传达的精神违背国家情怀。

(二)网络文艺作品的同质化与多样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今,网络文艺领域正以其前所未有势头迅猛发展,国内的网络文艺作品数量众多,整体上呈“井喷式”发展态势,面对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追求作品风格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探索是推动网络文艺作品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文艺市场整体情况而言,以创新为主的网络文艺作品并未占领较大市场份额,反而在垂直领域出现较为严重的同质化、艺术的创造性弱化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忽视对作品质量的提升,企图以此来填补人民群众的精神空虚,但实则形成了行业泡沫和虚假繁荣的假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虚假的丰富背后所映射的是创作者本身的精神匮乏。譬如2017年的网络小说《锦绣未央》大部分章节是由拼接、抄袭其他已成型作品的内容而成,其中抄袭数量高达200 多部网络小说,甚至还包括《西厢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此类盲目地对成功案例进行复制模仿和肆意拼接以节省创作成本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病象层出不穷,工业流水线一样生产出各种“文学”赝品。[4]作品艺术生产的丰富内核被极度稀薄化,形成了成千上万部风格相同的文艺作品,但是作品所呈现出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同样也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三)网络文艺作品的商业化与社会性效益之间的冲突。网络文艺作品的前期创作和后期宣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其经济支撑,资本投入的背后是为了追求利益,单纯以利益为创作导向就会导致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相背离,也容易导致创作目的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创作者为吸引受众关注,多以暴力、色情为主进行创作,再加上互联网本身的隐匿性,加大了对网络文艺作品监管的难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人民群众在进行选择时容易迷失方向。[5]部分作品通过类型化的创作手法,将历史事件、现实生活等客观存在的真实素材从客观存在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再按照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需求进行重新拼接、阐释、包装,构建成为全新的“伪历史的景观世界”。在这类作品中,历史和现实不再是客观的书写,所呈现内容违背真实历史文化和人民现实生活,人民群众无法从中真正把握历史和现实生活,难以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正如2017年播出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在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司马懿堪称是完美的正面形象,但是现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如此,观众将篡改后的历史文化纳入知识系统,并将其视为真实信息进行吸收消化,无形中消解自身的认知体系。在这种创作导向和目的的驱动下,网络文艺的创造和消费容易追逐短期效益,人民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影响受众的信仰认同、价值认同和利益认同。

三、人民观视域下网络文艺作品的优化路径

(一)固本培元:以贴近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优化网络文艺作品发展现状的关键一步就是创作的作品必须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增进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主动引领受众从内容的接受者转向传播者,推动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进行二次传播、二次创作,除了在微博、贴吧、知乎等线上平台设定话题等活动以外,还可以通过线下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人民的文化喜好。同时,艺术家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高质量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诉求,增强人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感情和兴趣,在互动中完成对文艺作品的内涵挖掘和对受众的文化陶冶。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反映者。[6]由于网络文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网络文艺作品的参与程度并非可以做到全覆盖,基于此种情况,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人民群众进行免费互联网教学,通过学习多媒体,转换人民群众在网络文艺作品中的角色与身份。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在互联网平台发表见解和看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网络的权益不受侵害。

(二)守正创新:以丰盈人民需求作为着力点。网络文艺的创作需要牢固树立和深刻把握“精品意识”,将“内容为王”作为中心和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以生活为沃土,以人民为根本,深入人民生活,从人民生活中采撷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利用新兴技术打造文艺精品,将“精品意识”贯穿创作始终。从创作内容的选择上弘扬正能量,减少纯娱乐、纯搞笑的内容,尊重历史、自觉传承,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以彰显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为目标,增加作品的艺术浓度和思想厚度。从创作题材的确立上,把握时代主旋律,确立中国主体意识和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文艺家要把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作为创作的主题,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以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只有契合网民的欣赏需求,才可以为大众提供健康的审美愉悦。[7]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网络评论,创新网络评论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评论,密切关注网民对网络文艺作品的反馈信息,根据收获的信息对创作内容、创作手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三)担当使命:以厚植人民情怀作为落脚点。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创作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网络文艺作品,使人民的基因根植于作品之中、人民的血脉贯穿于作品之中。为此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引领。首先,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网络文艺名家。成立专门网络文艺家协会,对从业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网络文艺人才队伍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对有违反行业协会条例的文艺家进行除名,进而保障网络文艺作品的良性发展。其次,要成立专门的网络文艺管理队伍。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水平高的管理人才队伍,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最后,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约束条款。发挥媒介、资本和制度三股力量,三者在相互博弈和制衡中推动网络文艺作品的发展。面对部分传播虚假新闻、散播不良信息的网络文艺作品,应通过采取封锁账号、作品下架等措施进行惩罚。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明确网络文艺家所需履行的义务,避免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违法现象,从而创作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时代主旋律的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8]

结语

文艺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人民观视角思考网络文艺作品的发展现状和优化路径是推动网络文艺作品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就失去了价值准则。习总书记在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即使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9]只有站在人民观的立场上,用人民尺度衡量判断网络文艺作品的发展现状,才可以使作品真正符合社会历史进程的实际要求,并且始终与人民利益保持一致。从实际出发进行创作与创新,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正视网络文艺作品的兴旺以及网络文艺市场领域的繁荣,坚持和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尺度,让普通大众不再做隔岸观火的局外人而成为文艺的“剧中人”,对网络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有更充分、更深入、更真切地理解和认识,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崇高使命。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创作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文艺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