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视域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04-25 04:3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传统建设文化

李 辉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统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成的基本抓手。 党中央多次强调,全面贯彻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富裕,还要实现精神文明富裕。 乡村文化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 融入乡村振兴的不同环节及过程中,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驱动能。因此,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传承并发展好乡村文化, 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而持续地、全面地、有效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穿落实, 提供坚实的动力。 乡村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往往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相互融合、相互映衬。 推进农村传统文化建设, 有利于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为我国乡村经济、文化、组织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态。

1 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态

在生产实践中,建筑遗址、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等, 共同组成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创新、发掘及传承传统文化,是宣扬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1]。全面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文化振兴,对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分析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态,能帮助我们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着力方向,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目标,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效性。

当前,乡村文化包括三种表现形态,每种表现形态都代表着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反映着乡村文化传承的现状。 首先是两断型。 两断型主要体现在乡村居民的语言文字、生活生产、价值观念、社会交际、人居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不断降低,乡村归属感与自豪感被逐渐削弱,熟人社会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现代文化并没有完全渗透到乡村社会,致使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特征薄弱,进而出现了传统断根和现代断层的现象。譬如空心化村落,便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其次是封闭型。封闭型乡村指乡村社会仍然维持原有的封闭状态,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交流,受到现代化影响也相对较小。 但传统文化保持完整,可以在村民生活及生产中进行传承与发展[2]。 譬如“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及“边远地区”。再次是整合型。该文化形态一般以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为主,体现为现代文化对原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原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吸纳。整合型文化是我国乡村社会开拓性发展的重要表现,通常出现在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能够为村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风貌存在明显的差异,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则表现为文化形态的差异。 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

2 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推进和实施的“有力支撑”与“重要内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型”,还要“铸魂”。 然而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却面临着传承意识、传承主体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1 传承意识的偏差

科学、自觉的“传承意识”是促进文化发展的精神动能。 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然而在文化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意识不足、滞后的问题。 首先是传承意识不足。 其一,无法明确传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 乡村居民长期接触本土文化,使其对各类文化现象及元素,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进而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致使乡村文化不断失去“吸引力”及“生命活力”。 其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视域下, 乡村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逐渐成为村民所关心的重点, 所以容易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是保护意识不足[3]。 由于农村村民对传统文化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认知不全面、不充足,导致在推进乡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存在古遗址和古建筑部分被破坏的现象。 这在某种层面上导致乡村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发展难以协调,无法真正促进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2 传承主体的薄弱

乡村文化的传承内容以民间工艺为主,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因此非遗传承人在助推文化振兴及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承主体不断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首先是传承主体力量不足。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虽然是文化传承的主体,肩负着文化创新、保护、宣传、执导等责任。但在实践中,很多领导都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在行动指导上,都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其次是后继无人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乡村文化的不断衰败,部分乡村的方言、习俗、习惯都是通过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但伴随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传统文化缺乏“传承的根基”,大量优秀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变化,导致市场经济与传统工艺无法协调起来, 进而加剧乡村的职业分流,致使传统工艺丧失“生存土壤”。

2.3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要求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文化利用和开发,提升文化弘扬与传承的质量, 助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然而在传承与保护中,乡村文化依旧面临着发展潜力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首先,文旅产业发展盲目性大。 特别在休闲旅游的浪潮中,部分地区虽然积极开发并改造“本土文化”,然而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 譬如在住宿与游玩项目上,普遍存在千村一面的问题,无法突出乡土文化的区域特性。其次,产业乱象,导致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在传统文化开发及利用的过程中,很多村庄都缺乏保护意识与科学规划的理念, 大批量地构建配套设施和文化项目,严重破坏了景观建筑的完整性[4]。 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 很多村庄都忽视了村庄的承载能力,导致村落文化不断受到破坏。 最后,人才缺失。 由于缺乏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很难得到有效而持续地保护。 一方面,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青少年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同,难以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足。 由于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生存环境艰苦,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返乡创业及就业,不利于家乡文化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就物质文化来讲,有田园景观、自然风光、灌溉遗产、农业遗迹、传统建筑、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就非物质文化来讲,有戏曲曲艺、传统民俗、民族节庆等内容。 通过发掘乡村优秀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能够发挥其“教化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组织建设的进程,扩大乡村振兴的成果。

3.1 加强文化认同, 提高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

针对乡村居民对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或存在严重偏差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从文化认同角度出发,帮助乡村居民真正理解、认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及价值取向。 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开展及经济建设的战斗堡垒,在文化振兴视域下,担负着“确定目标”“宏观规划”“组织保障”等基本责任。 为解决文化传承意识、保护意识不足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应发挥好自身的带头作用、引领作用,帮助乡村居民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的价值,认识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明确传统文化在构建乡风文明中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文化保护及传承的实效性。其次是促进传统文化“进学堂”,强化对青少年的指引。在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基层政府部门应深化对传统文化功能、作用的认识,加速本土文化资源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进度,积极培育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文化的情感,调动其参与文化传承及保护的积极性。 最后是营造保护及传承乡土文化的氛围。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认同感、自信心、自豪感。完善文化广场、 综合服务站等设施, 打造文化空间,促进文化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支持农村居民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及保护氛围。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运用电视台、网络、新媒体等资源,让更多人体悟到乡村文化魅力,提高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

3.2 加强文化队伍的构建, 强化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支撑

首先,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 在推进文化振兴中,传承、发展、创新乡土文化,需要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自身在资源统筹与扎根人民群众上的优势,积极调动各界力量,构建乡村文化建设的合力。 通过明确队伍建设思路、目标、保障及路径,提高顶层设计的实效性,提高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其次,加强人才培训。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发掘乡村文化人才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培训平台,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创设一支拥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 在对传承人培训中,应结合乡村发展现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使其能积极参与到各项培训活动之中,提高自身的传承能力[5]。最后,完善引进政策。吸引各级优秀人才、文化领域专家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 积极传承及发展乡村本土文化;完善引进制度,使社会各类人才都能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主体力量。 譬如通过政策颁布,鼓励高校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将优秀毕业生引入乡村地区,使其在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中,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

3.3 构建活态化传承机制, 夯实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动力引擎

为推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文化建设、保护、传承等工作的可持续性。 可以从“文化产业建设”与“制度保障”两方面,构建活态化传承机制。 首先是加强产业建设。 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是构建活态化传播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要想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 就需要推进“现代化产业”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积极推出拥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业态”。 一方面,要结合乡土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色, 凸显文化产业的独特性,转变文化建设“千村一面”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将文化产业建设同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譬如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能够获得“活态化传承”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资源,丰富其时代内涵,可以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针对文化开发及保护中所存在的“缺乏保护意识及规划意识”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制度及标准,确保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一是制定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标准、政策及指导文件,规避经济建设对农村遗址及古村落的破坏;二是加强监督及评价机制, 确保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协调起来;三是加强法律建设,即从“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等角度出发,为农村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法律支持。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制度、法律、政策等手段,均衡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提供保障。

促进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要素。 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并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解决我国城乡不均衡与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为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乡村文化、文化振兴的重视程度,梳理两者的逻辑关系,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传统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