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校长”带给“双非”高校的机遇与挑战

2024-04-25 08:54王超凡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一流院士

王超凡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一、前言

大学校长作为高校发展的灵魂人物,是联结大学内外部治理的关键节点,是大学治理中联结各种关系和主体的核心行动者。[1]大学校长历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在大学发展初期,大学领导者的个人作用非常明显和重要,任何一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的带领。[2]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大学校长多为学术精英,[3]他们有着崇高的教育情怀、专业的学术智慧、丰富的治理经验和丰厚的人生阅历。[4]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也都是各自学术领域的学术精英。68%的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被称为某学科领域的专家或拥有院士头衔。[5]有学者对大学校长与科研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拥有院士头衔的大学校长对高校科研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但是,也有学者对我国大学校长选任方式和治理能力表示担忧。在选任方式上,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选任的重要依据是学术头衔和荣誉数量,[7]而很少考虑本人是否学习过和掌握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毛建青认为我国大学校长多出身理工学科,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呈现出经验办学治校的特征,[7]这种办学方式使得大学普遍存在着定位不明、目标雷同及分工不清等发展同质化问题。近年来,高校人事密集调整,许多院校,特别是“双非”高校都不约而同的邀请院士出任本校的校长职务。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超过10所“双非”院校校长职务由“两院”院士担任,“院士校长”逐渐成为中国高校的普遍现象。作为中国最权威的资深专家——院士,他们集体出任“双非”高校校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到来又可以给“双非”高校发展带来哪些机遇?“院士”担任校长又存在哪些挑战?本研究选择8所由院士担任校长的“双非”高校作为样本,着重对院士担任校长后高校发展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院士校长”给“双非”高校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冲刺“双一流”:当前“院士校长”现象的主要成因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8]截至2023年,“双一流”建设已先后进行了两轮评估工作,共有147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工程。其中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被称为“双一流”高校,而没有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则被称为“双非”高校。不同于以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终身制称号,“双一流”采取第三方参与、动态调整的方式对大学进行评估,这就使得许多高校都有望获评“双一流”称号。许多“双非”高校都在不断发展自身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型交叉学科,期望可以在下一轮“双一流”评估工作中实现突破。从第二轮“双一流”评估的结果上看,获评“双一流”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提升知名度和院校排名,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来自教育部和当地政府更大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这种激励制度下,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将“双一流”建设列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首要任务。

学科是大学组织的细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学就是依托学科或以学科为基本单元而构建的学术组织。[9]对于想要获评“双一流”的普通高校来说,像部属高校一样各学科全面协调发展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实际需要,而集中力量打造一门或两门优势特色学科就成了“双非”高校最便捷的获评“双一流”的途径。但是,学科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不是单单依靠足够的经费就可以发展建设起来,还要有相应的配套实验室或设施、学术带头人、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正确的发展战略规划等多方面因素。其中,竞争最激烈也是最难的就是学科带头人的选择。不同于资金雄厚和人才济济的“985高校”,“双非”高校大多是地方大学,归地方政府管理,资金和实力有限,高水平人才更是捉襟见肘。许多高校可以提供给学者的待遇有限,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鉴于此,“院士校长”就成了不少“双非”高校争取学科带头人的新路径。对于“双非”高校来说,由于其很难提供吸引院士工作的实验条件和待遇,通过校长职位来吸引部分有志从事高校管理的院士就成了其不二之选。虽然院士是以校长而并非以科研人员身份加入高校,但对于高校学科建设仍然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在2018年校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接任。袁亮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开采。在2020年,安徽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就入选了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特别支持项目,成为入选特别支持项目的唯一一个安徽省“双非”院校,该学科也成为安徽省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而对于部分院士来说,他们在科研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下一步他们还想在行政管理方面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受制于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或其他因素的限制,部分院士很难获得较高的行政职位。此时,“双非”高校将校长职位的橄榄枝抛来,恰好满足了这部分院士群体希望“主政一方”、参与高校治理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某所高校实现突破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一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院士校长”最后成了高校和院士之间的“双向奔赴”,院士的到来助力“双非”高校冲击“双一流”建设。

三、“院士校长”给高校带来的发展机遇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能获得院士称号的科学家大多是在本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着突出贡献。他们不但自身对相关行业有很深的涉足,其背后还掌握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和人脉资源。院士以校长的身份加盟“双非”高校,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学校未来发展上对高校来说都是有利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

院士到“双非”高校担任校长,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少高校在院士担任校长后,都为高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资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在2022年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担任校长,同年安徽师范大学便宣布近期将签约5位院士加盟,同时引进20多位高端人才。此外,安徽师范大学还将化学作为未来冲击“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而李亚栋院士研究的重点方向为无机纳米合成材料,二者之间不谋而合。虽然化学学科一直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但是专门聘请一位从事化学研究的院士来担任校长也足见学校冲击“双一流”的良苦用心。这一现象并不是个案,担任武汉纺织大学校长的徐卫林院士,从事的研究方向是纺织材料;担任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校长的徐春明院士,从事的研究方向是重油高效转化和清洁油品生产;担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的魏辅文院士,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濒危动物演化与保护。可以看到,“双非”高校引进“院士校长”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自身学校的学科发展特点选择性的引进。一方面,高校希望通过这些“院士校长”可以将科研院所或重点高校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引入,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这些“院士校长”可以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的带头人或首席专家,利用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为学科发展带来丰厚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早日达标。

2.强调学术精神,推动科学研究健康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现任校长以理工科背景的学术精英为主。我国高校存在“专家治校”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家治理”或“工程师治理”。[10]院士作为我国科研人员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他们本身也是科研人员,一直在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比起一般的学者更加强调学术精神和科学研究。在担任学校校长之后,自然会将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学校的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方面,这对于许多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的“双非”高校来说,无疑对其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不少院士校长一到任,首先开展的就是实验室建设工作和科研人才引进事宜,为高校的科研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比起一般的专家学者,院士的研究方向大多是本行业的前沿领域,他们对于未来学科发展也更具有前瞻性。由院士担任校长,借助其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学校瞄准前沿的发展方向,完善学科布局,确立重点学科,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可以帮助学校摆脱与其他学校发展“同质化”的风险,助力高校学科办出优势、办出特色,从一开始就瞄准世界前沿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推动高校科学研究健康发展。

3.自带话题流量,提升院校知名度

社会大众对新闻普遍有猎奇心理,具体来说就是对各种新奇事物或不常见事物充满好奇心。院士到“双非”高校担任校长,既不符合大众平时对“高高在上”的院士们的期望,也不符合大众对“默默无闻”的“双非”高校的固有印象,二者的结合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话题性。在百度上搜索“担任‘双非’校长的院士”,相关搜索结果高达16 400个;在抖音平台上搜索相关院士担任“双非”校长的新闻,也有十几家媒体对其进行转发和报道。“院士校长”现象在得到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同时,相关高校也成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无形之中提升了院校的知名度。翻看评论区可以发现,社会大众对于由院士担任校长的“双非”高校发展前景大多持积极态度,认为院士领衔的高校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这种看好还体现在院校招生上,院士到任“双非”高校的第一年或第二年,该“双非”高校在本省的招生最低位次和最低分数线都会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院士校长”的到来不仅提升了院校的知名度,也成了“双非”高校最好的招生宣传,增强了大众对于该校发展前景的信心,提升了该校本科生招生质量。

四、“院士校长”给高校带来的挑战

管理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个人的总结提炼,逐渐转化为科学的管理知识。[8]“院士校长”们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管理经验,确实可以帮助他们完成高校管理的相关工作。但是,从长远来看,“院士校长”们毕竟不是从事高校管理的专门人员,也很少有相关管理专业的背景知识,由院士担任校长也给高校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较少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凭借个人经验办学

经验管理是建筑在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之上的一种管理模式,依靠的是管理者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个人胆识与阅历等,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个人价值判断。[7]从几位“院士校长”的任职经历可以看出,大多数院士在担任校长前很少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即使从事过也大多是院一级的行政管理工作,很少有院士从事过校一级的行政管理工作,“院士校长”们存在高级行政管理经验不足的隐患。毕竟管理一个学校的难度和复杂度要远高于管理一个学院或研究所的难度。就院士本身来说,大多数院士很少或几乎没有学习过相关高等教育管理学知识,更没有从事过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院士校长”在治校方面更多的依赖个人经验,校长的个人治理才能与大学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不可否认,院士们对本行业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识,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发展领域,但是高校并不是只研究某一领域的专门研究院所,而是包括各种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对于其他专业的发展方向,“院士校长”们就爱莫能助了。

2.资源倾斜明显,挤压其他学科发展空间

“双非”高校聘请院士担任本校校长,根本上讲,还是希望院士的到来可以帮助高校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从短期来看,院士的到来确实给高校的学科建设吸引了人才和资金,推动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但是,院士所带来的资源和人才大多是与本人所从事的研究专业相关的领域,很少涉及其他专业和领域,不利于学校各专业协调发展。其次,“院士校长”既是高校的学术带头人,负责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产出,同时作为校长,他们也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负责全校的各项事务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的分配、学科布局发展、各部门的工作协调等方方面面工作。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身份,使得“院士校长”在从事高校管理时是否可以公正的分配各项资源就备受质疑。作为校长的院士们,会不会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自己所在的学科?是否会将其他学科的部分资金截流来发展自己所在的学科?许多可能在资金上本就紧张的学科,在“院士校长”到来后就直接变成了边缘学科或冷门学科,经费方面捉襟见肘,发展举步维艰,最后不得不停招或是降级。

3.校长任期有限,战略管理目标的连续性受到挑战

我国大学校长的任期一般为6年左右,很少有校长可以连任两届及以上。从年龄上看,一般规定大学校长60岁退休,“副部级”大学校长65岁退休。所统计院校的院士们在担任校长时,所有人的年龄已经超过了52岁,也就意味着“院士校长”们的任期最多也就只有6年时间。在任期内,院士们会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完成学科布局、发展战略制定、“双一流”建设等一系列规划任务,帮助制定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但是,当他们任职期满,由下一任校长接任后,相关的前期规划和目标能否继续执行下去都得打上一个问号。“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常常是上一任校长提一个规划,到了下一任校长就换一个新规划。此外,“院士校长”带给学校的发展资源是否具有长期性也存在疑问,许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资都是伴随着院士的到来而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随着“院士校长”们的任职到期,相关投资是否也会到期?引进的人才能否挽留住?下一任校长是否也需要院士来担任?这些都是高校在未来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五、结语

“院士校长”是近两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逐渐爆火起来的现象,以校长职位作为条件邀请院士加盟本校,体现出“双非”高校对于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心和努力,与此同时,也显示出部分“双非”高校的无奈——只能拿本校最高行政职务才可以吸引到院士加盟。我国高校之间的差距仍然过大。从短期来看,“院士校长”确实可以帮助高校的部分重点建设学科吸引到科研资金、引进科研人才、提升学科实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但是,“院士校长”的到来也为高校管理、资源分配、战略规划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平衡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发展关系上,考验着校长的智慧和能力。由于许多院士都是在最近两年担任校长,本论文仅仅是对院士到任后短时间内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如果想对“院士校长”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对“院士校长”们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调查,以获得更加深入的调查结论。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一流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院士速递
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