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4-04-25 08:54路翔翎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教育

路翔翎

(长治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高校肩负着向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任,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教育,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应在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历史意义

当前,由于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合越来越深入,部分大学生由于辨别能力弱,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出现误区,如政治信仰不坚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等。因此,立德树人工作具有较为突出的实践意义。立德树人工作既要回归教育本质,又要纠正教育“工具化”倾向,唤起思政教育“育人”的实质。同时,立德树人强调“以人为本”,这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道路。此外,立德树人对增强国家软实力起积极作用,立德树人能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对全国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建立民族精神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意义

立德树人对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十一世纪,“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更为突出。一方面,立德树人是一种受欢迎的教育思想,教师应深度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并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优质人才。同时,确立“立德树人”观念,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言谈举止,往往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持久的教育因子。另一方面,教师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将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影响。此外,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导入,将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困境

(一)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有待创新

若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高校则要加强思政课课程教学并使专业课也发挥思政教育“主战场”作用,全面渗透思政教育及立德树人教育。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浅层。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虽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仍处于过渡阶段,尚未取得应有成效。高校在落实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并未形成健全的“思政+专业课”教育体系,这会导致思政教育的整体成效大受影响,难以使学生的思政水平和道德修养得到发展。所以,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就是建设思政教育课程专业体系,否则很难切实提升思政教育育人成效。

(二)高校德育弱势影响立德树人成效

目前高校师生已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教师忽略思政教育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思潮盛行。[1]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以才为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德为本”的影响力。德育教育效果弱与传统德育方式忽略德育作用有一定关系,国家教育部多次强调学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高校实践教学中,“智育”仍占据重要位置,这种情况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施。

(三)高校学生个人意识疏忽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较强,但在学习和专业发展过程中未形成健全的思想政治知识体系,且不重视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价值观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高校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还停留在“八卦”层面,更多的是关注事件的表面现象,而对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体系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高校学生更多关注外在价值评价而忽略“内省”。如今,伴随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事件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否则很难对自身价值判断进行有效规范。[2]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创新思政教育体系

创新思政教育体系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有力途径,但前提是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首先,打造专业课+思政教育体系。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优势,以专业素养为核心,挖掘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及工作中具有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实现“德智技”并举目标。其次,建立融合思政、专业、职业内容的教育体系。教师应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职业等方面,深度分析其中蕴含的人文理念与道德精神,以增强课程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专业或行业资讯的认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并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最后,建构渗透故事的思政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充满正能量的传奇故事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和研讨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动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改变思政教育方法

1.基于课堂多元教学的方法

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思想认知体系也在从一元为主导走向多元。[3]因此,教师需要在思政课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重视创新教学方法,把握好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以适应其多样化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思政课堂气氛。其次,教师需发挥“微课”的作用,构建“翻转课堂”,使思政课中的师生“角色转换”,将“灌输性”与“启发性”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思政课更高效。最后,教师通过对思政资源的挖掘,实现“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确保思政课教师能在“慕课”平台下,按照现实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从而提升授课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思政教师应成为创造性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并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坚持政治与学理统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为目标,加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提高思政课影响力与辐射力。

2.基于大数据教学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思政教育中,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以大数据平台为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引导。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包括学生的网络思政活动参与度、消费喜好等,掌握学生的成长动态,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教师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估。每个大学生都具有自身发展特征。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意识也逐渐趋于成熟。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估,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职业发展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为理想的发展,真正达到“以生为本”和“立德树人”的目的。

最后,要做好网上预警工作。大数据是一项以预判为核心的技术,可以对未来发展做出准确预测。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来掌握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从而对相关学生展开教育引导和心理干预。

3.基于体验教学的方法

体验教学具体包括角色扮演、演讲、朗诵等内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利用角色扮演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角色含义和价值。如在朗读诗歌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在爱国主义演讲中,学生可将自身民族意识升华。此外,由于高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可能地倾向于体验教学、实践教学,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学中。

4.基于全媒体教学的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涉及面广泛、理论层次较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全媒体”这一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时,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注重增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传播。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获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教师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举办类似于名为“赤子初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创作作品展。此种展览包含国家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也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书法、剪纸、编织、摄影、刺绣、染织等形式积极参与到思政课程中。同时,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能将作品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等联系起来,表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特征结合,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使命意识。

(三)创设环境协同机制

首先,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行为、品德品质、价值观念的潜在影响。高校应对反映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的校园文化进行凝练,并将其以物化的形式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其次,要优化微观教学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营造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愉快交流的交际场境,建立“教师—学生—社会”的教育新格局。最后,新媒体的崛起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理论研讨、解疑释惑等活动,可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教学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构建环境协同机制,才能与上述各种协同机制一起,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四)结合事件立德树人

1.以典型立德树人事件加强学生科学认知思维

如今,在学生的认知思维体系中,经常会有一种“思维能激发出绝对力量”的片面认知,此种认知显然与科学哲学观点相抵触,不利于学生对其他思政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为有效防止这一问题的出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对事件背景、起因、过程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更具宏观指导效力的唯物主义哲学有机融合,防止学生在学习和认知上出现偏差。[4]

2.以典型立德树人事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高校通过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与实践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感情中的继承、发展与表现,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全方位拓展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播放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融合角度、形式、着力点和影响,让学生为民族灿烂文明和祖国繁荣发展而感到自豪。

(五)强化教师政治素质

1.提升教师道德建设意识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强思政教师道德建设意识。在提升教师品德素养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学校要强化教师管理,在强化师德建设的同时,关心教师成长,并对教师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二是教师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重视“以德施教”,如参与慈善活动,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使“仁爱”情感得到升华。三是教师要关爱学生,以关爱学生的方式,将教师的优秀品德融入教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

2.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育人水准

思政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需要相关教师具备挖掘和应用思政课资源的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突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次,加强时事和政策学习,提高政治敏感度。教师要对当前世界上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有清醒认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后,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以“四史”学习为中心。通过对“四史”的研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更是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逐步变强的科学思想武器。

在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思政教学的要求。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树立立德树人意识,持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并对思政教学内容及体系进行创新,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从而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