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2024-04-25 08:54郑春燕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班规则幼儿园

郑春燕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区域活动是幼儿开展独立学习和独立探索的一项活动,但是考虑到幼儿年龄比较小、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大部分幼儿园非常害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以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很难做到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的方式进行,最终导致幼儿难以获得成长。为此,幼儿园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局限性,并着重培养幼儿园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增加幼儿的主体性,使其真正参与到区域活动之中。

一、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概述

(一)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情绪、时间和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涉及目标设定、计划制定、时间管理、情绪调节、自我激励等多个方面。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使个体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取得更好的成果。自我管理能力的核心是目标设定和规划,通过明确具体的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计划和策略,个体可以避免浪费和迷失,更加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同时,自我管理也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以确保重要任务的优先完成,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1]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使个体更加自信、高效地工作,避免拖延和分心,更好的应对挑战和压力,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够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二)区域活动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是指在活动室内按不同的活动方式设立若干活动区域,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在一段时间内,幼儿在各区域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或其他人相互作用,比较常见的内容有图书角、建筑角、语言角、美工角、音乐角、植物角和角色游戏角。区域活动进行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或自己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展各种活动,教师则根据其计划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及时处理活动当中的问题。”[2]鉴于此,笔者认为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依据教育目的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益智区、阅读区、科学区、表演区、建构区和美工区等区域。在区域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给予幼儿充足的区域材料和区域时间,幼儿自由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

二、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一)借助活动材料,为幼儿自我管理做好辅助

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在大班区域活动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辅助措施,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设计一些简单的任务卡,让幼儿根据任务卡上的指示执行相应的活动。任务卡可以包括整理玩具、摆放图书、清洁环境等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有目的性的行为。[3]或者使用一个简易的计时器,帮助幼儿掌握时间的概念,如:设置一个特定的时间,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切换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在进行分区标记时,通过在大班区域设置颜色或图片标记,将不同的区域或活动分开,幼儿可以通过这些标记来识别和辨别不同的区域,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活动范围。或者为幼儿准备一个专门的工具箱,包含一些必要的活动材料,如:纸张、铅笔、剪刀等,幼儿可以随时取用这些工具来完成他们的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和组织的能力。基于这些辅助措施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在大班区域活动中逐步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使幼儿能够参与到组织活动中,同时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二)创设安全环境,为幼儿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在大班区域活动中,为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奠定基础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创设安全环境。首先,布置清晰的活动区域。在布置活动区域时,教师要为幼儿划定明确的活动区域,并通过颜色、形状、图片等方式进行标识,让幼儿能够轻松识别和辨认各个区域,这有助于幼儿感知自己的位置和活动范围,从而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活动。其次,使用护栏或隔离措施。在大班区域活动时,使用适当的护栏或隔离措施,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以确保幼儿在安全的区域内自由活动。这些措施可以预防幼儿走出统一管理的区域,同时也能减少因其他幼儿活动带来的潜在风险。然后,平稳过渡区域的设置。在不同活动区域之间设置平稳过渡的区域,如过渡廊道、门厅等,帮助幼儿平稳地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这样做可以提供安全的过渡环境,减少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或摔倒的风险。随后,做好标识危险区域和禁止区域。在大班区域内设置明确的标识,指示出危险区域和禁止区域,如插座、锐利边角、高处等。同时,加强对幼儿的相关安全教育和警示,帮助他们识别潜在的危险,并自我管理避免进入这些区域。最后,加强监督和引导管控力度。在大班区域活动中,提供充分的成人监督和引导,及时制止不安全的行为,并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材料和设备,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管理观念,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安全责任,避免潜在的伤害。

通过以上安全环境措施,可以为幼儿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主性,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共制图文规则,为幼儿管理提供经验帮助

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共制图文规则是为幼儿管理提供经验帮助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区域活动中,通过确定共制图文规则的主题,如“我们的游戏规则”“我们的安全原则”等游戏活动,可以很好的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目的,并与幼儿的实际行为紧密联系起来。[4]或者邀请幼儿参与制定图文规则,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应该如何行为,促使他们提出关于安全、合作、秩序等方面的规则。而将幼儿提出的规则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利用图片、照片、手绘图等形式,配合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让幼儿可以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规则。在将共制的图文规则于大班区域内进行展示时,教师定期与幼儿进行回顾和强化,如:进行小组活动、游戏、故事分享等形式的互动,以此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的内容,并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想要更好地鼓励幼儿主动遵守共制规则,教师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例如,设置小红旗、星星卡等表彰符号,并配合口头表扬、发奖品等形式,鼓励和肯定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通过参与共制图文规则的过程,幼儿将有机会思考、讨论和理解行为规范,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图文规则的展示和强化可以提升幼儿对规则的记忆和遵循度,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措施将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实现自我管理目标。

(四)参与管理过程,为挖掘幼儿管理潜能服务

基于参与管理过程的方式,可以挖掘幼儿管理的潜能。为此,幼儿园教师给予幼儿参与大班区域活动管理的机会,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安排物品、分工合作等,可以培养幼儿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设计适合幼儿完成的任务,任务的难度要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至于让幼儿感到无能为力,并逐步增加任务的复杂程度,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求。在幼儿参与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可以通过示范、解释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并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和反馈。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在管理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会团队合作和分享资源并理解其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除此之外,教师与幼儿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倾听和回应幼儿的需求和建议,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5]

以上措施可以挖掘和发展幼儿的管理潜能,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也为幼儿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五)创新评价方式,为提升幼儿管理经验服务

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创新评价方式可以推动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为此,幼儿园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观察记录幼儿在管理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规则遵守、组织协调、资源分配等方面。通过详细的观察记录,教师可以客观评估幼儿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议,并为幼儿建立相应的学习档案,记录幼儿在不同管理任务中的表现和成长。档案内容可以包括个人管理目标设定、任务完成情况、问题解决过程等内容。通过学习档案的维护和反思,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幼儿管理能力。在开展自我评价时,教师应当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让幼儿对自己在管理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问卷或评价表,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并从中找出改进的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评价,共同探讨如何提高管理经验。此外,还可以开展同伴评价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同伴评价,培养幼儿的互相学习和合作精神。基于小组讨论、合作活动等方式,让幼儿对同伴在管理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相互给予建议和支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加深幼儿对自己管理能力的认识和反思。

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并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同时,评价过程本身也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反思、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加强家校合作,构建育儿管理平台

加强家校合作是为幼儿构建管理平台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在加强家校合作时,需要定期做好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在与家长进行定期的家校交流时,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和需求,并与家长协商制定管理计划,以确保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致的管理模式。[6]同时,幼儿园也可以和家长签署家校协议,明确双方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约定双方的角色、目标、行动计划等内容,实现从多个层面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可以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原则,明确行为的标准和限制,帮助幼儿明白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并逐步培养幼儿对自身行为的认知与管理。学校和家庭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可以做到互相补充,共同实施一致的管理策略。例如,在家校两个环境中强调相同的行为准则和奖惩制度,让幼儿在不同环境下形成一致的自我管理习惯。

为了帮助家庭方面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以采用家长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关于幼儿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教育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和激励幼儿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家校之间可以保持互动支持。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例如,提供书籍、宣传资料等,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家长也应当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形成一种共同关注、共同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氛围,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相互融合,为幼儿提供更好的管理平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幼儿的自我教育,同时这也是实现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幼儿园大班区域互动中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幼儿的自我思考、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成长等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猜你喜欢
大班规则幼儿园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爱“上”幼儿园
让规则不规则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