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机遇、困境与路径

2024-04-25 10:00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红色信息文化

冯 媚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智媒体是一种实时高效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定制化要求的新型媒体形态,旨在创造媒体的智能化、智慧化与智库化,实现算法推荐模型、人工干预与用户自主选择三者的有机统一。“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1]。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传播环境,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极易遭受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因此,正确认识智媒体带来的机遇与困境,牢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是创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智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重要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智媒体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已成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为增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创造新的战略机遇。

1.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体多元化

智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单向被动的传播机制,生成以物为主体的传播效应,使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营造出多元互动、多维发展的信息传播生态空间。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应用,使信息传播壁垒被基本打破,各平台的无障碍联通也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模式由一对多的广播式逐渐转变为多对多的网状式,媒介技术赋权推动话语权去中心化,话语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广泛化、大众化。在此背景下,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智媒体的运用,有效促使学生根据个体需求通过智能搜索引擎高效快捷地进行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准查找和自主学习,推动了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教育主体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教育客体由被动受教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构建了“全员皆教,人人皆师”的红色文化育人新格局,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寓教于学。

2.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载体生动化

智媒体的诞生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其依托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5G、人机交互等新兴技术,采用动静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效融合多种媒介的功能优点,形成涵盖图像、影音、VR、AR、MR、H5、直播等形式的一体化传播体系,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扩大了信息传播效能。智媒体的可视化呈现和互动化传播丰富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将红色文化与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声色合一的动图、视频以及其他可视化媒介平台,创造更直观形象的虚拟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智媒体所营造的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场景之中,获得更真实的多维感官体验,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领悟红色精神,全面提升了铸魂育人实效。智媒体实现了红色文化由实体化向数字化的转变,由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以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增强了红色文化教育的交互性、感染力和冲击力,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寓教于乐。

3.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开放化

智媒体的产生及运用有效拓展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促使教育环境更为动态开放。在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成本、教育场地、教育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教育环境相对闭锁,教育活动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育主客体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较为狭小。而智媒体的即时性、包容性特征使其能够汇集生产并传输海量信息,最大限度地突破时间限制和空间掣肘,促进教育信息获取便捷化。随着智媒体技术的成熟发展与广泛应用,高校逐渐打造出开放式的学习场馆。一方面,依托智媒体构建虚实交融、多维互动的教学环境,提供更为开阔的教育空间和学习平台,将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落脚点,联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种方式将“说教式呈现”转变为“情景式体验”。另一方面,依靠智媒体打破固定教育环境的桎梏与束缚,消解师生情感交流的隔膜与距离,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为自由平等的表达空间和交流场域,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寓教于情。

4.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整合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校内平台,资源获取渠道的单一、信息收集方式的落后导致教育资源更新不及时、不对称,缺乏完整性、针对性与时代性。相较之下,包罗万象的智媒体则让海量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变得焕然一新。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分析、传送信息,改变传统“一刀切”的信息分布方式,深度把握信息的个性与共性,实现信息内容的立体化、全程式传播,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整合创造了良好契机。智媒体数据的云端化以及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促使教育主客体在不受时空约束的条件下收集与红色文化教育相关的内容,且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与优化整合,系统建立蕴含丰富教育素材的红色文化资源库,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不断增强先进教育内容的时代感与吸引力。此外,智媒体具有信息发布精准化、信息内容定制化、信息体验全息化的功能特点,能够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行为习惯与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满足其差异化、多样化的红色文化需求,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寓教于人。

二、智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智媒体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促进红色文化与智能技术相互依存、共生交融,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新机遇、开辟新路径的同时,其独特的内容生产、分发、反馈方式也通过算法这一隐蔽的手段影响并重塑着大学生关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主张,给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1.算法的迎合性会削减教育内容的选择能动性

智媒体推动信息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其能针对异质化目标群体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和“用户画像”。它依据算法逻辑挖掘用户的历史数据,并在获知个体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用户的差异需求和行为习惯向其提供精准的信息匹配。这种个性化推荐推动信息与受众之间面对点的连接,实现由“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根本转变。但在算法“工具理性”的长期作用下,人们会逐渐形成数字技术依赖,沉浸于算法推荐所构建的“知识同温层”“认知舒适区”,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之间造成认知撕裂与对立。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当教育主客体过度依赖智媒体,持续被动地关注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被算法裹挟,将主动筛选教育内容的权力让渡给算法,逐步削减自身的选择能动性,进而导致选择能力受限,认知视野变窄,最终会面临由于信息的同质化而深陷“信息茧房”和认知盲区难以自拔,由于认知偏差而淡化精神信仰的困境。

2.信息资源的碎片化会扰乱红色文化教育秩序

“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3]在智媒体时代,虽然形式多样的媒介平台能够凭借精准的算法推荐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资源,但部分不良媒体为了引人注目、渲染炒作,采编发布的内容往往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成长于碎片化生活环境中的大学生难以接触完整全面的信息,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尤其在看似“数字化”“标准化”算法规则的作用下,他们会逐渐产生让算法代替自身进行信息筛选、独立思考、科学决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弱化思想的逻辑性、全局性和批判性,使认知发展趋于浅层化、单向化和片面化。随着智媒体的全方位渗透,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愈发明显,加之不良媒体歪曲篡改革命历史、污蔑抹黑英雄人物的恶意宣传,弱化了红色文化的本真要义和正向激励作用,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意识腐化、价值观扭曲,扰乱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红色文化教育秩序。

3.传播失范行为会加剧教育网络阵地建设难度

智媒体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介的局限,实现了无障碍放射式信息传播,扩大了受众的信息接收面,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数据挖掘、信息传播等环节中智媒体也存在着失序失范现象,加大了网络教育阵地的建设难度。一是智媒体传播的浅泛化增强了网络监管审核难度。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门槛不断降低,使信息生产传播主体日渐泛化,网络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中,部分网民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肆意宣扬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导致网络传播内容良莠不齐。辨识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极易迷失在这片“信息漩涡”中,继而引发思想异化、价值偏离等问题。二是智媒体传播的隐匿性提高了网络监管治理难度。互联网赋予人们跨越现实社会以数字符号化的存在方式进行人际交往的虚拟身份,构建一种扁平化网状的交往关系结构。在网络社会中,网民表达意见、释放情感、张扬个性的需求愈发强烈,但虚拟主体具有明显的流动性、隐匿性,加之智媒体结构的开放性、媒介资源的扩散性、法律规范的漠视性等使得信息传播形式盘根错节,给网络监管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4.非主流社会文化思潮削弱红色文化价值认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社会文化思潮体系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互联网为主流文化思潮的传播提供新场域,但开放、虚拟的网络特性也使众多非主流文化思潮日益侵蚀着网络空间。这种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消解着红色文化的崇高性,弱化红色文化话语权,最终导致红色文化价值认同危机。在没有硝烟的网络舆论战争中,红色文化逐渐被糟粕文化、低俗文化稀释,不断遭受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作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主体,正处于意识形态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能力缺失致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易受到非主流文化思潮的影响,难以形成关于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从而降低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流量的资本逻辑引导下,各媒体平台为了博取关注、迎合受众心理,其内容生态的呈现趋向泛娱乐化、极端化,导致红色文化传播出现明显边缘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消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引领力、辐射力和聚合力,削弱了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

三、智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4]为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顺应智媒体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趋势,高校要以优化教育内容为出发点,强化价值引导为落脚点,切实有效地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1.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面对信息选择维度有待扩容的问题,高校应依托智媒体打造“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增强深度、把握“时”度、提高“活”度为着力点,加强教育内容供给,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引领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需求创作文化精品。教育者要主动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聚焦的文化“热点”“难点”创作教育主题,主动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优秀红色文化作品。同时,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使他们将红色文化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实践遵循。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教育者要在彰显时代主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髓要义与时代价值,拓展运用富有时代内涵的红色文化素材,精准开发丰富的红色文化网络学习资源。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生活化。高校要深入发掘运用底蕴深厚、贴近实际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创造性转化网络话语表达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促使学生在互动式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外贯通。

2.建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

面对信息碎片化的传播困境,高校应构建以技术为支撑、人才为砥柱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占领智媒体传播阵地制高点,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影响力。一是创新教育范式,综合运用先进网络技术。高校要树立“智思维”,整体把握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发挥新兴媒体优势,依托人工智能、立体视觉等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学习平台,设计沉浸式学习场景,开展精准化、可视化的教育教学。同时充分融合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力争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园媒体矩阵,提升媒体融合的协同育人实效。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骨干人才。高校要建构“智队伍”,通过整合多方力量、普及专业知识、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实践锻炼、完善考核机制,培育造就一批善用各种智媒技术工具、熟谙红色文化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适应智媒体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3.改善红色文化教育环境

面对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政府、学校和媒体应联合发力,坚持预防、监管、惩戒三管齐下,加强网络治理,筑牢阵地防线,守好舆论战场,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力。第一,政府要发挥网络管控的主导作用。国家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对智媒体进行有效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规范智能技术的使用,坚决抵制打击非法网络平台。同时完善各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机制,定期开展信息排查工作,从根源上遏制浅薄化、低俗化内容的传播扩散。第二,高校要对校内信息传播进行严格把关。通过不断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建设功能完善的防火墙,建构完备的网络信息数据库,及时甄别过滤不良信息,防止其对学生的侵蚀,并在师生群体中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三,网络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风向标,要坚持社会效益至上,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正能量宣传。尤其在内容生产输出过程中,智媒体平台更应向红色文化倾斜,加大红色文化智能推荐权重,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舆论生态。

4.强化红色文化价值引导

面对非主流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红色文化教育凝聚力。首先,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一要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输出,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二要加强网络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其次,发挥校园文化浸润作用。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不断开发利用建筑设施、文化景观、教学场所等,将红色文化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中,使红色文化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借助“两微一抖”、官方网站等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红色文艺活动、娱乐竞赛活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最后,发挥社会实践深化作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搭建“需要—动机—行为”联系的桥梁,将红色文化内化为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入心”“入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在智媒体背景下,高校应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传统优势与新兴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新模式新途径,聚焦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建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彰显红色文化精神力量,让红色文化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红色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文化之间的摇摆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