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2024-04-25 10:00周玉祥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人工智能政治

周玉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赋能正在逐渐成为趋势。人工智能在教学感知、教学交流、教学优化等方面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得到优化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1]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禀赋与潜能提供了技术支持[2]。但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大背景的叠加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顺势而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规避其不良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升级。

一、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S)分析

(一)个性化教育

人工智能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完全成为可能。首先,在教学方案设计阶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完成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情况的信息收集,从而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设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习惯,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实时进行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进行个性化的线上学习内容推送。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实现因材施教,还能够实现对常规教学任务的超越。人工智能对于学生日常信息的收集,能够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及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提供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助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互动性提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而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之下,借助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互。

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文本传输、语音传输和实时信息提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可以使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课程任务的布置和学生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伙伴的匹配,为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提供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人工智能自身依托数据库和算法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动的信息收集与回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及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

(三)多样化的知识获取

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知识的载体也不再是传统的以课本和课件为主。人工智能不但具备信息量极大的数据库,而且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偏好,提供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学科背景,借助人工智能的信息挖掘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找到不同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点,突破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不同知识的推送,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融合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优化教学反馈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往往只能通过课堂测试、课堂提问、定期考试的方式进行,手段相对单一,且得到的反馈也往往与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存在偏差。

借助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以及信息存储方面的功能,可以实现对能够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进行全过程的收集和实时的数据分析,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提供信息基础。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的信息比对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其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教学成果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优化教学效果。

二、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W)分析

(一)技术的使用成本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还需要相关技术与硬件设备的引进。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对相关技术的更新和设备的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高校而言,采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所要承担的成本仍然较高。

此外,“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师要想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政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因此,高校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时,还要对思政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这无疑也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成本。

(二)“信息茧房”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兴趣的内容推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着形成“信息茧房”的风险[3]。学生接受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可能会存在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视野造成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逻辑与内在机理。

此外,个性化教学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内容进行较长时间的浏览,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算法掌握这一信息后,往往会在该学习方向上继续进行深入学习的引导,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薄弱领域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不同领域知识的探索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三)“智能依赖”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的快捷与高效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对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收集与归纳的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搜索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在教学实践中极有可能会降低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而产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造成学生的主体性弱化[4],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人工智能提供教学辅助功能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智能依赖”,过度依靠人工智能反馈的学生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开展教学,减少了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弱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与人的直接沟通为主,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模式从“人—人”向“人—机—人”模式转变。无论是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还是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都以人工智能系统作为媒介,借助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学生群体借助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依靠人工智能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与教学情况。这就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主体性弱化的风险。同时,学生沉浸于个性化推送的信息当中,往往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从而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三、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O)分析

(一)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

近年来,国家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方面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5]。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并鼓励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高等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

同时,伴随着“工业4.0”的不断深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在精准化、自动化、可量化、可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升级,为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

(二)跨学科交流与教育智能化建设的趋势

从高校自身来看,跨学科交流与加强高校教育的智能化建设正在成为趋势。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加深教师对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了解,方便公共课程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科背景有针对性地设计授课内容。此外,教育智能化建设也是未来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智能化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跨学科交流与教育智能化建设的需求为“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来自高校内部的机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的挖掘,为高校教育智能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T)分析

(一)“数字鸿沟”挑战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不同主体之间在信息技术的拥有及应用程度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数字鸿沟”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教育活动的融合,对受教育者在处理大数据信息、检索智能文件以及运用人工智能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但是,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存在学科背景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其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获取差异甚至是两极分化。另外,不同高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应用水平以及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受到“数字鸿沟”的挑战,进而影响到教育的公平性。

(二)信息误差挑战

人工智能在信息搜集和信息传输方面具有高效性、高速度的特点,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信息误差导致的“蝴蝶效应”风险。

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语言感知与文本解读能力,但在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本的情感意蕴、话语主体、文本内容瞬息万变,人工智能在高效能运转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误差进而导致“蝴蝶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小的话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并形成连锁反应,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此外,由于受到网络空间安全与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存在携带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的情况。因此,在进一步推动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警惕信息误差的威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理念尚未成熟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相关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还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科学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教育工作效率的同时,其“自主性”的因素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教育者在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上要面临比传统教育模式更大的挑战。同时,人工智能在算法方面也有着“隐蔽性”的特点,教育者很难从前端进行直接的把控,这使其技术风险变得难以预测。

另外,在应用智能技术时,往往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个人信息的录入。随着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也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潜在风险[6]。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信息的过度采集难免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进而造成高校师生个人信息的透明化。结合目前的智能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当下还未能找到有效解决这一风险的策略。

(四)教育主体性模糊挑战

一方面,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拥有话语主体性。人工智能在减轻教育者在信息收集、教育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工作量时,也容易造成教育者产生单向度“技术和理性”思维,过度沉浸于人工智能技术所营造的“效用世界”中,弱化了教育者的教育主体性。同时,一旦人工智能在运行时偏离了教育者预设的轨道,摆脱了教育者对于智能数据的控制,那么教育者的主体性就面临着进一步被遮蔽的风险。

另一方面,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体,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也面临着丧失自身信息主体性的可能。人工智能借助其强大的算力,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经过智能算法分发的信息。长此以往,受教育者基于自身需要自主选择信息的能力就会被弱化,进而导致自身的信息主体性被人工智能逐渐消解。

五、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对教师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思政课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对于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对于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可以邀请智能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提高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比如,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和在伦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充分利用其优势,消除负面影响,规避使用风险。

2.构建多方合作机制

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之间、高校与数据处理中心之间、高校与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尝试以高校作为发起者构建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

加强高校间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规避高校之间的“数字鸿沟”,确保“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通过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最新的发展成果与潜在风险。针对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应加强与数据处理中心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合作,在应用智能技术时降低使用风险。总之,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帮助高校掌握更多关于技术发展情况、使用风险、数据保护等方面的信息,进而帮助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使用准则与管理守则。

(二)教师层面

1.加强人文关怀

在人工智能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为技术的应用提供价值引领,确保二者的结合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首先,要针对网络中的不当言论与虚假信息及时发现与纠正,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之下运行。其次,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做到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相结合,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的同时,遵循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搭建“智能思政教学圈”,引导学生参与智能技术的使用过程,让学生成为技术的使用者而非单方面地接受经过智能系统筛选过的个性化信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影响,让智能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坚持问题导向

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知识与应用,例如文本识别、数据挖掘等,以此为基础探寻思政课程与智能技术的交叉点,并找到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法,更好地让人工智能为教学活动服务。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智能教学工具。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自动测验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借助语音识别系统帮助学生训练语言组织能力。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智能工具,使智能技术更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

(三)学生层面

1.学习、运用智能技术

一方面,要熟悉所要使用的智能技术,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智能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进行多样化的工具应用。例如,语音识别技术与信息检索技术的结合使用,帮助自身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注意信息安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甄别不同信息的能力。

2.加强与教育者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及时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计划作出及时调整与完善。另外,要积极对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效果进行意见反馈,以利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规避“智能依赖”风险。

结语

人工智能是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从其本质来看人工智能依旧是技术人工物[7]。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推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科学性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规避其自身劣势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才能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人工智能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