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花鸟画中芭蕉题材的图像学分析

2024-04-25 09:32张晓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图像学明清时期花鸟画

摘 要:芭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明清时期花鸟画中的芭蕉题材,是对明清之前成果的复兴和延续,在构图、笔墨、色彩、造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画家通过对芭蕉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明清时期花鸟画中芭蕉题材进行分析,并对芭蕉题材花鸟画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芭蕉题材在明清时期花鸟画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关键词:明清时期;花鸟画;芭蕉题材;图像学

一、花鸟画中芭蕉题材的前图像志研究

芭蕉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其叶子宽大,形态优美,在花鸟画中常被用来表现自然之美。芭蕉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是美术领域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美感。其图像志研究可以从植物学特征和文化寓意、芭蕉在花鸟画中的表现形式、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芭蕉常被视为高雅、清幽、高洁的象征,与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相契合。例如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沈周的《听蕉记》,将蕉窗雨声描写得如闻其声,仿佛置身于芭蕉林中,这也印证了芭蕉是古代艺术作品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同时,书画家还经常将芭蕉入诗入画。芭蕉题材在花鸟画中常以单独或组合的形式出现,表现出独特的形态和美感,它能够与其他植物、动物或景物相结合,构成富有意境的画面。

芭蕉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和风格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背景。此外,芭蕉还是传统园林造景的绝佳植物,自汉代起,芭蕉就作为奇花异草被引进园林。它经常与太湖石、石笋等搭配在一起,多置于墙拐、院角、路侧等处,极富情趣。晋代时,芭蕉成为重要的植物意象。宋代以后,芭蕉受到越来越多文人墨客的青睐,被他们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芭蕉题材花鸟画在表现方式、风格和技法上体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例如张大千作于1945年的《蕉荫仕女图》,描绘了一仕女端坐于蕉荫巨石上。作者运用工笔画法来描绘人物,芭蕉和巨石则为写意画法,形成呼应对照。此外,张大千还在画中描绘了一枝兼工带写的墨竹,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而在北方地区,工笔花鸟画中芭蕉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仅有一些著名的画家创作过此类作品。在文人画中,芭蕉题材花鸟画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家常以芭蕉为题材,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二、芭蕉题材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芭蕉题材的花鸟画出现于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曾在故里零陵庵广植芭蕉,取蕉叶代纸而书。到了宋代,芭蕉题材的花鸟画逐渐流行起来,成为花鸟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画家都创作了以芭蕉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如林椿、李迪、赵昌等。到了元代,芭蕉题材的花鸟画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变革。明代,芭蕉题材花鸟画又从衰落走向复兴,芭蕉被视为高雅、清幽、坚韧的象征,它的形象常被用于文人墨客的诗歌、绘画中。画家们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芭蕉的个性和情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和题材,例如杜堇的《芭蕉仕女图》和孙克弘的《芭蕉美人图》。清代,文人画家们追求笔墨情趣和意境,而芭蕉的形态和线条较为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其形态优美,叶子宽大而富有变化,且叶脉清晰,较适合画家用笔墨表现,成为画家喜爱的创作题材,出现了恽寿平的《蕉石图》、李鱓的《蕉石萱花图》。此外,在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也常见到芭蕉的身影,人们还常常将芭蕉与其他植物进行搭配,如竹子、梅花等,营造了富有意境的画面。到了近现代,芭蕉题材的花鸟画继续发展,例如齐白石的《芭蕉图》(图1)和潘天寿的《猫石芭蕉图》,都是备受人们称赞的作品。

由此可见,芭蕉题材花鸟画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经历了唐代的初创、五代的发展、宋代的鼎盛、元代的衰落、明代的复兴和清代的延续等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明清时期的芭蕉题材花鸟画的发展按时间线可以分为明代初期、明代中晚期以及清代。明代初期总体上可总结为继承与创新,在继承宋元的基础上,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和构图的简洁明快;明代中晚期的芭蕉题材花鸟画非常盛行,此时芭蕉题材花鸟画达到了鼎盛,不仅数量众多,还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到了清代,这一题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三、芭蕉题材花鸟画的图像志分析

芭蕉题材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芭蕉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长寿、富贵、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在花鸟画中,芭蕉常被描绘成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形象,寓意着生命力的旺盛和家族的繁荣。同时,芭蕉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之一,因为它具有清高、淡雅、脱俗的气质,与文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当雨点击打在芭蕉宽阔的叶面上时,淅淅沥沥,如泣如诉,因此画家也常常把忧愁、苦闷借着“雨打芭蕉”表达出来。此外,芭蕉常被描绘成独立的个体,或者与文人喜爱的其他花卉、禽鸟搭配,表现出文人的高雅情趣和清高情怀。

(一)构图形式

在明清时期芭蕉题材的花鸟画中,画面构图和布局往往注重形式美感和意境的营造。画家们常常采用“一角”“半边”等构图形式,将芭蕉与其他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简洁明快的意境。芭蕉常以高大挺拔的形象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形成一种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的构图形式。另外,画家通过虚实对比,还可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比如在芭蕉题材花鸟画中,可通过刻画叶子的前后遮挡关系来表现芭蕉的空间感,使画面中的元素分布有疏有密,避免过于均匀或密集。

徐渭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青藤画派”创始人,其《牡丹蕉石图》是研究明代芭蕉题材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左侧画有高大的芭蕉,枝干粗壮挺拔,蕉叶茂盛。阔大的蕉叶纵横错落,有的蕉叶向上,有的斜向下垂,有的平展,大小和形狀各异,并有形状奇特的太湖石紧紧依靠在芭蕉树干,奇石下长着数株盛开的牡丹花,枝叶茂密,体现了疏密有致的构图原则。

另外,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在芭蕉题材花鸟画中,线条可以用来表现芭蕉的茎干和叶子的轮廓。画家通过线条和形状的变化,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如清代朱耷的《芭蕉竹石图》中,几片零落的芭蕉丛中央赫然生长出遒劲挺拔的竹枝,每片叶子的朝向贴合自然的生长状态,分布的位置和谐有序。他运用丰富多样的线条,体现出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在芭蕉题材的花鸟画中,芭蕉的姿态优美,画家们非常注重芭蕉的形态和动态表现,进而展现芭蕉高雅气质。此外,芭蕉题材花鸟画的构图需要考虑主体与陪衬、虚实对比、疏密有致、线条与形状、色彩搭配等因素,以形成平衡、和谐及富有美感的画面。

(二)笔墨技法和色彩运用

明清时期的芭蕉题材花鸟画的笔墨技法和色彩运用丰富多样。写意泼墨画法以粗笔点簇为主要方式,并加大用水量,使墨色自然渗化,以达到酣畅淋漓的效果,此种技法以明代徐渭为代表;水墨画法则是用大笔蘸足浓墨,画出大片的叶子,下笔时果断利索,错落有致,同时把笔沉下去,等墨色自然地从重墨过渡到淡墨,再用秃头笔蘸浓墨勾出叶尖,在勾叶尖时要错落有致,不要排列整齐。在色彩运用方面,明清时期的芭蕉题材花鸟画以水墨为主,并点缀一些淡彩。如明代画家陈淳的《芭蕉花卉图》,芭蕉叶和花卉的色彩鲜艳明亮,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出芭蕉的生命力和美感。在清代朱耷的《芭蕉竹石图》中,画家对水分的掌握与控制得宜,浓淡干湿层次分明,给人以清新、浑厚之感。朱耷在色彩上以水墨为主,有时点缀一些淡彩;在笔墨上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其所绘之竹以浓墨为主,线条流畅,笔法苍劲有力,石头以淡墨绘出,形状不规则,与芭蕉叶和竹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清代恽寿平的花鸟画代表作《花卉册》,在色彩运用上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画中芭蕉叶以淡墨绘出,色调清新淡雅,与浓墨描绘的石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画家们在芭蕉题材工笔花鸟画的笔墨技法和色彩运用上都有其特点。在绘画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来选择合适的笔墨技法和色彩运用,进而表现芭蕉这一物象的高贵与优雅的气质。

(三)造型表现

芭蕉题材花鸟画中的物象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动感和节奏感,展现出芭蕉的生机和活力。如徐渭的《芭蕉图》中,芭蕉叶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表现出芭蕉的勃勃生机;清代李方膺的《芭蕉图》中,芭蕉叶的姿态优美自然,彰显出芭蕉的高雅气质。这些特点使得芭蕉题材花鳥画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此外,恽寿平在《花卉册》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芭蕉图。他以淡墨绘出几片芭蕉叶,叶子形状各异,有的向上伸展,有的向下垂挂,有的卷曲,有的平铺,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不仅展现了恽寿平高超的绘画技巧,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芭蕉题材在明清时期花鸟画中的意义和价值

明清时期的芭蕉题材花鸟画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通过对芭蕉的形态、色彩、纹理等方面的描绘,体现了文人的情怀和追求,表现出文人对于人生、自然、艺术的思考与感悟。此外,芭蕉还被视为吉祥之物,其叶子硕大,所以有家大业大的寓意。又因它的叶子大而宽阔,象征着平安和稳定,也被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表达人们对幸福、吉祥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芭蕉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如忧愁、离别、友谊等。画家通过对芭蕉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同时,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画家们通过对芭蕉形态的捕捉和表现,表达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明清时期芭蕉题材花鸟画的盛行,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窗口。芭蕉题材花鸟画在明清时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丰富了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还为后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结语

芭蕉题材花鸟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研究方向上,未来的研究会更加注重芭蕉题材花鸟画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同时也会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芭蕉题材花鸟画的艺术魅力,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艺术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不断更新,都会为芭蕉题材花鸟画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未来,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会更加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个性化。因此,画家们要尝试新的题材、新的技法和新的表现形式,以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同时,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还会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中,艺术从业者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创作出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意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娟.林若熹、莫高翔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风格比较: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J].艺术品鉴,2018(26):35-36.

[2]丁杰.芭蕉:中国园林艺术表现的国粹形态[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3]劳悟达.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学·叶展叶舒[M].殷凌云,毕夏,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2.

[4]黄祎天.明代芭蕉题材绘画研究[J].艺术品鉴,2020(21):2-3.

[5]陈若玮.谈中国花鸟画中的写生与创作[J].美与时代(中),2020(12):56-57.

[6]雍文昴.王维“雪中芭蕉”的佛学解释层次与图像意涵再研究[J].美术大观,2022(1):84-89.

作者简介:

张晓佳,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技法研究。

猜你喜欢
图像学明清时期花鸟画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