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

2024-04-25 04:44李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西融合中国油画文化自信

摘 要: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的根本性问题,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油画发展的脉络和文艺精神的面貌,也是中国油画艺术精神构建的历史与现实顺应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立足当下,追溯古今,对中国油画艺术兴起与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就是对其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的探索。试图结合不同时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从五个阶段对中国油画艺术构建的历史脉络加以探索,并从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角度对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给予理论与价值上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油画;中西融合;文艺精神;新时代;文化自信

一、中国早期油画现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艺精神博大精深。在儒学为主、诸家并蓄的思想场域中,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术文艺精神的审美理想和整体面貌。中国传统美术文艺精神的哲学观、宇宙观都以“师自然、师古人、师造化”的精神构建完美的人生境界,其核心是“自然论”,以天人、心物、形神和文质的统一构建为主,以宏大的自然观探索崇高的人生价值,这种执着的中华文艺精神深入骨髓,历经千年,从未改变。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境界也应验了这种判断,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建构的源泉也在于此。

早期中国油画的出现离不开宗教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自隋唐时期起,西方传教士就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带来了欧洲图画、书籍等,这些新物象以最直观的视觉艺术形式开始影响中国美术。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文艺场域中,这些西学传播有限,影响甚微。宋元时期,亚欧大陆路商道长期阻塞,交流中断。明清时期,中国有郑和七下西洋,西方有1514年来广东的阿尔发耳。随后,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传教士陆续出现在广州和东南沿海城市,他们都有可能是油画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

中国现存最早的油画是《木美人》,虽不知作者为何人,但从画中女人的端庄气质上可以看到东方女性的高贵典雅之美。17世纪初,传教士利玛窦将油画作品带到中国。《利玛窦中国札记》详细记录了利玛窦于1601年1月进京觐见万历皇帝,他送的礼品中有几幅油画和铜版画。其中的油画作品以写实主义手法结合明暗、透视法等技巧得到了一些中国宫廷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认可和学习,并称他为“西儒”。其学生游文辉的《利玛窦像》是有史可查的第一幅中国油画。清代初期,传教士的西学技艺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认可,并被聘为宫廷画师,服务于统治阶层。一些宫廷画家也尝试将中西绘画进行结合,“取西法而变通之”,以焦秉贞的《仕女图》为代表。胡敬的《国朝院画录》记录了焦秉贞的作品结合了西方透视、光影和色彩来丰富画面内容,但这种西洋画风格不符合传统文人画“尚雅”的审美趣味,所以油画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不受待见、备受争议的一面,被视为不入流的邪淫之物,难入画品。乾隆年间,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好转,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被聘为宫廷画师,尤其郎世宁的《平定西域图册》《乾隆戎装像》得到了乾隆帝的好评,改变了乾隆帝对油画的认识,并让包衣(家奴)学习油画,他们成为中国最早学习油画的群体。1754年,王致诚创作了油画《绰罗斯和硕亲王达瓦齐》,他同郎世宁相比,其油画语言有较多的保留。1757年,乾隆帝实施了“一口通商”的政策,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日渐衰微,只有广州口岸的艺术活动较为活跃,兼顾中西样式的“外销画”持续繁荣了近百年。1774年,史贝霖在广州因绘制外销画而出名,是广州地区架上绘画的代表,推动了清代布面油画在广州的发展。乔治·钱纳利描绘了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的温暖和质朴,与郎世宁所绘的宫廷奢豪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油画传播过程从“宗教化”转向了“世俗化”,由上层社会转移到下层社会,体现出由雅到俗的历史与现实。

1840年后,中国社会推动了“西学东渐”。19世纪下半期,引进、传播和改变促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巨变。经历了清末一系列的社会运动,清政府主动公派留学生,但很少涉及美术领域,仅有通过游历欧美参观学习的官史文人,如薛福成、康有为、徐咏清、张聿光、周湘等游历了多国美术馆及博物馆,他们直面大师名作,改变了中国文人以往对于油画的肤浅认识,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画的影响。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中国油画只能是中国画法参用西法绘制,这种绘画方式也是该时期油画的特色。19世纪末,在留学潮流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油画艺术逐渐以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被重新定义,也成了中国文化构建的一部分。

1911年之后,在西方科学主义思潮进入美术领域的影响下,留学热潮日渐兴盛。在面对社会现实需求的背景下,出国留学成为振兴民族美术的捷径。随着中西文化合流及“洋画运动”的深入展开,西方美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引进和传播,并逐渐打破了千年以来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促使中国美术重新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当时的油画以绚丽的色彩、厚重的笔触和强烈的对比等特有属性续写了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与现实。此外,中国油画以国粹的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以本土化构建为主的思想被大众认可,在全民族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油画艺术成为时代主题中最活跃的艺术领域之一。由片段拼凑的形态向全面启蒙时代进行转换和发展,其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呈现出“思潮跌宕、流派纷呈”的景象,成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视觉艺术。

二、中国油画艺术的启蒙与实验

1919年的“五四運动”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是中国油画真正启蒙与实验的开始。不论中国油画艺术的现代化,还是外来油画艺术的中国化,中国艺术界都坚定地迈出了启蒙与实验的步伐。

首先,思想构建发生变化,如陈独秀提出“美术革命”,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李大钊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其次,留学画家学成归来,推动了油画走出传统、重视写生,将中西绘画进行结合;最后,“五四运动”思潮催生了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油画艺术现代性构建,语言、文化、艺术等都以简化易懂的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和革新思想,通过大众化文艺思想塑造现代国民形象。油画艺术本土化的思想加强,艺术家从表现技法、风格样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艺术问题的变革视为中国艺术现代性理想构建的前提。面对西方写实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功实验,艺术家们也想以此构建中国油画艺术现代化的本体框架。

另外,美术教育改良革命推动了中国油画艺术现代性构建。留学画家以习得的经验付诸中国艺术教育实践。例如:李铁夫将纯正的西方油画引入中国艺术场域中,以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结合印象主义的表现技法,改变了中国早期油画“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窘境,树立了“中国油画”新模式;李叔同是第一个接受西洋画学习的留学生,于1910年回国并在天津任教,他提倡写生和使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组建了“宁社”“乐石社”“洋画研究会”等来倡导美育。随着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学院派”油画兴起。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成立了“画法研究会”,邀请了贺良朴、汤涤、李毅士、吴法鼎、陈师曾、徐悲鸿等绘画名家为导师,以兼容中西、提倡科学的精神研究美术。1919年,江可卿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天马会”,使不同媒介的艺术、不同年龄的艺术家和不同风格的人们进行艺术交流,推动了中国美术的革新。大量的文人画复兴运动在中外产生了互动效应,也回应了这一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此后大批社团和众多学术周刊产生,这些学术社团周围聚集着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并形成自由的艺术氛围,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提倡各自革新的爱国画家,共同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1930年以后,中国美术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倾向于悲壮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宣泄,服务于政治宣传,油画艺术曾经向往自由主义的理想精神开始退潮。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切为抗战、为救亡成为时代的呼唤,民族救亡的浪涛使艺术的流派之争戛然而止,组织全社会一切力量抗战救国的呼声高起,爱国性质的民族救亡思想占据了时代主流,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盖过了一切艺术流派和思想之间的争论,文艺成为抗日动员宣传和发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武器。为培养党的文艺宣传干部,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文艺事业,延安鲁艺以“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艺青年,如美術学家王朝闻、油画家罗工柳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20世纪40年代,中国到了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为调动一切抗日力量服务于抗战宣传。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泛深刻地讲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艺工作中的政策,直到今天,它还是中国文艺构建的重要法宝。

三、中国早期国家叙事形式的油画艺术构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起了油画艺术发展的新篇章。初期的社会语境相对开放,各门类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油画家们在时代与变革中力求新作为,他们的油画作品以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塑造现代美术的新面貌;美术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油画艺术的构建,油画在题材内容、表现方式、作品内涵上都呈现全新的面貌。油画艺术构建在于国家叙事下的油画与历史、油画与现实的关系,即在现实主义和“人民性”文艺理想逻辑基础上构建的以“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主题或“人民性”的艺术。油画作品是对生活、对现实、对时代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理想的感受、认识、理解和想象的表达,因此中国油画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赋予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反映基层社会现实的生活景象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画家们在人物和环境的题材构建上将各种各样的趣味场景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创作联系现实成为画家们的创作理想,这一思想对油画艺术的建构影响延续至今,这也催生了中国油画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走向自我建构的本土新样式,淡化了“西画”的影响,并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各个美术院校的推动下明确了画种和具体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油画艺术注定偏爱社会主义写实风格,文艺创作与革命战斗有不解之缘,长期的革命现实铸就了20世纪50年代油画艺术家的革命写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气息。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经历了革命现实的长期洗礼,他们的艺术风格带有浓郁的革命气息。先是胡一川、王式廓等从延安走出来的油画家,后有罗工柳、莫朴等紧随其后,他们都是以革命题材创作为主的油画家。其次,留学画家的油画创作也主动回归于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实文艺叙事形式的影响下,他们的艺术创作风格、样式以及思想习惯也日趋人民化,原以抽象或表现主义为主的风格,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写实创作,写实性更能适应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学院派写实画法得到了推崇。再次,坚持自己艺术思想独特性理念的油画家,继续提倡中西结合的创作方法。最后,20世纪60年代初,主流艺术思想和宏大主题性的油画创作给中国现代油画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其中不少画家创作了一些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这种以“主题性”或“符号性”为特征的创作,催生了精神昂扬、形式刚健的现代中国油画艺术形式。

1965年,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压迫下,中国社会步入了危险境地。1966年,艺术与艺术家的划分出现了偏差,文艺的自由发展被阻断,艺术呈现出“概念化”和“公式化”的面貌,油画艺术发展被粗暴干预,风景、肖像画等近乎绝迹,人体油画被禁止。20世纪70年代初,油画创作成为领袖、群众、艺术家“三结合”“三突出”的产物,以暖色调、精描和细磨的笔触突出“红、光、亮”的宏大场面和英雄气概。

1974年以后,中国油画艺术有所复苏,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以往空泛、宏大、疏于表面的文艺风格,艺术视野下沉至悲情与通俗的社会现实与生活中。油画家走出了社会的牢笼,重新审视现实生活,将现代主义艺术与现代观念有机结合。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老、中、青三代油画艺术家,重新肩负起时代使命,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当代艺术文明的到来。

四、改革开放与当代油画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得到了脱胎换骨般的发展。中国文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油画艺术在续写与传承、构建与创新的主题下达到高潮,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不辱使命,披荆斩棘,出现了类似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古典主义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国油画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率先在一批非学院派画家的推动下开展。1978年,37位北京油画家自发成立“春潮画会”,后改称“北京油画研究会”。同时“星星画会”“同代人画会”等全国各地民间美术社团百花齐放。1978年到1984年之间的美术创作,主要是否定前一阶段的美术形式,追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放弃“大、红、光”的艺术形式,构建以人性解放为主的当代文艺。对此,我们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油画艺术概括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油画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新气象、新面貌的艺术作品。同时,主流艺术、实验艺术、大众艺术也盎然兴盛。艺术构建在对以往的反思中得到了解放,新思潮、新团体、新理念等都推动了这一时期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各大艺术院校油画工作室的建立,促进了油画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油画构建从历史反思走向艺术反思,文艺化艺术思潮激荡翻涌,中西文化艺术碰撞激烈,当时的油画家们以写实主义为主,通过探索新的艺术理念,以崭新的语言形式塑造蓬勃生机的视觉艺术。1978年,高小华以写实主义油画《为什么》揭开了“伤痕美术”的序幕;1980年,羅中立的《父亲》(图1)以写实的视觉效果给那个时代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1982年,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图2)在人与自然的神秘中探索人们内心的伤痕感;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巴比松画派”的展览影响下,以少数民族题材反映出浑厚的民族精神;1983年,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彰显了写实油画的魅力。总之,美术潮流的大变化反映了思想的大解放,新思想、新样式、新风格和新画派都伴随着各种外来艺术的融入,形成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美术包容多样的风格。当代著名油画家孙为民称之为“新古典主义”,他认为“新古典主义”绝不是简单的选取和裹挟,而是有“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表”的油画表现意味。范迪安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进行了评价:“中国油画通过探索新的理念和注入新的形式语言能力,以一种不断增长的蓬勃生机,构成了中国油画最为丰富的一页。”在新科技的支撑下,中国前卫艺术走向世界,视觉艺术、跨媒体艺术都纷纷呈现出新颖的样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艺术观念的个性化和艺术形式多样性在新观念的推动下得到了更新,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体现在重多样、轻统一的“八五新潮”中。一方面,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成为追捧的对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被重新重视,艺术表现、象征、意象和抽象等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艺术家们开始审视、思考中国美术的发展,如王广义开启了“新潮美术”的发展大幕,其作品《大批判》用油画艺术记录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激动时刻。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潮美术”风云乍起,油画中的“表现性”元素开始抬头,欧美前卫艺术思想助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思想解放,走出了以往意识形态的禁锢,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艺术本身出发进行创作。例如耿建义、徐冰、朱澄等油画家以充满活力和前卫思想冲击着旧传统,以图像和符号为元素,或从传统绘画中寻找创作灵感。“新潮美术”门类众多,以反对传统和形式新颖的特征著称,是借助西方现代艺术发现艺术情趣的一种视觉实验,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再创新而获得的视觉启发,以此达到内心愉悦的目的,如森达达、栗宪庭等人就是这样博取大众眼球的。“八五新潮”是中国当代第一次艺术运动,其以学院学生为主体进行集体实验,是对表现性、抽象性和象征性的有益尝试。新潮艺术家的油画创作钟情于现代生活和自我体验,艺术形式与以往的通俗写实不同,也没有太多西方油画的影子,其作品形式含蓄朦胧,多表现为“无标题”的暗示或印象。此时,一直被批判的抽象艺术也开始发展,具象、意象和抽象油画艺术的穿插交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形式,新生代艺术家的崛起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一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油画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影响下不断前进。前辈们严谨理性的油画观念被年轻艺术家的个性张扬和“无厘头”的视觉演绎取代。中国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全球化语境对中国油画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影响了画家自身的艺术观念,还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团体和艺术出版也达到了高潮。此时,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体现在“主旋律”的多样性内涵、表现与幻想、现实与人生、“波普”与“反讽”、演绎与意象、抽象与观念、女性主义觉醒、综合与边缘状等方面。

五、艺术的自信——新时代的中国油画精神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艺同中国制造一样享誉世界。中国油画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以往模仿西方和改进传统上,还体现在强调展示中国文化崛起的艺术自信上,其以开阔的步伐、独特的样式、丰富的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认可,并对世界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信息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崭新语境下的油画艺术,是跨语境、跨学科的多元融合形成的“时代性艺术”。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三个领域构建油画时代主题,也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构建,应注重原创性、当代性、国际性。此外,文化的进步推动了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油画展览、收藏、拍卖也如雨后春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际艺术交流。全国各地的“双年展”“主题展”“巡回展”“交流展”等层出不穷。此时,油画以其独有的视觉魅力展现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大国形象,如王宏剑的《复苏的土地》、骆根兴的《西部年代》、黄永玉的《我的祖国·我的人民》等,都是这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到了2010年,中国油画艺术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油画艺术来讲,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要我们确立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中国油画艺术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主题下的油画艺术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油画艺术创作和理论构建。党的文艺方针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源泉,也是油画艺术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的准则。如:2012年围绕“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脱贫攻坚方面的城乡创作应运而生;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中国油画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画创作和交流又添新彩。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当代油画艺术创作题材的特点是多样性、逐梦性,反映出新时代的成就和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主题,以往很少出现的题材也被艺术家们争相表现,因此,其构建的终点应归根于人民。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油画发展的独特性和多元性,西方现代油画的优秀性和多元性视域在于主题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并立足于延续丰富历史的发展基础。而中国油画从诞生至今,历经百年,题材和内容始终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现实和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民性”是中国油画艺术的底色,更是不同于西方现代油画艺术创作的突出特点。

从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可以清楚看到中国油画艺术构建在体制内的新变化,从以树立大国形象为主转向了以人民生活题材为主。然而,中国当代艺术也存在被西方艺术的当代化裹挟现象,很多中国艺术家仰视西方当代艺术。对此,艺术家牛克诚将这种“当代艺术”称为“被当代”,也称为“媚外”。直到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举行,中国文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媚外”的艺术观念逐渐褪去,我们得以用清晰的视野去审视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当代性理想构建,可以看到产生于本土并与现实紧密相关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和创作题材的巨变。如今,大众审美方式发生改变,油画艺术创作的审美角度也愈发倾向于日常生活。具体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当代艺术的视野下沉,油画家从满足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审美情感和精神需求出发。此外,油画艺术的发展动力还在于创新性的探索,构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油画艺术的创新是当代油画艺术时代性的任务,也是新时代下文化强国赋予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的直接体现,油画的主旋律在于艺术家以包容的心态立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外视觉艺术表达方式,以油画艺术的基本语言和艺术手段诉说开放包容的中国故事,致力于油画艺术本土化和创作风格多样性的中国特色油画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以体现鲜明的民族样式与中国特色文化自信,如跨媒介油画艺术展览,其依托科技给人带来了视觉震撼,特别是线上展览的发展。人们借助互联网媒介,实现了“足不出户,如身临其境”,这也是当代艺术媒介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中国当代油画还参与了城乡公共空间的主题性建设,构建城市与新农村、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视觉文化场域,这种新艺术场域中的油画艺术体现出回归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特征。

2022年以来,新时代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是“人民性”文化理念下的构建与反思,旨在探寻其艺术根源,构建新时代中国油画艺术自信。“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新时代中国油画艺术构建的创新性体现在“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上。新时代当代艺术的语境和创作环境的质变,催生了以反映人民生活为中心的油画主题创作,“人民性”油画成为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现象。学者黄宗贤将此现象概括为“图像的景观化、情感的疏离化和媒介的娱乐化”,使油画作品成为一种廉价的、肤浅的视觉消费品,或没有人文价值的空壳,也可以说是“无厘头”的艺术。当下很多油画艺术创作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脱离了人民群众现实的艺术关切,再加上媒体宣传过于功利,脱离了本性和初心,没有准确传达大众的心声和审美诉求。总之,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值得反思,其发展任重道远。

六、结语

中国油画艺术构建的主题性研究包含的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中国艺术,是全面深刻地呈现油画艺术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主题,也是从东西文化碰撞中由弱到强的中国文化自信。中国油画艺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开阔的步伐、独特的样式、丰富的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认可,并对世界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遵循的是内修和外拓的原则,从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等根源上找到中国当代油画连接时代文艺的脉络。在和平崛起后的东西文化和价值观冲突中,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寻找平衡、新科技介入后中国文艺的发展问题等,这些既是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又是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问题。新时代丰富了油画艺术的時代性内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文艺以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油画艺术也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题材,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充当先锋。因此,研究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是当代艺术历史与现实的使命,中国油画艺术的文艺精神与理想构建的本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服务文化强国的战略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宝峰.张载对冯友兰思想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35-138.

[2]李宏伟.近现代油画创作的中国元素研究[J].艺术百家,2011(增刊2):244-248.

[3]黄宗贤.延绵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精神文脉:写在延安《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J].美术观察,2022(5):20-22.

[4]林岗.从战地文艺到人民文艺: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文艺评论,2021(1):49-57.

[5]朱其.一对一的观看还有多远?:何多苓新作解读[J].中国艺术,2009(2):45-49.

[6]胡清清.新中国时期苏联美术理论及画册的编译与研究:1949~1960年[J].艺术探索,2015(4):30-34,4.

[7]肖龙.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9.

[8]张毓秋.样板戏创作模式的全面移植:文革时期艺术创作模式化问题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9]水天中.新中国油画60年[J].美术,2009(11):92-101.

[10]赵彬,杨帆.现代中国油画人物创作对“形变”的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69-70.

[11]孙献华.异域与传统:中国当代乡土油画的双重面向[J].艺术百家,2012(4):217-219.

[12]唐钒.略论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潜力[J].美术大观,2011(11):38-39.

[13]范迪安.“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前言[J].美术研究,2015(4):4-6.

[14]陈海燕.“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筑梦[J].商业观察,2016(3):93-94.

[15]牛克诚.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建构中国当代艺术之可能[J].美术,2020(1):21,23.

[16]黄宗贤.延绵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精神文脉:写在延安《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J].美术观察,2022(5):20-22.

作者简介:

李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猜你喜欢
中西融合中国油画文化自信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油画对中国画元素借鉴的演变及实际应用价值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用符号三分法分析中国旗袍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