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人物画笔法探究

2024-04-25 04:44文嘉欣王兴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写意性笔法

文嘉欣 王兴华

摘 要: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笔法语言的探索在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在传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探索与创造新形式成为当前水墨人物画家们急需探索的重要主题。在创新过程中,人物画的写意性更是不可忽略。从水墨人物画用笔的演变过程、笔法的继承以及当代水墨人物画拓展等方面进行探究,并提出具有书写性的用笔与写意性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中国水墨人物画;笔法;写意性

一、中国水墨人物画笔法的传承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系统地论述了造型、立意与用笔的关系,肯定了笔法的重要性及书法用笔在绘画中的运用。所谓笔法,就是在书写、作画过程中的用笔方法,是中国书画特有的创作语言。然而笔法在中国画中的概念不单指用笔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用笔来传达画家的个人风格与审美格调。一直以来,中国绘画与书法在形式、用笔方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写即是画,画即是写。因而书法用笔在中国人物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关于书法用笔的讨论很多,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己曲尽其妙。”由此可见笔法的重要性。在中国绘画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用笔方法,如:魏晋时期顾恺之的笔法谨细绵长;唐代吴道子的兰叶描注重用笔的转折提按变化;五代周文矩的人物画的线条精细,造型严谨;南宋梁楷的简笔描顿挫有致;明代陈洪绶的造型奇崛高古,用线圆中带方;清代“扬州八怪”的用笔独特,极富个性。

以宋代为分界点,宋之前的人物画大多都是严谨细致的工笔画,那个时期的人物画主要把线条当作基础的造型手段。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用线谨细,造型典雅;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到,北齐曹仲达以细笔描绘衣服褶皱,将衣披薄纱的清透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刚从水中捞出之感,故得名“曹衣出水”;到了唐代,人物画发展到成熟阶段,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用笔有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之分,线条飘逸飞动,后人将他的绘画风格称为“吴带当风”,杜甫赞叹其画“妙绝动宫墙”,同时期还有周昉、张萱等画家,他们的线条谨严细密,赋色厚重绚丽,尽显唐代雍容华贵之貌;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合乐图》,微带顿挫转折的用笔,衣纹线条笔力深厚;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等作品,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先河,摆脱了魏晋以前“稚拙”的面貌,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体系。

元明两代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文人画得到了极大发展。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代表画家有赵孟頫、钱选、王绎、刘贯道等,其中赵孟頫、钱选还是山水、花鸟全能的画家。由于受当时社会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的限制,大多绘画作品都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因此人物画没能突破前人的框架,发展缓慢,在当时处于弱势地位。到了明代,出现了极具代表性的画家陈洪绶,他的人物画学习魏晋,兼蓄唐宋,线条清圆细劲,含蓄深沉,其作品《水浒叶子》对中国插画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时期的人物画的发展步履维艰,清初画家们形成一味模仿古人的社会风气,画面一度脱离现实。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绘画开始关注现实,如乞丐、老叟、渔翁等以百姓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作品陆续出现。同时,闵贞、黄慎等以草书入画、粗笔写意,形成了豪放爽利的画面,打破了清初人物画衰微的局面。到了清朝末年,上海开埠,西洋画涌入国门,随之产生了两种画派,一是坚守传统的“保守派”,二是迎合西方的“开放派”。任伯年所在的海上画派就巧妙结合了当时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开创了既有传承性又富有时代性的画风,吸收西方绘画的造型与设色,最终形成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同时,他还师法陈洪绶的画风,兼蓄朱耷、闵贞、黄慎的绘画优势,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水墨人物笔法的创新与发展

西方的思想文化于20世纪广泛传入我国,一批又一批画家开始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文化,例如西方绘画中的比例、解剖、透视、色彩等。画家们在造型观念、艺术思想等方面大胆地吸收与借鉴,将它们融入中国人物画中,使中国人物画迈出新的一步。

20世纪初,以徐悲鸿、蒋兆和为首的新画风出现,他们将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画进行融合,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自此,中国水墨人物画在造型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减弱了传统的笔法。如蒋兆和《流浪的小子》是具有代表性的写实主义绘画作品之一,画面结合了西方素描、光影来刻画人物,描绘了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并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主要方法,针对人物的不同神态、年龄、动作运用了不同的线条。这一时期的绘画虽然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是线条还是以传统的“骨法用笔”为主要原则。学术界将徐悲鸿、蒋兆和所倡导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教学思想概括为“徐蒋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黄胄、叶浅予将西方速写式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中国人物画中,他们以线造型,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黄胄的人物画线条以“繁”为特点,用线劲利迅疾、流畅有力,有粗细、虚实、浓淡、断续的变化。叶浅予与黄胄不同的是,他用线精简、豪放爽朗,通过寥寥数笔便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在蒋兆和写实绘画基础之上开始运用水墨渲染和晕染画面,擅用枯笔湿墨塑造人物形象,使画面层次分明,富有表现力。卢沉提出中国水墨向现代艺术发展,要重视画家的个性与创新。他主要以线条来表现人物形象,将水墨与淡彩相融合,主张人物塑造不再局限于西方的光影,而是运用书写的方式进行勾勒,再用淡彩进行渲染,他的作品《清明》(图1)运用了没骨画法,打破了写实塑造的绘画面貌,在构图上也有所创新,并在开创独特绘画风格的同时将中国水墨人物画推向了新的高度。刘国辉将传统人物画中的概念、程式部分进行了缩减,在创作方面增添了富有时代性的艺术元素,做到了笔墨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他并没有盲目地进行创新,而是始终保持沿着传统人物画的主线,再融入速写式用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術语言。

在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85新潮”之后,画家们开始对人物画产生了主体追求。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物画的题材不再单一。如田黎明打破了传统人物画的题材旧式,将人物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元素进行表现,体现出他在工业时代下对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此外,还包括李孝萱的都市题材,也是画家对时代变迁产生的新思考,同时体现了时代性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三、中国水墨人物画笔法拓展的当代思考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绘画历经重要的思想解放,这种解放思想的浪潮催生了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新潮流和新声音。在这一股浪潮里,艺术家们逐渐摒弃过去对传统的刻板印象,开始与当代社会进行融合创新,将传统的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人物画呈现出新面貌。艺术家们辩证地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如追求意境的美感、崇尚个性的独立,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同时,艺术家们还试图突破传统人物画的用笔技法,在材料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比如出现了实验水墨,他们通过水与墨的不同特性,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形成抽象水墨等新方式。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当代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

笔者始终认为,具有书写性的用笔与写意性是构成人物画的关键环节。在绘画的过程中,笔者以此为画面基础,再融入当代的水墨元素进行探索与创新。如笔者的作品《等》(图2),就特别关注人物的形象与神情、传统书写性的中锋用笔,同时注重笔法的当代拓展与尝试,强调笔法的肌理性与客体质地相契合的笔墨语言探索。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到:“所谓笔势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笔法、墨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画面的生动性,以达到取势传情。如今,很多画家往往忽略了笔法与写意性,而去追求表面的效果,这就导致人物画出现新的问题。当前人物画中的笔法运用很容易出现程式化现象,画面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盲目地描摹前人或重复自己,毫无新意,甚至有不少学者、画者把写意性错误理解为毫无依据地将人物形象随意夸张化。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明确提出“传神”这一概念,造型与笔墨之法是水墨人物畫的重要构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也是画者们追求的最高要求。同时,他还提到“情势”,即将客观物象用可视的形象来表现,从而传递人物的个性、思想情感,将画面贯通以神气。这是需要画家精心设计与思考的,得于心发于画,而不是亦步亦趋。周积寅在《中国历代画论》中说道:“写形不难,写心惟难……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不只是对实物的再现与模仿,也不是脱离客观事物,而是从内心出发,才能传神、共情。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在继承中发展,在否定中创新,这样的绘画才更有意义,一切浮于表面的东西都毫无作用,只能带来一瞬间的视觉效果。毕加索之所以能举世闻名,被世人所敬仰,最重要的是他始终追求将内心情感映射在作品之中,从而使观者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是必要的,我们要借鉴和学习历代名家的实践成果与笔法,但不能囿于前人,而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展现属于我们当代的文化自信。然而创造当代的笔法笔墨,让笔法具有时代性、画面具有写意性并非易事,这也是当代艺术家们所要思考和追求的重要目标。“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在动笔之前要进行充分考虑,这样在落笔之后才能不滞于手,不凝于心。随着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与传统人物画的传承,如何在保留传统文脉的前提下进行当代性拓展是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肩负时代重任的我们应当深刻思考如何将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精神信仰通过创新性的笔法展现在作品中,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共同努力,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石涛.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5]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6]顾恺之.论画[M]//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南京:江苏风凰美术出版社,2015.

[7]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文嘉欣,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

王兴华(通讯作者),博士,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

猜你喜欢
写意性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七)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艺术及写意性分析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我国油画写意情结研究
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性肌理与写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