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历史、现实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2024-04-25 05:14李诗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

摘要:董天策新著《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以专题研究方式选录作者多年来发表的28篇理论研究文章,编成“新闻传播学术创新”“新闻理论基本问题”“新闻策划与传播交叉”“互联网与媒体融合”“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五大论域。这些文章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深化与创新为目的,体现出理论创新、历史意识、现实关怀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方法论路径。理论创新,指从问题出发建构理论并经实际的检验而得到修正与完善,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发挥研究者的主体创造精神。历史意识,指研究者要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基本历史,新闻思想变化、发展的基本轨迹,从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过程去研究新闻理论。现实关怀,指作为应用学科,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也应扎根现实,关注传媒业发展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选录的新闻理论研究文章,正是理论创新、历史意识、现实关怀有机结合的学术结晶,对于推进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做出了独到的探索与贡献。

关键词:新闻传播理论;学术创新;问题意识;方法论路径;网络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28-04

董天策新著《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以下简称《提要探微》)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见图1)。该书的取向不是大而全地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深而精地聚焦关键问题和研究领域。

卡尔·波普尔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学术创新)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学术研究应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以问题研究为导向”[1]。《提要探微》選录作者发表的28篇理论研究文章,编成“新闻传播学术创新”“新闻理论基本问题”“新闻策划与传播交叉”“互联网与媒体融合”“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五个研究专题。这五个专题涉及近二三十年新闻传播理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或修正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或更新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或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或研究新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玄乎地搬弄概念,无关历史,脱离现实,是一些人对理论研究的刻板印象,然而真正的理论研究并非如此。《提要探微》的学理性十分突出,所关注的问题均具备理论价值,其中的文章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深化与创新为目的,体现出理论创新、历史意识、现实关怀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方法论路径。正如董天策所言,“新闻传播理论的深化与创新,不仅要面对深刻变革的传媒现实,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科技、面对全球化进程与中国崛起,去研究现实中富有学理的问题,而且要拓宽学术视野,夯实研究传统,丰富学术底蕴”[2]38。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论、历史、现实三个层面的重要性和相互关联,本文着重从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与剖析。

一、理论建构:彰显学术价值

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工作原理的理解[3]。理论意味着描述、解释或预测。董天策指出,以理论学说为指导,以理论构建为目标,方能真正显示大众传播研究之学术价值[2]52。

做理论研究通常有几种主要形式:研究重要的学者,如成为马克思研究专家;研究核心概念、理论,如资本、劳动等;研究关键的学派,如法兰克福学派。当然,这三种取向并不限于纯理论阐释,皆可与经验研究相结合。《提要探微》主要聚焦核心概念及其理论内涵的研究,包括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虚假新闻、原生新闻、算法新闻、新闻策划、新闻价值等。

概念是学科理论及其知识体系的基石。要做好概念辨析,得究语义、讲逻辑,需要细致、沉潜的功夫。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学迅猛发展,但不少基础问题仍存在争议,如究竟应该如何定义新闻。梳理中外新闻定义的发展,“事实说”和“报道说”是两种基本而又相对立的论说。从形式逻辑规则出发,概念定义=种差+属概念。董天策依据语义辨析指出,新闻的属概念既不是“事实”,也不是“报道”,“信息”才是新闻的属概念,从信息角度界定新闻,才能使新闻的定义走上科学轨道。而且,由于“事实”和“报道”都属于“信息”,“信息”概念能够整合“事实说”和“报道说”。由是,新闻的一般本质是向公众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新闻的特殊本质是通过报道新近变动事实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需要将新闻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结合起来,认识其对立统一关系[2]69。

20世纪90年代,新闻学界出现关于“新闻能不能策划、应不应该策划”的争论。董天策指出,由于论争双方对于新闻概念的理解不同,并未在同一层面上对话。支持方将新闻理解为新闻报道活动,自然可以策划;反对方将新闻理解为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认为不能策划。在董天策看来,论争双方都忽视了历史发展和现实语境,公关实践和媒体经营已经使新闻事件策划成为客观现实。为此,他正视新闻实践与公关实践相互作用的现实,对新闻策划做了与众不同的深入研究[4],指出狭义的“新闻策划”即新闻报道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等同于新闻传播策划,包括三个层面、四个方面,即宏观层面的媒介定位策划,中观层面的版面/栏目策划,微观层面的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事件策划[2]160。此外,他还基于对新闻、公关、广告的相互作用的审视,提出了“传播交叉领域”概念,指出新闻、公关、广告三者的传播文本和传播行为交叉,形成传播交叉领域[2]165,把“新闻策划”研究推向深入。厘清概念的定义、范畴后,才能依据这些概念科学地构建新闻理论体系[2]79。

二、历史意识:构筑立体视角

不知“史”,焉知“论”?论从史出,应是理论研究必须遵循的规则。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严重弊端,恰恰是很多研究者对研究传统缺乏充分的了解、考察、分析,就事论事地发表意见,早些年发表的不少论文甚至缺少文献综述。这不仅局限了问题的深化,还局限了学理的深入,不是谈不上学术创新,就是使学术创新大打折扣[2]38。

黄旦在《还是先回到历史去——对提高新闻理论研究水平的建议》中指出,“回到历史去”包含三方面意思:第一,指研究者要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基本历史;第二,指研究者要了解新闻思想变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第三,指研究者要在懂“史”知“史”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过程去研究新闻理论[5]。要养成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意识,核心就是要掌握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传统。

前已述及,解决有关新闻定义的争论,需要关注概念的定义规则和语义辨析。新闻史能够提供一种更为立体的视角。现实地看,新闻不仅是一种信息,也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新闻定义在不同时期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认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徐宝璜的“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强调新闻来源于事实,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客观事实为本位的新闻观,展示了“事实—阅者—社会耳目—公共机关”这一除弊革新的报纸操作和运转的基本框架。陆定一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反映了彼时对报刊的要求,他认为报道既要是事实,也得有自己的立场[6]。改革开放后,“信息说”兴起。“信息”一词使新闻从“宣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还提出了对受众及传播内容的重视,使新闻业既有事业性质,又有产业属性。信息的概念解释了新闻的本质,为新闻定义提供了一个相对权威的属概念,也给了新闻学作为学科的科学性和合法性[7]。可见,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总是扎根于特定的时代语境,具有明显的时代坐标。

董天策指出,“由于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的研究传统或知识谱系方面的资源还相对有限,新闻传播研究的问题应当着眼于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整个研究传统或知识谱系”[2]30。有关民生新闻的研究一度很热闹,但学术上的进展却难以令人满意。民生新闻究竟是新闻类型、新闻体裁、节目形态、价值取向、报道风格还是话语风格?不同的属概念把民生新闻纳入了各不相同的理论范畴。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董天策引入库恩的范式理论,明确提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是多种独特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闻实践模式,包括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从范式概念和理论模式来看,民生新闻、典型报道、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界开创的不同新闻传播范式,而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都是源自西方新闻界的范式。运用范式理论来阐释民生新闻,既把这一研究纳入原有的研究传统,又在范式理论的框架中为民生新闻准确定位[2]54。这一定位有助于澄清民生新闻的历史产生过程。董天策指出,《南京零距离》标志着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因其具备了范式所必需的范例和符号概括。民生新闻具有相当大的变革性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增添了一种新的范式,从而丰富了中国新闻传播模式,使新闻界增加了如何做新闻的选择[2]108。民生新闻概念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创新、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三者的相互勾连。此外,厘清民生新闻的概念和理论传统,既有助于认识其历史发展,也有益于指导实践。

三、现实关怀:勇立变革潮头

陈力丹指出,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学科,没有哲学、历史学那样或抽象或久远,必须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密切结合。但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业界实践脱节,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却成为一大疑难[8]。传播科技不断创新,传媒产业不断发展,波澜壮阔的现实景观呼唤学者们勇立潮头大胆变革、推陈出新。《提要探微》对算法新闻的伦理困境、网络新闻的价值取向变化、互联网与媒体融合、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等问题的研究,均是扎根于中国传媒实践最前沿的理论探讨。

新闻传播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新闻价值、媒体融合等都是实践用语理论化的产物。新闻价值包含的要素通常是研究者从具体的实践材料和经验中总结而来的,因此其理论化之后的应用也需要继续接受经验材料的验证,不能作为固定不变的标准。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五要素。董天策指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了“实时性”。并且,网络媒体对于软新闻更为重视和突出,也形成了“实用性”这一新的新闻价值要素[2]207。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论坛开始展现舆论力量时,国内研究者广泛引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来开展研究。然而,不少研究者将西方的概念拿来就用,忽视了当代中国语境。“在我国探讨媒介公共性问题,必须考虑政治体制及传媒体制之特殊性,将哈氏公共领域模式本身作为辩论对象,建构中国情境下的传媒公共领域模式。”除政治体制及传媒体制外,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公共性主要从众多舆论热点事件中体现出来,如孙志刚事件、刘涌案、宝马车撞人案等。董天策指出,網络公共性或网络公共领域,一定要通过网民围绕某种特定的议题或问题展开理性的讨论,形成某种舆论,对社会的公共事务或网民的公共利益有所助益,才能真正彰显出来。在此意义上,网络公共事件就是当代中国网络公共性或网络公共领域的集中体现[2]249。依循这个理论视域和研究路径,董天策考察了学界有关网络舆论聚集现象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研究以“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命名,并以危机管理范式加以研究,存在相当严重的名实不符、学理混乱、对策偏颇等问题。在他看来,网络公共事件其实是“网络舆论聚集”。他主张以“网络公共事件”取代“网络群体性事件”。从理论上说,“网络公共事件”概念确切地表述了公共性网络舆论聚集这一研究对象,名副其实,有利于在公共领域、社会治理等理论框架和研究传统下对公共性网络舆论聚集展开深入研究,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同时保障有关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到,只有清楚把握问题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才能做到追本溯源、循名责实,洞悉问题的本质。如若问题的定性不准,则会导致价值误判,对策偏颇。

四、理论、历史、现实三位一体

理论创新不是靠拿来主义和随意套用就能实现的,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发挥研究者的主体创造精神,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问题出发,经过理性的分析与综合、猜想与反驳,形成理论并经实际的检验而得到修正与完善[9]。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研究者的理论积淀、历史积累和经验发现相互碰撞的产物。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作为应用学科,必须扎根现实,关注传媒业发展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仅停留在浅表的现象层面,整天浮泛地谈论一些热门话题,做跟风式研究。“在认识活动的思维进程中,只有理论而无实际,或只有实际而无理论,都是不科学的认识。即使是高度的科学抽象,它离出发点的实际远了,但也不是没有实际,因为不同层次的理论有不同层次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材料和问题。”[10]

理论和实际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相互分割的。从认识论来看,二者是双向对象化的关系。人们通过一定的认知图式去理解遭遇的对象,但认识图式远非理论,理论是关于事物的系统性认识,它恰恰产生和形成于认知图式与认识对象反复多次的相互作用中。因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也让实践不断反哺和完善理论,解决新闻传播学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之痛。

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历史意识不可或缺。正如米尔斯所言,“每一门考虑周全的社会科学,都具备观念的历史视野以及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如果不运用历史,不具备心理事情的历史感,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对现在应成为研究定位点的那些问题进行完整的表述”[11]。历史帮助人们更立体、深刻地看待问题。缺乏史料的理论研究会过于抽象,变为空洞的逻辑推理;缺乏研究传统则会丧失传承和对话,变成闭门造车和自说自话。

五、结语

如何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深化与创新,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学术智慧问题,见仁见智,各有取舍,难以一概而论;对整个学术研究来说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即在学理路径上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不仅将“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单列为专题,进行了相当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而且通过“新闻策划与传播交叉”“互联网与媒体融合”“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等其他专题的论文,做出了身体力行的示范。这些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理论建构为目的,体现出理论创新、历史意识和现实关怀三位一体的研究路径,展现出董天策实事求是、慎思明辨地剖析和解决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问题的方法论路径及研究风格。

总而言之,理论、历史、现实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才能经得起批评和审视,才能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波普尔.猜想與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纪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8.

[2] 董天策.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38,52,69,79,160,165,38,30,54,108,207,249,308.

[3] 帕梅拉·舒梅科,小詹姆士·坦卡德,多米尼克·拉索萨.如何构建社会科学理论[M].乔飞,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6.

[4] 胡翼青,高小燕.自为的主体抑或自觉的主体:对新闻策划论战的知识社会学透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77-81,93.

[5] 黄旦.还是先回到历史去:对提高新闻理论研究水平的建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6(3):22-24.

[6] 黄旦.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24-37,93.

[7] 姜红.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27-34,95.

[8]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7(9):70-80.

[9] 金幼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真谛[J].学术月刊,2004(8):5-7.

[10] 张永昌.论理论联系实际[J].河北学刊,2005(1):55-61.

[11] 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 2版.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75.

作者简介 李诗,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
问题驱动模式下高等数学目标、路径与课程建构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