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视域下印象主义的扬与弃

2024-04-25 15:49彭梓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德加印象主义

摘 要:印象主义画家从色彩运用、题材选择、创作方式等方面大胆摆脱古典主义绘画模式与思路,他们的创作不再囿于画室,在原野与乡村留下足迹。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光与影瞬间变换中的复杂美学场景,表现了沐浴在光线下清新生动的自然景象。印象主义画家强调自然光线,确立了以物理学和光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色彩观。与此同时,印象主义在绘画题材、思想观念、创作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创新和拓展。纵观西方绘画史,印象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印象主义;莫奈;西斯莱;德加

印象主义可谓是突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美学的精确造型,在艺术表现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即兴之美。在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动而来的人格觉醒等多重因素刺激下,艺术家开始逐渐探索艺术创作的目的,即从为了寻求特定对象的完美再现,变成更加重视瞬时性与当下的感受。于是,传统古典主义美学开始逐渐解体,而随时代发展的印象主义异军突起。在一系列的反抗与批判性继承后,西方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放眼历史长河,西方绘画成熟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绘画大师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重现古希腊艺术的辉煌。经过艺术家们的一系列不懈努力后,终于建立了完备的写实性的绘画体系。当时的绘画题材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是那些家喻户晓的故事,例如《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以及大量的肖像作品,这是由于在当时的社会,宗教机构、王室贵族以及相对富裕的平民是艺术的主要赞助人。

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和创新,印象主义绘画横空出世。它的产生在西方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承上是因为它直接导致了传统绘画的衰败,启下是因为它也标志着现代绘画理念的诞生。当一个事物在量上超过了一定限度的时候,必然会导致质上的变化。比如在近现代,照相机的出现对图像艺术造成的冲击非同小可。照相机凭借其便捷性、迅速性和广泛性的特性,对追求逼真写实的绘画造成致命一击,并且逐渐形成了取而代之的趋势。传统绘画行业的波动直接导致了从业人员的经济来源出现危机,画家的落寞又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性和珍稀性随之降低。写实绘画的所有技术在照相机面前都可以算是班门弄斧。穷则思变,画家转而从新的方向进行尝试。一部分画家通过学习光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对色彩的感知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进而投身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光和影中熔炼自己,开辟出了表达的新领域,这就是印象主义的来源。在这期间,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也得到加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得到良好的沟通。二者的不同也促进了它们互相交流,共同进步。西方绘画吸收了一部分中国绘画的写意风格,为西方画家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印象主义这样一种绘画表现方式在绘画理念、材料、道路甚至画家的生存状态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历史地位:印象主义是一个过分强大的运动

在印象主义兴起之前,在西方艺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古典艺术,而“美”的概念的探讨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18世纪,美学家温克尔曼引入了希腊艺术“高贵的纯洁,安静的伟大”的美学观点。美被认为是永恒的、绝对的和超越的。同时,在现代艺术出现之前,绘画的构图、用笔、色彩和主题传统上是有限的,画家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着创作。

到了19世纪后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法国。在这个科学、技术、经济都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受当时光学发展的影响,人们加强了对色彩的了解,借助新的光学理论了解固有色;而科学技术上,照相机的发明使模仿变得轻而易举,艺术家不得不在生存档口思考其艺术定位。因此,一场由中产阶级的壮大而推动的艺术运动由此展开。

印象主义的出现不仅带来对传统艺术结构的颠覆,也带来一种新的艺术范式,表现出对古典绘画的抗拒和反思。他们注重对室外光的研究与表现,重视阳光下呈现出的绘画现场给人的直观体验,致力于表现物象在光与影瞬间变换中色彩的微妙变化。印象主义画家站在与传统斗争的起点上,表现出他们与传统绘画及其理论的不同,强调艺术家的任务是从短暂的瞬间中提取永恒的东西。

二、色彩革新:色彩与光影的多元表现

颜色本质上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之前的绘画风格不同,印象主义反映了不同的颜色,事物固有的颜色和内部形状相对被抛弃了。印象主义绘画是从人对事物的直接印象来呈现事物,这与依靠直接知识来表现的古典派是不同的。这种绘画方法是直接在现场画出风景,纸面上的图像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射,而是在人脑中经过加工过后的主观印象和客观实体的结合,被艺术家迅速在画布上呈现出来。这种对光与色彩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对美的理解的新境界。这并不意味着印象主义绘画不注重基本形式,而是他们知道如何“塑造”。印象主义的这种表现手法,其核心就是表现出人对事物的印象,是画出人们心中的事物,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实际上,印象主义画家和学院派一样,仍然试图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事物,他们的作品并没有用抽象的形式,只是没有将描绘之物的呈现地点拘泥于画室——现实中的物品也不可能拘泥于画室,它们是不间断运动的:我们只能瞥见事物的片刻,光线实际上一直在变化,颜色也是如此。

印象主义对色彩的理解是新的,在色彩中加入了情感的要素,表现出更强的情感色彩。情感色彩是指不同的颜色给不同的人所带来的感觉。这种颜色的感觉,包括冷和热的感觉、膨胀和收缩的感觉、距离的感觉重量的感觉、情绪的感觉等等。因此,色彩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积极的和消极的。人们喜欢或不喜欢色彩,與单色或多色、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与表现力等因素紧密相关。印象主义开始在户外自由作画,在不受控制的环境中强调对运动、色彩和光线的真实印象,他们的视觉瞬时感所产生的图像视觉感知也可以扩展到色彩心理学的范畴。画家通过绘画表达的情感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印象主义对心理色彩的研究,也与印象主义对色彩情感的表达密不可分。自此,印象主义艺术的表现方法与学院派分道扬镳。

三、绘画题材:题材多样性与个人风格的解放

除了肖像画以外,古典绘画的主题基本都会有一些叙事的内容,画家的创作是在明确的客观主题下进行的。因此,古典画家在绘画时总是逃不开对“画什么”的思考。与此不同的是,印象主义画家不在乎绘画的主题,抛弃了原本的叙述型绘画而专注于绘画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印象主义打破了传统绘画题材的束缚,从而选择以风景入画。

西斯莱就是印象派中唯一一位只画风景的画家,因为风光写生在形式与色彩上有着极大的自由,能够规避刻板的素描艺术的束缚,再加上风光本來就有着极其丰富的色调,非常符合以光为特征的印象主义要求。西斯莱的画风变化很和缓,其作品呈现的往往都是最真实、朴实的风景。在色彩方面,他则运用松泛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的生机。

即便是在当时仍以人物画为主要题材的德加,他的作品也不同于古典主义美术中人物画的矫揉造作。他绘画的灵感全部来自现实生活的情景,就如同一位旁观者一般随意记录着想要记录的生活情景。

四、绘画方式:瞬间印象与即时作画的兴起

和室外变换的色彩承接紧密的是,印象主义作家既然需要依托不断运动的光影效果进行创作,那么赶在光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换之前完成创作,就成为画家不得不着重培养的能力。在此情况下,“瞬时”这个内涵应运而生。艺术家的绘画基础是外光的表现方式,在他们的观念中,事物随时随地都在流动,外景更甚。如同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草书”,这样的瞬间记录更给人一种游龙走凤的美感。在抢抓瞬间立即成画的要求下,艺术家在精神状态紧迫的同时,也引导着画笔往主观印象与感受呈现上进行表达。德加的晚期作品中就更多强调典型确切的色彩和主题定义,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他受到眼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明显感受到他在印象主义的发展中走得远了快了些,而愈加趋近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因此,后人在定义他为“印象主义大师”的同时,还强调其艺术的突破性。

另一位印象主义的领袖莫奈,在创作上有非常独特的个人性质。他重视对事物的还原,我们现在称之为“写生”。与此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画面的表现性。画面需要讲述清楚对象,则需要着重突出色彩,这一方面莫奈又偏向于“写意”。其传世作品《睡莲》就是兼具写意性与写实性,在定义上又可以算作典型的表现性艺术。

作为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主义艺术与现代艺术有一个共同的关注核心——当下。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在当时的艺术评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就是因为莫奈不追求于细节的还原, 整体作品非常朦胧,笔触也十分杂乱,没有一个细节是能够令人产生仔细品味的念头的。它被当时的评论家讽刺为“只能给人一种印象”,“印象”这个出于讽刺的词,反倒成为这个派别的显著标志,甚至它的名字。

细说《日出·印象》,其不仅是细节的描述与传统画法相去甚远,在用笔上,莫奈的笔触也是杂乱无序,这在后世被总结为扁平画法造成的无重量感。这与以往新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有很大差异。而在题材的选择上,以往的画作除了临摹外,也强调神性,强调经典的宏大叙事表达,有明确的教化意义,《日出·印象》只是在展示一个模糊的安静的风景,一个日出下的港口。正是印象主义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对宏伟叙事结构的解构,实现了现代美学中对传统古典艺术的批判性继承。

在印象主义发展的后期,一个名叫罗杰·弗莱的艺术评论家,给塞尚、凡·高和高更等艺术家加上“后”的前缀,称其为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是对紧接着印象主义之后,甚至没有与之对抗,而只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艺术家的定义,他们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充分诠释了印象主义是对自然主义的终极发展。现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黄宾虹,也从后印象主义艺术中对自己的笔墨方式产生体悟。另外,与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风格与艺术方法不同,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尽管在哲学观点上更为接近传统,但在艺术画法上则各擅胜场,面貌独具。同时,后印象主义艺术家也非常重视对实践方法的探讨,无论是作画工具、作画材料,还是绘画技术的笔触、走向,都是其探讨的重点。印象主义者从自然入手,从博大处造就开放,以一种开拓共享的姿态引领了现代美术的蓬勃发展,这正是来自艺术家自身的追求精神。

五、结语

纵观印象主义的发展历程,是非常曲折的。通过艺术形式的飞跃,它已经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从印象主义诞生至今,各种批评、指控接踵而至,甚至“印象主义”这个名称,也源于记者的讽刺。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艺术家,依靠着坚韧不拔的勇气与信心,终于以伟大的艺术功绩影响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印象主义的胜利不但奠定了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在西方美术史上带来了一种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即艺术家战胜了批评家。此前,评论家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评论对艺术家和观众产生了巨大影响。画家们经常把他们的宣传范围扩大到批评家身上,以便发表自己的作品。印象主义的反抗不仅是反抗僵化的处处受限的学院派老作风,更是反抗了评论家的艺术权威性,画家的创作本该是自由而生动的,这是印象主义表达的重要主旨。从此以后,画家不再是模仿现实的工具,而是审美的领袖。在以艺术家为中心的艺术生成模式中,绘画的社会功能逐渐消失,成为画家的独立场所。印象主义绘画最终改变了画家的生活方式。

印象主义给画家的绘画思想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这以后,西方现代美术进入了新时期。印象主义艺术是我们理解西方美术的关键,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意义需要从更深的层面进行探讨与发掘。

参考文献:

[1]布雷特尔.牛津艺术史:现代艺术[M].诸葛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张丽.印象派风景画光影色彩表现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9.

[4]张帅.浅谈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色彩特征[J].艺术科技,2019(2):164.

[5]谢晓荷.印象派色彩的解析[J].艺术评鉴,2018(20):37-38.

[6]饶若冰.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以梵高绘画作品为例[J].戏剧之家,2016(14):188.

[7]张法.后艺术时代的艺术:思想基础与时代关联[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35-145.

[8]胡江华,任进.毕沙罗绘画中的光色与诗意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3(12):156-158.

[9]沈娟.从色彩与线条的角度浅析后印象主义绘画[J].色彩,2023(10):86-88.

作者简介:

彭梓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生产与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德加印象主义
德彪西钢琴曲《月落荒寺》的音乐语言与演奏处理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埃德加·德加 作品5
埃德加·德加 作品6
埃德加·德加 作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