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书法传统问题探讨

2024-04-25 15:49黄浩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汉字

摘 要: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种古老的艺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中国现代书法艺术渐渐变为一种绘画行为或是观念艺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现代需要寻求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但是现代书法不应与传统割裂,而应作为传统书法的延续而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是中国书法无论如何发展都应该以“写汉字”为基础。基于现代书法乱象,探讨现代性视域下的书法传统问题。

关键词:书法艺术;现代书法;汉字

一、书论的宗旨

书法家沈尹默认为,“凡是学书之人,首先要知道前人的法度,时代的精神,加上个人的特性,三者必须使它结合起来方始成功”。这一句话即已明晰学书之法的第一步——了解书法的规则。书法的书写法则是由古人创造的。自第一部书论著作东汉崔瑗所著《草书势》的诞生起,关于如何学习书法的文章、著作层出不穷。虽然各派论说未必完全一致,但发展到现在,关于初学者如何正确学习书法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例如五指执笔法、使腕悬肘等等。

历朝历代这些林林总总学习书法的文章与著作无论是谁写的,总归是围绕如何“写好汉字”而阐发的。原因即在于中国的汉字形体就决定了它能成为一门优秀的艺术。这些较为复杂的汉字结构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是优点,那一个个如精密仪器构造般的汉字,就是书法艺术存在的基础。学者杨炼在一次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关联问题的对话中指出,“离开了汉字,就没有了中国古典文化”。笔者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的。中国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就是从汉字语言系统中生发而来。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偏好解构,譬如把书法汉字解构成横、撇、折、捺的笔画,亦有看作是墨迹留下的点、线、面。而这种逻辑研究方式,对于中国书法艺术而言未必合适。研究中国的书法应把书写的汉字看作整体。古代典籍中众多的名家书论大多是探讨写字,并不讨论解构出来的线条,况且中文的语言性质与西方语言性质截然不同。杨炼还指出,“西方的语言是有时态的,随着动作发生的时间,它们的动词形态都有变化,而汉字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不仅是汉字,中国的传统绘画亦是如此。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笔法记》《林泉高致集》等画论著作都不容小觑;研究中国的书法,《九势》《笔意赞》《艺舟双楫》等书论文章、著作即是重要的参考。正因为这些书论并未抛弃以汉字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书法艺术才免于误入歧途。艺术之理亦莫不如此。知晓了这个前提,对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才是合理并有章可循的。

二、汉字——书法之基

论及书法的本意,通俗地讲即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如何写好汉字的一种方法。这短短的一句话已明确无误地指明了书写的对象——中国汉字。汉字影响了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亦是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一项传承了如此之久的古老而传统的艺术所具有的强大推动力与生命力。如果有人尝试用毛笔书写他国语言,这种情感表达是受阻的。如欣赏徐冰的名作《天书》,很难产生与欣赏传统书法一致的情感共鸣。这种类似于现代书法的作品之所以具有书法的感觉,除了其中的符号借鉴中国汉字的独特结体外,还在于把这些英文字母用写书法的专用工具——毛笔,书写出汉字独有的钩、撇、捺等特征。外形上这已似中国的“汉字”,不像西方的英文。然而,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涉及字形,还有这些字所构成的涵义,因为书法艺术本是一种多层次的结合体。《天书》中的这些“汉字”空有其形,缺少其义。这件作品在观念构思方面堪称匠心独具,但绝不是中国书法艺术在现当代的出路。他的这件作品反而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书法就应当以汉字为基础。

西方人即便產生用毛笔书写汉字的兴致,往往也是出于对这种变化万千的墨迹线条的好奇,他们缺乏中国的文化语境。曾经不就闹出了一位西洋爱好书法者将书法作品倒悬于墙上并未察觉其字结体怪异的笑话么?他们将这些笔墨、线条纳入西方艺术思想的语境中去品味,汉字倒悬与否是不重要的。这亦是《天书》在国外受欢迎的原因所在。但笔者相信,真正爱好、痴迷书法的人是不能认同汉字在书法中的缺位的。中国的书法和文化一脉相承,汉字对于书法而言,既是书写的对象,也是书写的内容。汉字的重要性就像足球比赛中踢的只能是足球,篮球比赛中打的只能是篮球,是不能替换的。抛弃汉字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此艺术已不能称为中国书法艺术,而是其他艺术形式了。

三、历史语境下的书法

学者龚鹏程认为,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不在于它写了什么字,而是由于它的形势姿态、线条组织,这才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笔者认为龚鹏程的定义有其局限性。诚然,一笔一画是否美观的确是书法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带有民族特性的艺术,并且这门艺术之所以能屹立于民族艺术之林,恰恰在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

且看古代曲籍中“书”字及含有“书”字词汇涵义的诸多解释。孔子《论语·先进》言:“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书”的涵义是书籍、著作。战国《战国策·齐策》言:“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书”的涵义是奏章、文书。西汉戴圣编《礼记》言:“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书计指“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言:“著于竹帛谓之书。”意思是以手持笔,将汉字写在竹、帛之上。南北朝《木兰诗》中言:“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征兵的文书。唐代李贺诗歌《感讽》言:“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这里的“书”指征税的通知。杜甫《春望》中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指信件、信函。《明史》言:“凡一月间明纶善政,固大书特书。”大书特书指大写特写。现代亦仍然常用“大书特书”这一词汇。像《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这些文章题目中的“书”指的是一种文体名。说书、评书即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

历代古文典籍中含有“书”字以及带“书”字的词语的例子非常之多,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无论“书”字还是含有“书”字的词语涵义,都是围绕中国汉字进行衍生与变化的,例如书籍、书信、文书、文体等等。包括书法中的“书”字,这里的“书”的涵义依旧解释为是围绕汉字的书写才是恰当的。隶书、楷书、草书,都是不同的汉字书写风格。因此,书法是一种书写汉字的规则与法度。无论中国书法在未来如何发展,写汉字这一基础是不能也不应该改变的。

四、书以人传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这话固然不应做胶柱鼓瑟的理解,但一个人写出的字确实会受到此人文化修养的影响。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此人的“修行”程度不无关系。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在人的面貌五官中得以表现,那么一个人的书法特征也会间接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功夫不仅在诗外,亦在书外。有些人闭门苦练书法,虽在技艺上有所长进,但总觉与大师之间有所差距,这种差距恰恰是人的修为与经历之不同造成的。譬如世俗之人所写的字与僧人道士写的字做比较,总觉少有方外萧散之气。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家所熟知的颜真卿。颜真卿,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著名的书法大家和军事家。安史之乱,他起兵坚守,抗贼有功。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刚烈拒贼,终被缢杀。《旧唐书》曾言:“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颜鲁公的楷书可以说是至今流传最广、研习者最多的书法之一。原因之一是颜真卿的楷书大气磅礴,并且外形饱满、方正雄浑,书法境界极高,这些较为明显的风格特征使得学习者较为容易入手学习;另一重要原因是颜真卿是一个正义凛然、刚直不阿、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书家,至死都忠贞如一。正是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后来无数习书者喜爱他、崇拜他。当我们欣赏他的书法时,就会想到他的为人;了解了他的为人,再审视他的书法,这些刚劲独立的汉字不仅生动,还仿佛被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们是颜真卿的书法,亦是颜真卿精神的化身。这些汉字正是颜真卿高尚人格的体现。在今天看来,颜真卿无疑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五、现代书法亦需要汉字

基于现代书法不重视汉字这一事实,探索现代书法的一些工作者们认为,现代书法领域要求观念介入,因为在价值多元的文化语境里,人们有赖于思想的定位来确定某一事物的属性,然后加以价值判断。

笔者并不反对现代书法重观念、讲求线条与“有意味的形式”的主张,但笔者认为书法艺术自古即是一门观念性极强的艺术,这种观念根植于时代与文化风气之中,只是研究与认识还远远不够。譬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些简约的概括,是根据流传下的书法作品,通过对汉字及各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现代书法否定汉字,好比否定米开朗基罗是以人的躯体为本来展现力量与和谐。书法艺术的发展先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然后再是审美。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的人们学习及工作,谁还在用毛笔书写执行呢?所以“现代不写汉字书法”是顺应时代潮流。对于此类看法,笔者认为颇为偏激。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汉字用毛笔书写,写字的艺术性就得到了保证;其次,学好了毛笔字是可以加快日常书写的速度的,并且对于以其他笔书写的美观程度亦是有一定增强的,这是较为实用的一面。不写汉字的现代书法是顺应时代之潮流本身这一命题就不成立,传统书法艺术不能变成类似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中国书法艺术流传至今,未曾断绝,正是因为有汉字作为良好的基础。所谓的不写汉字的现代书法已经是无书亦无法了。

现代书法之发展也需要重新审视汉字。文字作为书法艺术的筋骨,点画之间万千变化的表现是承载于汉字的基础之上的。笔画给人以视觉的直接刺激;而一篇书法中的所有汉字所表达的内容是给人以思维的刺激,总体而言是一种精神的传达。

在思想方面,现代书法要求观念介入;在视觉方面,现代书法则追求巨幅大字,理由是空旷的展厅需要巨幅大字作品。巨幅作品是艺术家内心创作冲动的诉求与需要,不是作秀,是创作欲到了强烈的阶段,不写巨幅大字不足以表现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激情。对于这种表现,笔者亦持保留意见,巨幅大作不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感習惯。中国人崇尚内敛,喜爱诗意的、含蓄的表达。中国书法里亦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中庸指的是一种节制与适当。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为古人早已明白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顶点,那么接下来必然会走向衰落,万物的生长莫不如此,大自然的规律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智慧的古人提炼出了“中庸”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书法艺术运笔中的“中锋”是很重要的法度。这与中庸思想不谋而合。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向前,科技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但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与科技的发展一概而论。很多学者也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正面临着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难题,例如中国画如何改良,旧体诗歌在白话新诗歌的冲击下将何去何从等等。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依旧有大批艺术爱好者对唐代的人物画、宋代的花鸟画情有独钟;对于诗歌而言,魏晋南北朝与唐代的古诗与律诗依旧有众多的爱好者与模仿学习者。四川美术学院名教授倪志云在一次讲座《唐诗的声音之道——从〈唐诗三百首〉说起》曾言:“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学家,后来几乎都恢复了旧体诗的写作,如鲁迅,一直保持了旧体诗的写作。以白话诗出名的郭沫若,后来更多的是写旧体诗。”这足以说明古典文学艺术的魅力与巨大潜力。这些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改变。再看看现在各类文化类节目中,古代汉语以及唐诗宋词的生命活力至今不衰,依旧有大量的爱好者。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这些节目收视率都较高即是明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中华文化强有力的支撑。而书法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更应该受到重视与保护。重视、保护书法就应该找出书法在现代发展的合适道路。而这条道路的路基即在于书写的中国汉字。只有以汉字为基础,再以此思索在现代的发展道路,这一民族艺术形式才能在现代以至未来走得更踏实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沈尹默.沈尹默论书丛稿[M].马国权,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1.

[2]曾来德,王民德.书法的立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龚鹏程.书艺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王冬龄.王冬龄谈现代书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黄浩龙,硕士,甘孜职业学院助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汉字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梁世刚和他的书法艺术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