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4-04-25 16:26王雪梅才忠喜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应对策略价值观

王雪梅 才忠喜

摘要: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各种媒介更加便捷迅速地获取信息。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影响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出现,以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泛娱乐主义甚嚣尘上。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的本质和盛行原因,指出泛娱乐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质是文化渗透和资本侵袭,它以碎片化信息和快餐文化的形式冲击着主流价值观,消解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在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陷入价值观危机,出现人生价值观迷失、审美价值观庸俗、历史价值观虚无、道德法治价值观失范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极易成为泛娱乐主义这类错误思潮的思想争锋焦点。为抵御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的消极影响,文章提出以下策略:强化对娱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文章揭示泛娱乐主义的弊端,提出相应策略,旨在形成多方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大学生;价值观;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3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一般项目“自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22003

一、引言

娱乐即“欢娱行乐”[1],是一种以悦己愉人为本质,让人们获得精神和身体的愉悦的活动或表现形式。随着文化资本和现代媒介的快速嵌入,娛乐行业逐渐出现泛化和异化的现象,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泛娱乐主义思潮出现。

泛娱乐主义以资本逻辑为驱动、消费主义为核心,主张“娱乐至死”,解构我国主流价值观,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让参与娱乐活动的人陷入娱乐至上的怪圈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漩涡。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属,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泛娱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产生贪图享乐、躺平摆烂的消极思想。因此,政府、媒体、高校等应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概述

(一)泛娱乐主义的本质

“泛娱乐主义不是单纯娱乐元素的总集成,而是资本与娱乐联结的复合物。”[3]娱乐原本是人满足自我的手段,出于自我调节的需要,大众会主动选择娱乐,这是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因素的。

马克思曾言:“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4]在资本的驱使下,媒体逐渐把“利益最大化”思想嵌入娱乐行业,让娱乐产生泛化和异化的现象,使文娱产业趋向商业化和资本化。因此,泛娱乐主义的实质就是在资本操纵下,以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媒体行业为平台和手段,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泛娱乐主义盛行的原因

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人们的“精神鸦片”,常表现为“娱乐茧房”、制造热点话题、炒作娱乐明星、歪曲历史事实、调侃公共事务、抨击公共政策[5]等娱乐化现象。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资本的无序扩张。与资本结合必然会使娱乐走向极端,媒体为了提高关注量和获得资本收益,会传播一些具有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助推。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6]。新媒体时代,人们在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更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在接受泛娱乐现象的同时,不自觉成了泛娱乐主义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三是情感寄托的“乌托邦”的产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转而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内卷”的人容易产生精神焦虑和自我内耗的情况,泛娱乐主义趁虚而入,营造出一个假装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的“乌托邦”。

三、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人生价值观迷失

新媒体时代,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迅猛发展,有些新媒介以低级趣味的内容和感官刺激的画面来吸引受众注意力,迎合受众猎奇心理[7]。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直播打赏、偶像崇拜、游戏氪金等带来的快感中,丧失了人生目标,选择盲目消费、享乐和躺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这一论述强调了大学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8]。因此,需要对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二)审美价值观庸俗

“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9]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不仅是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过程中如何践行真善美的问题。

第一,泛娱乐主义消解劳动之美。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人类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劳动美,但是泛娱乐主义贬低劳动价值,大力哄抬网红、偶像等,宣扬粗鄙丑陋、投机取巧的精神,致使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星,将偶像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忽略了那些真正应该被我们视为英雄的人物。

第二,泛娱乐主义导致当代大学生审美低俗化。泛娱乐主义以短视频、游戏、直播等短平快的形式强化体验者的娱乐情感,让大学生在明星八卦、土味视频、恶搞视频、煽情内容中逐渐迷失自我。

(三)历史价值观虚无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密”“重说”“科普”的名号,以“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翻案历史”等吸引人们眼球的方式现身,借助碎片化、情绪主导等非理性认知方式刻意引导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从而达到借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的目的。简而言之,泛娱乐主义在资本的驱动下掀起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观。首先,丑化革命先烈,否认历史英雄。一些媒体运营商为博眼球、获流量,将英雄人物的图片恶意制作成搞笑表情包、恶搞视频,影响大学生的历史判断和历史选择。其次,戏谑历史事件,扭曲历史事实。众多历史事件在影视化的过程中被肆意改编,大学生缺乏历史思维和意识,很容易被剧情误导。

(四)道德法治价值观失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0]。道德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必须塑造和培养的价值观。泛娱乐主义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等,发布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大学生的道德观和法治观还不够完善,很容易被一些煽动性信息引导。此外,泛娱乐主义借助去中心化叙事方式缩短自身與大众的距离[11]。当一个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一些网络媒体总会放大某一个不重要的点或错误的点引导舆论。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误导,片面看待事件,在网络上充当“法官”,随意审判他人,作出偏离主流价值观的错误判断。

四、新媒体时代应对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策略

(一)强化对娱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网络平台是泛娱乐主义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12],政府部门要严格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厘清娱乐行为边界。首先,政府部门要秉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完善网络空间实名制。完善身份验证机制有利于信息溯源,可以更好地约束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娱乐边界感。此外,娱乐市场的过度商业化,让一些自媒体运营者失去底线思维,其恶意曲解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以夸张的标题吸引大学生浏览内容。因此,应建立信息筛选制度,引导舆论走向,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13],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泛娱乐主义利用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动摇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因此必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首先,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平台开展学术讲座、公益课堂、传统文化宣讲课等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泛娱乐化现象,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要牢牢抓住思政课这个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三)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

新媒体时代,媒体行业和舆论格局改变,许多媒体为了利益和流量将时事新闻娱乐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要下大力气增强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通过定期开展政治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其次,媒体从业人员应端正态度,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社会认同感[14],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5]。面对泛娱乐主义带来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冲击等不良影响,大学生应积极开展自我学习。首先,提高知识理论水平,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抗泛娱乐主义。大学生应借助网络平台关注正向的娱乐新闻和国家大事,拒绝将大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视频上,不做“网络喷子”。其次,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信息辨别力。面对泛娱乐化现象中存在的审美畸形、诋毁等情况,要勇敢说出真相,引导正向舆论。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泛娱乐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现象,威胁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大学生要辩证看待泛娱乐化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呼吁理性,回归娱乐本身,开展健康娱乐。

参考文献:

[1]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55.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004.

[3] 张蕊.当代中国泛娱乐主义:实质、特征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106-11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5] 胡伯项,吴隽民.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85-92.

[6]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8-28.

[7] 赵雅文.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J].新闻知识,2005(4):26-29.

[8] 杜沂蒙,杨宝光,周围围.全国“青马工程”学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N].中国青年报,2023-06-29(003).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10] 习近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J].支部建设,2019(2):4-5.

[11] 张恂,吕立志.祛魅与消解: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2-76.

[12] 习近平.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2).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1.

[14] 张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J].青年记者,2020(36):79-80.

[15]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作者简介 王雪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才忠喜,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应对策略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