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成因与对策探析

2024-04-25 16:26高健李明洋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全媒体时代大学生

高健 李明洋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推动了信息的即时互通与实时共享,但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大比例群体,数量庞大且接触网络时间长,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推动者。文章以全媒体时代为背景,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成因与对策进行探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是由多方原因导致的,主要可划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与虚拟性、网络平台上部分媒体职业道德缺失、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位、相关网络治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网络平台监管不到位;内因包括大学生个人认知与社会认知失调、从众行为成为主流现象、言论表达的异化、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等。为解决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应加强多方联动与合作,从完善网络暴力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网络平台与媒体的多方监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入手。文章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提出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与个人整体素质,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责任。通过改善网络暴力现象,推动网络环境持续向好,实现网络生态健康化、绿色化。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网络道德;网络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5;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38-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沈阳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究课题“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DSZ-2024-013;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运用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2DB534;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辽教通 〔2023〕371号

全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媒介使用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媒体获取社会信息,并在各大平台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在网络中的行为可能受到匿名性、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如网络暴力。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推动全媒体网络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内涵与现象阐释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内涵与现象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内涵

“网络暴力”一词于2006年因“虐猫女”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引发了对该现象的研究。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受害者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甚至将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受害者进行“人肉搜索”,對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其中20~29岁网民在全年龄占比中位居第四[1],对互联网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参与者,在享受发展益处的同时,容易引发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事件[2]。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崛起,一旦大学生受到其负面影响产生网络暴力行为,就会污染网络环境。因此,大学生作为全媒体时代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对象,不仅要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更要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保持理性思考,减少暴力现象。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的现象阐释

第一,对他人进行恶意语言攻击。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为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各大平台应运而生,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场所,但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发言是相对自由的,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谩骂、抨击、侮辱、嘲讽等恶劣行为,甚至将网络语言暴力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不利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制造或传播谣言。全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海量且繁杂。例如,短视频平台操作门槛低、内容多样化,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但大学生也易受其负面影响。为博取眼球,大学生极易制造谣言;同时,他们对于网络信息不加分辨而广为传播,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第三,使用技术手段加剧网络暴力。大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学习科学技术手段的速度快、成效好,在参与网络暴力时运用AI技术、PS技术等手段来传播不实言论的行为并不罕见,达到诽谤、侮辱受害者的目的,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具体可划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与虚拟性、网络平台上部分媒体职业道德缺失、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位、相关网络治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网络平台监管不到位;内因包括大学生个人认知与社会认知失调、从众行为成为主流现象、言论表达的异化、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等。

(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外因

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互联网的匿名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许多学生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泄的戾气与不满发布在网上,并参与网络暴力事件[3]。由于互联网中的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存在一定难度。大学生容易抓住这一点实施网络暴力行为,不利于营造优良的网络空间环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导致大学生忽视道德规范[4],降低自身网络道德标准,产生不良行为。

网络平台部分媒体职业道德缺失。为迎合网民的选择标准,在全媒体时代各类营销号逐渐兴起。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然而,部分媒体为博取眼球在各大平台中出现篡改事实、引导网络舆论、引流站队等行为,背离了作为媒体的初衷,导致大学生易被煽动情绪从而引发不良行为。这极不利于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位。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阵地,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然而,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重视度普遍不够,基本上没有单独开设网络道德教育普及课程,不利于大学生系统掌握网络规范。此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对网络道德问题发展、变化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应对相关问题的教育方法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5],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关网络治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网络平台监管不到位。我国有关惩治网络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其他法律衔接并不紧密。全平台实名制在各大应用中并未完全普及;相关责任方对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监管不到位、不完善,无法及时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内因

大学生个人认知与社会认知失调。因大学生具有身份优势、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的自我评价相对较高而对他人和社会的评价相对较低,导致其个人认知与社会认知失调。若学生的自我目标未达成预期,互联网便会成为他们宣泄不良情绪的主要场所,污染网络环境。

从众行为成为主流现象。大学生参与网络暴力的诸多事件具有群体性特征,多数情况下是迫于网络群体的压力改变个人意见而与他人保持一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易受到网络群体观点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选择,在网络暴力事件中随波逐流。

言论表达的异化。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后,日益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日益开阔的视野使其对社会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因此对表达的需求日益增强。但某些大学生一味宣扬言论自由而忽视了自己具有伤害性的道德行为,在平台上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忽视网络道德规范。

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且真假难辨。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大学生并不在意热点事件和网络谣言的真实面貌,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传播谣言、攻击受害者。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探寻

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应从完善网络暴力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网络平台与媒体的多方监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入手,推进网络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一)完善网络暴力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我国针对整治网络暴力行为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强化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的主体责任[6],为阻止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基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23年6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7],为网络暴力综合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我国的立法总体上落后于网络实践的需要,导致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遇到新问题以及新矛盾时,无法匹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因而网络管理与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全媒体时代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对受害者的救济手段也需要通过法律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可以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更好地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公益诉讼的作用。推动各机关面对网络暴力案件主动作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引导正确价值导向[8]。

(二)强化对网络平台与媒体的多方监管

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需要高效的监管体系,应加强对网络平台及网络媒体的监管。

其一,网络媒体应树立以优质内容取胜的意识。全媒体时代,部分媒体通过夸大事实、颠倒黑白的方式赚取流量,导致大学生跟风实施网络暴力行为,引发多数网民的不满。全媒体时代各媒体应树立以流量取胜转变为以优质内容取胜的意识,打造优质内容供给体系,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短视频平台要通过短视频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使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媒体要与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司法网络氛围,严格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宣传教育,强化网络文化思想道德法治观念,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道德行为,增强网络安全的法律意识[9]。

其二,实行全平台网络实名制。全媒体时代,实行全平台实名制尤为重要。网络实名制能够有效防止网民匿名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有效规避互联网匿名性引起的风险[10]。实施网络实名制有利于建立网络信用体系,提高个人信息的准确度,网络上交流的安全性将大大提高。落实全平台网络实名制能够在大学生心中建立起道德红线,有效规避互联网上的违规违纪行为,利于互联网环境的净化。

其三,落实网络监管工作。网络媒体作为全媒体时代的产物,具有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信息数据庞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学习新知识、知晓国内外新闻等,但也可能受到不良媒体的影响,异化自身的价值体系与认知体系,产生网络暴力行为。一些不良媒体为赚取流量,故意发表引起对立的观点及言论已不足为奇。

例如,部分大学生受“饭圈”文化影响较深,当其崇拜的明星受到他人攻击时,会听从组织者的指挥参与到骂战中,使网络暴力扩大化[11]。为整治此类行為,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之后经常性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及优化互联网生态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政府及网络平台责任人应把监管落到实处,实施网络平台监管责任制,对网络媒体进行多方面监管,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督,并鼓励短视频平台之间互相监督,及时举报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用户和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播间[12]。严格审核发表内容,一旦发现涉及虚假宣传、诈骗、侮辱他人、涉嫌引导大学生实施网络暴力行为的内容时,立刻要求删除,并按其严重程度进行处罚,网络媒体应发挥其应有的责任,在互联网中传播正能量。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网络舆论传播媒体更加多元,高校通过合理科学的路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是防治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重要手段[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充分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进行课程安排。一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水平,提升对信息的认知、分析和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短视频内容与课程结合,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的研究和运用,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习惯的研究,切实掌握其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帮助其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和规律[14]。为此,高校应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眼光、能够掌握新兴互联网技术、职业素养过硬的高质量政工队伍[15]。

第二,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高校不应只注重理论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一方面,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关注他们的消极情绪,引导其通过合理方式进行宣泄,避免在互联网中因自身情绪问题中伤他人。高校应设置多个心理咨询室,扩大专业心理教师队伍,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逐步开设网络道德规范选修课程,或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网络道德规范内容,重点讲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网络暴力的危害。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掌握互联网的特点与规律,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第三,大学生自身应提高道德素养。一要具备基本的理性思考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真伪。在面对网络中争议性较大的新闻或传闻时应保持独立思考,具备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做到不随波逐流。二要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确保自身行为不偏离道德规范的轨道,为净化网络环境作出贡献。三要树立正确使用互联网、文明上网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语

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主要的网民群体。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愈发常见,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个人道德规范的养成与网络环境的向好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应多方联手、共同合作,不断完善网络暴力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网络平台与媒体的多方监管、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规范,为实现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培养青年责任担当、推动网络空间清朗发展等目标共同发力。

参考文献:

[1]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8-28.

[2] 李礼.网络暴力的道德批判与规制[J].晋阳学刊,2020(6):98-104.

[3] 卿琳,王凤,莫燕铭.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与治理[J].今传媒,2020,28(12):154- 156.

[4] 李虹睿,许杰,杨思静.大学生网络道德风险及其防范策略:基于“造谣”事件的探析[J].山西青年,2023(20):187-189.

[5] 周立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4):128-130.

[6] 林爱珺.网络暴力狂欢的反思与规制[J].人民论坛,2022(9):90-92.

[7] “两高一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法院网,(2023-09-25)[2023-12-22].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 detail/2023/09/id/7550476.shtml.

[8] 支振锋.治理网络暴力还需综合施策[J].中國党政干部论坛,2022(7):77-78.

[9] 陆妮亚.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范式与思考[J].世纪桥,2023(2):43-45.

[10] 王位.网络暴力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94-98.

[11] 俞祖卿,梁钦.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类型、原因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2):84-88.

[12] 张青青.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今传媒,2023,31(7):144-146.

[13] 赵林云,瓮雨洁.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全媒体探索,2023(10):100-102.

[14] 蔡冰冰.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与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8):190-192.

[15] 王美琦,边雪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N].山西市场导报,2023-08-17(D04).

作者简介 高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明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全媒体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