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4-04-25 16:26许轶华徐君于胜男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改革

许轶华 徐君 于胜男

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各类课程必须注重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的育人效果。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新闻传播人才的价值理念、从业操守,影响新闻舆论环境。积极思考该课程在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并付诸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调整、学习资源建设、考核体系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教学各环节进行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路径,旨在强化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要明确且细化育人教学目标,层层设计,环环相扣,突出其德育功能;要重点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与参与度;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积极建设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要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各项考核内容灵活多样且有针对性,并合理分配比例,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45-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GY201945;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 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GY20210600;202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边疆大学高质量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B1422634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部分,关系到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课程建设要有规划、成系统,避免随意化、碎片化[1],不仅强调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也暗含了具体课程建设的方向。

一、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与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有机结合

专业课程不仅承担着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体系的“人”的重要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2]。

(一)新文科建设对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建设的指导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根据学科特质,结合行业领域特定问题,分门别类推进学科发展[3]。这一原则强调新文科建设不能另起炉灶,硬性安排,而要符合专业本身固有的特点,依托学科本身的教育功能,強化不同学科育人的指向性和特殊性。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属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应遵循作为人文学科的新闻学和作为社会学科的传播学的学科要求,培养具有法律意识和伦理修养的专业传媒人才。

《新文科建设宣言》大力鼓励高校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实践,积极培养具有跨学科领域知识的学生[3],这表明学科建设要打破学科界限、专业壁垒。

在学科融合的实际要求下,要找到学科、专业的融合点,将不同学科有机贯通,实现知识的有效连通。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涉及法学、伦理学领域的知识,本身就具备跨学科特征,而法律与伦理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美国学者富勒认为“道德成就法律”。他指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一切行为都会受到社会及道德、舆论的影响。法律存在的意义恰恰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遵守道德的要求,以维护社会稳定。所以,法律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而且两者互相支持、互相成就[4]。

(二)课程思政建设对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改革的指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有中心、有重点,要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下功夫,优化课程思政内容[5]。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包含两个单元:

一是新闻传播伦理,这部分要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在梳理我国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释新闻传播活动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是新闻传播法,这部分内容包含我国新闻法规及其渊源,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新闻传播涉及的民事权利以及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等,每一项都与法治意识紧密相关。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这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围绕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两大方向展开的,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非常契合。

(三)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我国大力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其目的是围绕立德树人成效,将价值观的培育与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3]。

《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要素,文化自信在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引领力[5]。

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夯实了价值观基础。

二、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坚守教育阵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在尊重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并改进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构建层级式教学目标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职业理想等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7]。

首先,教学大纲作为纲目性文件,从课程整体出发设置了三个目标:知识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读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新闻传播涉法案例;素质目标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念和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理念,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自发约束和规范自我新闻传播行为,使其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三维目标的一体化,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8]。

其次,教案是对教学大纲的细化,每一次授课都有非常具体、针对性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每次课程都有意识地设置了课程思政目标,至少找到一个课程思政切入点展开。例如,讲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指针这一知识点时,要强化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这一主线认知。

最后,线上课程育人目标设置。教师对教学目标有清晰认知,而学生要把握教学目标需要梳理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在课堂讲授时,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没有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明晰每次课程的育人目标,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积极在智慧树平台建课,充实“育人学习目标”的内容,同时为课程育人添加不同的标签,如政治认同、国家意识、责任担当、人民立场等。

从教学大纲到教案再到线上课程育人目标的设置,从整体到部分,一层一层细化,能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创设多元化教学方法

讲授法。这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时代和教育技术如何改变,面对面课堂教学都具有不可替代性,讲解式教学方法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9]。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普通本科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任课教师对相关理论进行细致的阐释和梳理,是最重要的授课方式。

案例分析法。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涉及新闻传播中的法律法规以及伦理问题,这些内容较为枯燥。新闻违法或新闻失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为该门课程补充了大量鲜活的、生动的、直观的案例。任课教师授课时要结合真实案例进行理论解读,从社会环境宏观层面、新闻体制中观层面、新闻工作者自身素养微观层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0]。

情境教学法。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有一半内容都在讨论新闻传播伦理,而伦理学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丰富的体系,其核心是对“义”与“利”问题的讨论。现代社会“强大的经济公共性和政治公共性将原有的精神公共性解构掉了……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要么变得模糊不清,要么被工具化……对生活之终极意义的阐明与辩护变得愈来愈主观化和苍白无力,一种将诸多自我统合起来的精神磁场愈来愈成为问题”[11]。

在此背景下,关于“义”“利”问题的讨论愈来愈多元化,引导学生思想变得刻不容缓。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设置“两难情境”,让学生代入其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在课堂上“打擂台”,让不同观点自由交锋,以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深刻认识。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利用新媒体建立师生互相交流的信息平台,显示出现代教学的显著新特性,即创新性、先进性、贴近性、覆盖性,以及实时性和互动性。”[12]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在智慧树平台建课,积极利用平台设置的不同板块辅助线下课堂。教师在学习资源板块添加学习课件,以便学生课下回顾课堂知识点,利用AI资源库为学生引进其他高校关于本门课程的教学视频,巩固并拓展学生对理论的认知,通过问答讨论和作业考试两个板块设置问题及布置作业,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以及师生的一对一辅导等。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打破了“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建设拓展性学习资源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升学习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实现自我管理[13]。

首先,受华中师范大学媒介伦理案例库建设的启发,捕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案例,将之分门别类地置于相关内容的线上学习资源区域,一方面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社会现实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同时,效仿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做法,以课程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挑选感兴趣的案例进行理论解读、创作文章,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期望能够让学生以文章发表而非课程加分、以荣誉追求而非工具理性的方式提高学习效能。

其次,为了避免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为学生设置了拓展学习内容。使用文字资源,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学术论文和电子书籍。利用视频资源,在智慧树资源库中,引进湖南师范大学的伦理学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伦理学导论等课程,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相关学科知识。

(四)设立达成性考核体系

传统考核形式只注重结果,缺失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要增加过程性考核以增强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强化全过程学业评价[14]。

首先,改革考试比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的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比例设置强调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点的考核,但是难以覆盖所有的教学目标。在学校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将考试比例改为4∶6,可以适当改善教学目标考核不足的情况。

其次,为素质目标设置专门作业,以问答讨论、小论文写作、演讲视频等形式考察学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观念,强化学生的德育培养。依托达成度报告的撰写,按照各项作业占比统计学生的德育得分情况,分析素质目标的实现程度,并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积极思考改进措施。

最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考核多样化。知识目标考核不再局限于期末试卷,适当增加了平时考察的次数,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目标增设了问卷调查设计、实地走访等形式,以增强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考核一样,也依托达成度报告,分析各项目标达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三、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反思

经过两轮教学改革发现,一门课程的改革实践能推动多门课程的教学思考。

首先,本课程的成功改革经验已被本学科其他课程借鉴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教学效果的强化能提升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学改革过程中与学生的大量交流加深了教师对当代学生群体的认知,使其对课程德育的开展有了更具体的思路。

最后,教师团队研读了大量书籍、文章,这对将来的教学大有裨益。

此外,学生的思想认知也明显提升,一些偏激的思想被扭转;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除了教师提供的拓展学习资源,大量学生还主动向老师借阅更多的学科专业电子书籍,并积极与老师讨论一些学术问题。

不过,应该注意到,教学改革實践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涉及思想认知、价值理念的德育目标考核,仅仅依靠客观的作业来评定显然是不够准确的,需要思考德育的培养方式及如何更好地与德育目标的考核形式相结合,使之内化,即“将抽象化的内涵准则纳入个人意识之中,成为个体世界的组成成分”[15]。

另外,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还应与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行为、工作观念挂钩,访谈从事新闻传播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得知,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很多理念,学生工作后才真正理解。比如“社会责任感”一词,学生表示亲自参与社会议题的调查和报道之后,才对这一抽象概念才有了具象认知。在教学改革时,应优化这一环节,考虑建立已就业学生德育档案,长期追踪,有效反馈,以实现良性循环。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应该在动态中进行。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价值理念、伦理观念等重任,将直接影响新闻传媒人才未来的工作指向,对我国新闻传播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德育必须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心,使其常态化、长期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9-10-08)[2024-01-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 t20191011_402759.html.

[2] 戢颖.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77-79.

[3] 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20-11-03)[2024-01-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 罗璇.论富勒的观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5,7:1-2.

[5]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20-06-01)[2024-01-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7] 郑青华.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传播与版权,2023(24):105-107.

[8] 许瑞芳.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8.

[9] 冯春海.新媒体与课程思政双重视域下的本科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C]//刘立红.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26-137.

[10] 邹艳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新闻传播,2020(1):67-68.

[11] 晏辉.理论品质、智思基础与现代公共性:伦理学当代发展的核心问题[J].晋阳学刊,2020(2):3-9.

[12] 吕延昌.新媒体下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科学与财富,2016(26):94-95.

[1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8-10-08)[2024-01-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 t20181017_351887.html.

[14] 韩瑞娜.课程思政和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0):53-55.

[15] 秦炳涛,郭援国.内化型课程思政教学理论、模式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4):430-435.

作者简介 许轶华,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新媒体。 徐君,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学、广告学。 于胜男,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新闻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广告创意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思政建设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