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语境

2024-04-25 16:26范瑞利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督导全媒体课程思政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助推,媒体融合程度的加深,影视艺术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影视艺术因视听综合艺术特质下的思想性、生动性、形象性、普及性等,给中国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迫在眉睫。中国民办高校影视专业普遍开设时间较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督导工作尤为重要,厘清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语境成为关键问题。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定性阐释等方法,分析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语境,提出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路。文章结合影视类专业的特色,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阐明教学督导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助推作用,以及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时代语境、媒介语境,旨在全面厘清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存在的新问题。文章指出,中国民办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督教”“督学”“督评”“督管”“督研”等监督和指导的过程中,更新理念,创新形式,使影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紧跟时代。

关键词: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语境;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49-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重庆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3510;202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综合性民办本科院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3139

语境泛指语言环境,任何事物的被描述或事件的发生都脱离不开特定的情境[1]。对于教学督导,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是以《辞海》中“督导”即“监督指导”的解释来看,教学督导就是“对教学的监督和指导”,较为直接的目的则是“监控教学以保障教学质量”[2]。

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4],教学督导“督教”“督学”“督评”“督管”“督研”等监督和指导的职责效用,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很好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影视艺术因其视听综合艺术的思想性、生动性、形象性、普及性等特点,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中国高校影视类专业是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及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其首要责任与使命[5]。大多数中国民办高校结合市场行业需求,开设了影视类专业。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视域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普遍滞后,与行业发展实践脱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教学督导工作更为薄弱,甚至欠缺专职或兼职的专业类教学督导。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不能很好地认识并厘清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语境不无关系。

一、时代语境

当今世界局势悄然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中,除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外,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重点。其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博弈的重要对象。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好坏,对内影响着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关系到国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智慧、勤劳、勇敢、奋斗,不断开创美好家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但是,受西方强大话语垄断的歪曲与误读,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傳播始终存在偏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百年未有世界之大变局”[8],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重大任务。

相较于其他艺术类型,影视艺术兼具声音与画面的视听综合艺术特质,具有思想性、生动性、形象性、普及性等特征,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是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最好媒介载体。近年来,视艺术再次蓬勃发展。当前,影视艺术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加多样,类型形式更加多元,创作技术更加先进,传播渠道更加立体,诸多“现象级”作品出现,引领着价值表达的文化思潮。所谓“现象级”,惯常用于体育界,一般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比较突出、有特色的人或事件。在影视艺术领域,“现象级”作品泛指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

从类型上来看,越来越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新时期纪录片、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推出,让影视艺术再次熠熠生辉,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战狼》《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红海行动》《长津湖》《八佰》《觉醒年代》《功勋》《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人民脊梁》《山河锦绣》等影视艺术作品,书写家国与个人命运,以恢宏的视野回溯历史,着眼当下,面向未来,为时代画像,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再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纪录片以真实为最高原则与旨归的艺术特质,以在场的纪录精神,推出了《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武汉战疫纪》《同心战“疫”》《在武汉》《冬去春归》等作品,记录、还原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无畏勇敢、坚守奉献、团结互助等精神,展现了中国为抗击疫情作出的贡献。其他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如《厉害了,我的国》《如果国宝会说话》《何以中国》《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早餐中国》《沸腾吧火锅》《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但是还有书籍》《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蔚蓝之境》《美丽中国》《航拍中国》《第三极》《大国工匠》《新时代》《中国力量》《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等,从人文历史到自然景观,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切口,从视觉奇观到人间烟火,塑造与传播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又如,《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书画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制作手法,激发经典的现代活力,彰显其文化魅力。基于此,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见一斑。其利用影视艺术书写时代篇章,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

影视艺术创作与时代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从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态考察及实地调研来看,作为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及中国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影视行业的业界发展“脱钩”现象较为严重,且教学常常滞后于业界发展,课程内容陈旧,师生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可看性不强,主题表达不够深刻。再进一步深究會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师生对中国影视艺术作品社会责任与使命的认识不足不无关系。

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解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滞后的问题,凸显专业课程思政的特色[9],需要清楚地认识时代语境,需要全面了解时代语境下中国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面貌,并及时关注热点话题。在此基础上,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从认识论的角度,深刻地发掘影视艺术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遵循影视艺术的范式,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成长路径,优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督管”“督教”“督学”方面的工作机制。例如,在教学准备阶段,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就应该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督管”“督教”工作。从专业的角度,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督导的评价体系。在影视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案撰写、教学案例资源准备等方面,教学督导应该监督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且贯穿教学全过程,监督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精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是否能够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并进行指导[10]。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方面,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需要有开阔的时代视野、深厚的人文积淀,从而持续不断地供给、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元素,更好地做好教学督导的“督管”“督教”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学督导清晰认识到时代大局及这一背景下影视艺术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二、媒介语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互联网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各行业的生态格局,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与思想价值导向。在大众媒介方面,媒体融合程度加深,传统媒体纷纷改革,全媒体格局已然形成。在此背景下,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传播,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手机移动终端等媒介平台融合[11],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消息的接收与发送,互动与参与消除了各媒介的壁垒,多媒体、跨媒体的特征鲜明。媒介格局的变化,促进了影视艺术创作的变革。

传统媒体纷纷创新影视艺术作品创作与传播的理念,逐渐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影视艺术作品创作新业态。“大”业态主要指向传统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创作,其作品的主题表达宏大、制作规模庞大,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新闻专题等,体量规模都较大。“小”业态则主要指向短视频创作,其作品体量较小,时长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十几分钟。即使表现宏大主题,也往往从小人物、小故事切入。

同时,随着媒介格局的变化,影视艺术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影视艺术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人们的审美经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更加多元,除了专业的媒体机构及创作团队,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在传播层面,“大”“小”业态的影视艺术作品都可以灵活地选择以新媒体平台为核心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因此,人们接收的信息更加冗杂,引领影视艺术审美的需求尤为迫切。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关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媒介生态格局联系紧密。媒介格局的改变,无疑会影响着高校影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手法的改革等都是热点与焦点话题。

大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成才需求,为大学生解惑,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2]。在高等教育方面,数字化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大数据”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转型升级,“教育数字化”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多样的媒介平台成为高校教学的新空间。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至今仍是现实需求,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与监控的线上网络体系更完善。同时,作为“网生代”的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加剧,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冗杂及碎片化的信息对其价值观、认知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3],同时也改变了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的方式。从专业特色及类别属性来看,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影视类专业的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更是网络信息中影视内容的专业创作者。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往往受招生规模的影响,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育教学,强化专业育人实效,构建有特色的教学育人体系的新机制极为迫切。

“行动来源于思想,理念推动创新。”[14]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开展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需要清晰地意识到行业及教育教学媒介环境的现实变化。在媒介语境中,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尤其需要在“督管”“督学”“督研”中下功夫。例如,在“督教”工作中,对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指导,需要严格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15]。同时,也需要重点监督与指导影视类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寻求《国标》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度耦合,在质量评价体系中明确相关指标,要求其更加主动地对接媒介行业格局新的需求,在全媒体格局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在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中进一步优化内生于专业与课程内部的课程思政元素,切实且有针对性地监督与指导影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凸显专业特色。而且,需要创新教学督导的形式,优化与创新传统的听课、评课的单一教学督导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更为多元开放的研讨与交流活动,拓展影视类专业教学督导的工作内容,更新影视类专业教学督导的理念,督促影视类专业教师关注行业前沿,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树立课程思政建设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强化“督研”,在产学研一体的视域下,将科研、创新成果切实运用于实际的教学督导工作过程中。同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听课、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加强“督学”,关注和分析学生学情、思想、心理,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加深与学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中国民办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可以进一步探索,将专业课程思政与美育、生命教育进行融通,注重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开掘,从“督管”“督学”“督研”的层面,提高师生的审美素养。要持续探究影视艺术疗愈的相关机制,以影视艺术为载体,通过创作实践及鉴赏的沉浸式体验,走向社会生活,以他者为镜像,内化自我,帮助影视类专业学生切实地建构人生格局与意义。通过监督与指导开展影视展演、创作交流活动等,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激发其创新思维。

三、结语

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很好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影视艺术因思想性、生动性、形象性、普及性的特征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但是,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仍较为薄弱,这与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开设时间普遍较晚、课程思政建设较为滞后有着必然的关系,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认识的问题所致。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时代局势及这一背景下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作用,更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到媒介格局的改变对影视艺术形态及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学监督与指导,保证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中国民办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必须厘清时代、媒介的现实语境,遵循影视艺术的范式,尊重教育教学和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在“督教”“督学”“督评”“督管”“督研”等监督和指导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大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邓京力.语境与历史之间:作为解释模式与方法论前提的历史语境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3(2):126-134.

[2] 陈影,王倩楠.军队院校教学督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J].大学,2022(30):14-15.

[3] 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15).

[4] 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5] 王爱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37.

[6] 范瑞利.新时代中国纪录电影的内容升级[J].电影文学,2019(8):21-23.

[7] 汪晓东,宋静思,钱一彬.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辉煌历程)[EB/OL].人民网,(2021-04-16)[2024-01-0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416/c1001-32079295.html.

[8] 文新達.讲好中国故事是文艺创作传播主旋律[EB/OL].中国艺术报,(2021-06-12)[2024-01-05]. https://mp.weixin.qq.com/ s __biz=MjM5MDEzNTg0OQ==&mid=2651274384&idx=1&sn=9d-8f8345c8e8c30388524cb0fa194830&chksm=bdbaffd68acd76c-075964c9053d4663156a2bb7386ebffe52c815a7ccfdaf7e26710d-604138c&scene=27.

[9]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06-05)[2024-01-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10] 谢歆雅.系统思维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46-49.

[11] 刘润.《人民日报》“三微”平台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矩阵化传播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2] 冯秀军.守正创新:让思政课“时时在线、永不掉线”[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2):23-26.

[13] 王若桦.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1.

[14] 尤春媛.后疫情时代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教学督导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4):5-8.

[15] 陈洋.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85):146-147.

作者简介 范瑞利,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教育、纪录片。

猜你喜欢
教学督导全媒体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高校如何发挥教学督导在考试中的作用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