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重构研究

2024-04-25 16:26陈秋羽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技术

摘要: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底层逻辑。在数字技术逐渐参与并改造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过程中,它所呈现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工具属性转向基础的驱动器作用。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多样化,新闻业培育出新的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对数字新闻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国际新闻作为新闻业的一部分,同样面临数字技术带来的多元影响,这种影响使国际新闻传播的理念、方法、路径发生改变,推动了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

文章深入研究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问题,认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功能范式的重构,传统单边主义延续传统国际新闻报道的政治斗争性,新式多边主义代表全球政治新格局下的民主呼声,推动国际新闻报道新秩序的构建;二是数字智能范式的重构,数字化生产模式重构了国际新闻采写编发全流程,平台化发展聚合信息并链接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对外传播力;三是数字叙事范式的重构,形式上的可视化叙事有力捕捉受众的注意力并增强共情,文本上的深度化叙事回归新闻事实,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国际世界。

关键词:数字新闻学;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国际新闻;实践范式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5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点科研项目“理论建构与范式转型:媒介技术哲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方兴未艾的全球互联网给新闻的分发和接受模式带来巨大影响。在其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与数字媒体深刻融入人类的新闻实践活动,培育出新的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1]12。当下的新闻业已然迈入数字时代的洪流,数字新闻引发技术生态下人们对新闻学本身的思考[2]321。数字新闻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新闻业表面实践业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整个新闻业崭新的逻辑与生态[3]。

国际新闻作为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数字化环境带来的影响,国际新闻传播范式发生深刻改变。

本文基于数字新闻学逻辑,考察数字时代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问题,分析数字技术可供性对国际新闻传播理念、方法、路径的影响,归纳当前国际新闻实践的主要范式,反思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的新发展。

一、作为底层逻辑的数字新闻学

“数字新闻学”概念源于“数字新闻”,其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诞生的“线上新闻”[4],当时的互联网作为数字内容的主要传递系统,本身就容易被视为一种“数字媒体”。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在初期对新闻实践的本质性影响在于,它使机构新闻的生产与生产主体之间建立了新的形式关系[5]。在此早期阶段,学界更强调互联网作为“数字媒体”传输端的工具属性,认为新闻生产及其本身并未受到技术的改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已深度参与新闻的生产过程,并扮演着一种“行为者”角色[6],“数字融合”也随着学者对技术在新闻实践中的影响的关注而成为研究焦点[7]。

有学者认为,媒体多元化已经成为过去,数字融合才是媒体融合的当下趋势。2006年,“融合新闻”概念广泛流传,前沿技术驱动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成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据此分析路径,数字设备被赋予广泛的文化和跨媒体涵义,数字技术对新闻机构的形态、叙事的话语变化等方面起到的驱动作用[8]获得承认。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闻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为新闻业培育了新的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还给新闻学的研究与教育带来了空前的不确定性,使学界业界对数字技术生态下的新闻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的系统研究有了紧迫的需求[9]。数字新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技术形态。

2010年前后,学者们逐渐对数字技术生态下新闻学研究对象本身产生怀疑,这其中既有对主体的从业者、研究者和用户的质疑[2]323,也有认为新闻本体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担忧[10]。

直至2016年Routledge出版社的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Digital Journalism Studies,SAGE出版社的The SAGE Handbook of Digital Journalism及2019年学术期刊《数字新闻学》《界定数字新闻》特刊出版,数字新闻学才真正被视为新闻学范式的重大革新。数字新闻学正式成为新闻学研究一个新的总体性专业知识体系,开启了数字新闻生态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批判性研究的新篇章。

二、技术赋能与数字化国际新闻实践

“国际新闻”被定义为“超越了国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闻,是新闻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11]。数字技术的赋能使国际新闻的报道范围、规模扩大,速度提升,在多方面展现出新的特征[12]。

早期,有西方学者认为,数字技术的不确定性使国际新闻陷入了一种危机,国际新闻退居边缘境地[13]。但也有许多人持乐观观点,认为数字技术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新闻业务的发展,以及公共话语权力的下放等。

学者朱迪思·克拉克和迈克尔·布罗姆利在《数字时代的国际新闻:东西方对世界新秩序的看法》中指出,“普遍的认知与新闻的习俗和价值相结合,并在技术使用的支持下显著地重构了国际新闻”。可见,数字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国际新闻传播,推动了国际新闻实践内容和形式的重大变化。

2016年,数字新闻学以其强大的“数字化生态”为基础形成的传播生态[14],成为新闻学理论和实践的底层逻辑。经过几年转型,多数新闻工作者认为数字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和新闻业结构转型中扮演的角色是生态性的[1]15,这也就意味着数字化生态对新闻及新闻业所带来的改变不只涉及外部形态,还包括内在运行的逻辑和机理。媒介环境學派认为,传播媒介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其符号形态限定了该媒介所能代表信息的代码特征[15]。数字新闻成为当下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新范式[16]。国际新闻作为新闻业的一部分,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也在发生结构性、系统性变化,且这一变化过程同技术发展一样,均是自然形成的。

技术赋能使全球知名的国际新闻媒体都在经历这一自然的数字新闻转型过程。以BBC为例,近十年来,BBC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全面融入数字技术,包括使用Juicer内容引擎、开发应用程序BBC News、Messenger新闻机器人技术等。国际新闻的多样化采集、多模态生产、多平台共享、多终端发布成为常态,全球国际新闻主流媒体的数字化、平台化发展,成为提高媒体竞争力和传播力的必然选择。

三、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

范式就是某一类常规科学实践或研究的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其应用范围及准确性均有限制[17]。对于新闻实践来说,范式是记者选择事实并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系列标准、规则、方法,与陈述策略[18],是指导新闻媒体确认并诠释值得报道的社会事实的认知模式或世界观[19]。国际新闻传播同样有其自身遵循的实践范式。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际新闻新的范式正在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际新闻政治功能范式重构

数字时代,国际新闻的政治功能范式呈现出典型的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共存特征。单边主义延续传统国际新闻报道的政治斗争性,多边主义代表全球政治新格局下的民主呼声,推动国际新闻报道新秩序的构建。

在单边主义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世界体系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媒体或忽略边缘化的国家和地区,或“妖魔化”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用霸权地位进行单向传播。

而面对数字全球化的客观现实,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未改变其单边主义的国际新闻报道思维,反而更加保守。英美等国拥有传达信息的雄厚的数字技术资本,加之其国内主流媒体长期以来积累的巨大影响力,利用数字传媒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宣传西方价值观可谓如鱼得水。同时,其采取保守主义政策,更加强调单方面的国家利益,通过限制外媒来避免和减少国际新闻报道中对自身不利的声音,希望进一步在多元化的全球传播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与单边主义相对应,数字技术也促进了国际新闻报道的去中心化与多元化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多边主义,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国际媒体建设,不断提高国际新闻报道能力,建构平等对话的国际传播环境与舆论格局。

目前,越来越多国家依靠政府或民间力量建立或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致力于在国际新闻场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多边主义的国际新闻报道就是要打破西方媒体霸权地位,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二)国际新闻数字智能范式重构

如前所述,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新闻报道的生态,推動了国际新闻实践的数字智能范式重构,主要体现为数字化生产模式与平台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生产模式是利用多样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改造国际新闻采写编发全流程,实现国际新闻的数字化转型。

在新闻线索的采集上,数字化国际新闻最大特点是实现非在地化的数据线索挖掘。以BBC的媒体监控部门BBC Monitoring为例,该部门的记者与分析师掌握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内的约13600个不同的数据源,实时监控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来源,为媒体设置议程提供建议。

在新闻的编写上,国际新闻的自动化智能程度逐渐加深,从模板式的简单写作向人机协作、深度挖掘方向演变。现有的数字技术支持媒体进行自然语言生成(NLG),初级的NLG技术应用在体育、天气、财经等事实性报道领域应用广泛,高级的NLG技术则更加注重利用算法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理解人类意图、呈现富有洞察力与吸引力的叙述。

在新闻的分发上,一方面,发布时考虑各种数字新媒体平台的特质,微信公众号推文、短视频、全景新闻等,都是国际新闻的新输出形态;另一方面,媒体不仅通过自己的平台或嵌入其他平台实现国际新闻的多平台分发,还利用数字技术与其他媒体实现共享。

国际新闻的平台化发展是数字时代的战略选择,体现出“聚合”和“链接”两大特点。“聚合”既指新的国际新闻平台在新闻采编发等环节的功能聚合,也指为移动互联网受众提供的新闻与其他信息资源的服务聚合。前者以《新华国际》国际新闻聚合平台为例,该平台集采集、聚合、发布、审核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平台化的转型极大地提升了国际新闻业务流程的效率。后者以卫报的The Guardian应用程序平台为例,在报道国际新闻的同时,该平台开辟了更多板块专栏并提供外部链接,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内容与咨询服务。与聚合功能相应,国际新闻平台的“链接”特点,让受众在浏览国际新闻的同时,增加与相关国家乃至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接触,从而增强媒体对外传播的效力。

以中国日报国际版China Daily应用程序平台为例,该平台提供居住向导、双语能力测试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嵌入子系统的服务,进一步了解并学习汉语及其他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认识。通过提供超越报道信息的多样化服务,国际新闻平台化发展进一步下沉接近用户,不断扩展受众与市场的边界,产生多元化的传播效果。

(三)国际新闻数字叙事范式重构

国际新闻的数字叙事范式,从形式来看主要特征为视觉化叙事,在文本方面又呈现为具有解释性与情感性特点的深度化叙事。数字新闻叙事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呈现出视觉化、游戏化、剧场化的方向[20],国际新闻数字叙事在整体上也体现出共性特点,但最主要的特点是可视化。同时,数字技术的变革与社交媒体等用户参与式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既使新闻表达更为主观化和情感化,也使新闻业面临过度加速和过度生产的风险,深度化的叙事文本成为国际新闻实践遵循的价值理念。

在叙事方式上,数字化的国际新闻以视觉叙事为主,通过信息可视化、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利用视觉逻辑组织新闻的生产,增强受众的体验感。这种依靠制作具有更多视觉特点的专业化内容来获得受众注意力并巩固双方联系的大趋势,同样影响着国际新闻的发展方向。

当前,国际新闻的视觉化叙事大致分为几类:一是数据可视化,将信息可视化为图表等形式,使其更加直观;二是短视频新闻,契合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行为习惯,提高传播效果;三是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AMP故事格式,专攻移动端新闻,利用社交平台为重大国际新闻提供内容补充;四是长篇式的滚动叙事,多见于专题或深度报道,平滑过渡文章的不同内容,文字、图片与视频之间的顺滑切换既确保主题统一,又保证视觉的停驻;五是结构化排版,媒体通过划分版面安排新闻布局,突出新闻的轻重缓急;六是实时推文,即以简短文本配合照片高频度更新,多见于重大或突发事件;七是全景及VR、AR技术,将虚拟技术应用于现实报道,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

在叙事文本上,国际新闻报道更加讲求深度化,强调还原客观事实。解释性的叙事是深度报道的本质特点,在国际新闻中可以表现为对报道主题信息的复杂性进行综合和深度阐释。要求记者尽可能展开调查,采用更全面的叙述来使新闻变得公开、透明。深入的细节报道使读者对国际新闻更加容易理解,解释性的国际新闻报道也更有助于破除各种虚假谣言,驳斥意识形态的固有偏见。

而作为国际新闻数字化视觉叙事的延伸,近年来情感性原则在新闻叙事中也逐渐与客观性原则同步。国际新闻中情感化的叙事报道常见于对特殊群体和个人的关注,以自白或采访、传记式的叙述文本伴以真实的影像的国际新闻报道,容易引发读者共情,以小见大地引导全球民众对议题的共同关注。以路透社的The Wider Image深度视觉叙事分区为例,其中的国际新闻几乎都是以视觉化与情感化的深度叙事见长。同时,页面使用滚动叙事的方式穿插实景图片进行视觉呈现,情感化的文字符号表达与富有冲击力的视觉要素紧密结合,使读者在阅读时直面新闻的核心议题并引发思考。

四、结语

数字化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技术生态,正逐渐塑造新闻业发展新的底层逻辑。数字新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新闻技术形态,更代表着数字时代新闻业业态所呈现的新的生产、实践与消费模式。国际新闻作为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历着技术赋能的转型过程,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这种新发展体现为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包括政治功能范式、数字智能范式与数字叙事范式,涉及国际新闻采写编发全流程。而今,人类社会的技术程度仍在不断提高,新闻业与技术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未来势必还会进一步塑造国际新闻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 常江.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J].新闻记者,2020(2):12,15.

[2] 斯汀·斯汀森,安娜·格伦达尔,英维·贝内斯塔德,等.数字新闻学研究是什么样子的?[J].数字新闻的定义(研究),2021(3):321,323.

[3] 克里斯·安德森.当今数字媒体生态系统中的实践、诠释和意义[J].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20,97(2):342-359.

[4] 吉姆·霍尔.网络新闻:关键入门[M].伦敦:普鲁托出版社,2001:6.

[5] 马西森·D.网络博客与新闻认识论:网络新闻的一些发展趋势[J].新媒介与社会,2004,6(4):443-468.

[6] 普里莫·A,扎戈·G.谁是新闻工作者: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J].数字新闻,2015,3(1):38-52.

[7] S.奎因,菲拉克·F.融合新闻:跨媒介的写作与生产[M].莱顿:CRC出版社,2014:12.

[8] 卡尔滕布伦纳·A,迈尔·K.融合新闻:新闻编辑室、日常工作、工作简介和培训[M].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2013:285-298.

[9] 常江,田浩.从数字新闻研究到数字新闻学:一个创新范式的崛起[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1(3):3-17.

[10] 彼得斯,克里斯,马塞尔.重新思考新闻业:转型新闻格局中的信任与参与[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13:247.

[11] 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0:10.

[12] 克拉克·J,布罗姆利·M.数字时代的国际新闻:东西方对世界新秩序的看法[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12:3.

[13] 萨姆布鲁克·R.外国记者是多余的吗?[M].牛津: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路透新闻研究所,2010:27-32.

[14] 拉普蒂斯·D,谢尔德科夫·J,斯科夫·M.什么是数字生态?:理论基础和统一定义[J].澳大利亚智能信息处理系统杂志,2014,13(4):5.

[15] 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J].新闻传播研究,2006(3):2-13.

[16] 斯汀·斯汀森,劳拉·阿瓦.數字时代的新闻理论:探索与介绍[J].数字新闻学,2015,3(1):13-14.

[17]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6:19.

[18] 霍耶·S,珀特克·H. 1850-2000年新闻范式的传播[M].哥德堡大学北欧媒体研究中心,2005:311.

[19] 白红义.新闻范式的危机与调适:基于纪许光微博反腐事件的讨论[J].现代传播,2015(6):39-45.

[20] 常江,朱思垒.数字新闻叙事的革新:视觉化、游戏化、剧场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1-58.

作者简介 陈秋羽,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数字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动画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