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冲击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研究

2024-04-25 16:26江慧媚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网络语言传播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产生对语言使用和文学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语言以其简化、符号化和创新性等特点,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传播面临新的挑战。文章介绍网络语言的发展背景和特征,阐述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语言形式,它既与传统语言有机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规律。文章在区分网络语言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基础上,阐述网络语言的三大特征,包括简化性、符号性和新词创造性,分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冲击: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性与网络语言的现代性存在冲突。文章指出,汉语言文学注重规范性,网络语言注重灵活性,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与理解,亚文化群体的语言创新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规范性构成挑战。文章提出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应对策略:一是融合传播,采用跨媒介融合传播,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创意改编传统文学作品,以丰富其在新媒体平台的表达手法;二是内容创新,创作适应网络语言、拥抱新媒体的网络文学作品,将网络语言文学化,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和亲和力;三是互动参与,依托新媒体构建汉语言文学社群,通过讨论、写作比赛等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度;四是教育引导,加强文学教育,培养新生代网民文学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5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会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清廉学校文化品牌培育路径探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y2023029

新媒體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沟通方式和信息传播的路径。网络语言作为新媒体的产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功能,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简化性、符号性、创新性等特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语言表达,而且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模式造成了冲击。语言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其魅力在于语言的历史性、传承性和创新性。当下,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革,汉语言文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语言规范性与通俗性之间的矛盾凸显[1]。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影响,对指导语言规范、继承语言传统、创新语言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发展与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语言形式,它建立在计算机中介网络平台之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界对网络语言的概念有不同表述,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相对于传统语言的新兴语言形式,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使用,其显著特点是打破了语言符号的线性规则,融入了大量新词语、简化语法、符号化表达等[2],即网络语言是随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语言形式,是一种独特的互联网语言[3]。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传统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变异,即网络语言不是一个语言体系,而是汉语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表现形式[4]。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促使网络语言快速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网络语言吸收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网络语言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使用者,热衷于语言的创新和游戏化,他们通过创造新词、新梗来享受语言的乐趣,同时不断探索和扩展网络语言的边界。

从语言学层面来看,网络语言更近似一种多模态语言[5],超越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的界限,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这种多模态性赋予了网络语言更强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传递力[6]。网络空间还因自由和匿名特性催生了各种亚文化群体,这些群体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如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中的专有词和表达方式。

(三)网络语言的特征:简化性、符号性与新词创造性

网络语言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其特征包括简化性、符号性和新词创造性。简化性主要体现形式简化和内容简化上。在形式上,网络语言倾向于使用缩略语、拼音首字母缩写、数字与字母的结合,如“233”表示笑声等,形式简化有助于快速输入和阅读;在内容上,网络语言追求高度浓缩的信息传递,通过省略句、植入成语或俗语变体,以及使用语义负载高的词,如“秒回”“种草”等,在保留核心意义的同时极致压缩内容[7]。在网络交际中,为了弥补面对面交流肢体语言的缺失,网络用户依赖各类表情符号来表达情绪和态度。新媒体用户根据社会事件、热门话题、流行文化等,创造出大量新词[8],例如2023年新词“显眼包”,用来描述在人群中耍宝、出风头的个体。这些新词的创造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创新性,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冲击

(一)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性与网络语言的现代性冲突

汉语言文学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与网络语言的时尚、前卫和快速更迭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的冲突不仅源于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更与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传播机制息息相关。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性主要指汉语言文学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文化内涵及稳定的语言规范。这种传统性体现在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平仄韵律和精确严谨的文辞表达上,体现在官方采用严格的公文用语、标准普通话等方面[9]。

(二)新媒体阅读习惯对汉语言文学深度阅读造成影响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度阅读产生了显著影响。快速、零散的信息获取方式使用户的线性阅读、深度阅读转变为快速浏览、多任务处理的碎片化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需要通过慢读、细读领会其中美感,深层次解读、鉴赏缺失的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用户可以实时发表评论、参与讨论,这虽然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但也使读者更关注于表达感受,而不是深入分析文本,从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深层次价值 [10]。

(三)亚文化群体的语言行为对汉语言文学语言规范性的挑战

亚文化群体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特定风格和特征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通常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言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认可的语言规则。网络语言作为亚文化群体最为活跃的语言使用场域,凭借自由、灵活、创新的特点为语言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网络语言的非正式性和去规范性[11]会削弱语言规范的效力,“叛逆”的亚文化群体通过对汉语甚至任意语言的抽象、解构、重组甚至是颠覆,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模式。

三、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

(一)融合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特性,跨媒介融合

新媒体时代,需充分利用各大社交平台及数字媒介的特性,达成跨媒介融合,提升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媒体平台具有巨大的用户基础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这些平台上,可以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如将诗词歌赋配以美术插画、朗诵音频或动态视频,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微博上的话题讨论、微信公众号推文、抖音的创意短视频和B站的文学解读视频,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吸引不同偏好的受众群体[12]。

(二)内容创新:创作适应网络语言、拥抱新媒体的网络文学作品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与文学的边界日渐模糊,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通过内容创新与时俱进。网络热词和流行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色,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易于被受众接受,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来源。将网络热词和流行語文学化,意味着要在保持其原有鲜活特性的同时,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文学意义,增强文学作品的时代感和亲和力,从而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13]。

利用互联网思维营销文学作品是提升作品网络可见度和增强用户黏性的关键,如通过SEO优化使作品在搜索引擎中获得更高的排名,提高潜在读者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在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平台上,通过话题营销、“意见领袖”推广等方式,创造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内容,如精彩的书评、作者访谈、作品节选等,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互动参与:依托新媒体构建汉语言文学社群

新媒体平台上建立的文学社群是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社群交流的核心在于激励机制的设计: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读书会,邀请文学爱好者共同阅读特定的文学作品并展开讨论;结合网络热点和用户兴趣,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文学挑战活动,如“七日阅读挑战”“诗词接龙大赛”等[14];策划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写作比赛,如短篇小说、散文、网络文学等,鼓励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创作。

其次,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上,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可以形成即时的公共讨论空间,作者或编辑可以参与这些讨论,答疑解惑,收集读者意见,甚至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或修订,连载作品可根据读者的反馈调整情节,在增强作品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同时,增强读者的归属感,提高读者的忠诚度。

(四)教育引导:加强文学教育,培养新生代网民文学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教育是塑造国民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基石,而文学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和新媒体的深刻影响,需要精心设计教育策略,新生代网民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在中小学、高校甚至成人继续教育中开发并引入新媒体文学课程,涉及文学史、创作工具、作品分析、网络文化理论以及数字版权知识等内容,鼓励学生在博客、微博、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其文学策划与运营能力。学校与文化机构应积极组织网络文学交流论坛和在线研讨会[15],邀请资深文学家、新媒体专家和文化评论人提供专业培训,指导参与者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深度分析文本、发表文学评论等。

四、结语

融合传播、内容创新、互动参与、教育引导是适应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关键举措。汉语言文学传播者不仅要深入理解网络语言的特征和传播规律,还要具备利用新媒体平台特性实现跨媒介融合的能力,以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当代读者,增强传统文学的现代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珍珍.融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4):38-41.

[2] 张玉萍.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2):113-115.

[3] 谌婷.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语言艺术的流变与重构[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3(5):42-45.

[4] 李梅.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3(7):225-227.

[5] 马若宏,杜敏.近十年国内新媒体语言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今传媒,2021,29(9):11-16.

[6] 刘佳诺.新媒体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J].作家天地,2022(21):122-124.

[7] 谢慧洁.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语言及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探讨[J].青春岁月,2023(5):10-12.

[8] 江欣焱.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分析[J].记者观察,2023(24):66-68.

[9] 李宁宁.破圈与融合:新媒体时代网络缩写语传播机制研究[J].传媒论坛,2023,6(13):36-38.

[10] 周瑞敏.新媒体时代下汉语言文字的使用与表达[J].作家天地,2023(14):61-63.

[11] 单春雪.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新闻文化建设,2023(17):29-31.

[12] 周梅.试论融媒体语境下语言的“网感”表达[J].中国报业,2023(20):70-71.

[13] 李其军.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化传播研究[J].汉字文化,2022(11):104-105,108.

[14] 苏光.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应用的思考[J].互联网周刊,2022(24):92-94.

[15] 邹珉.新媒体语言规范的意义、原则与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1):26-30.

作者简介 江慧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网络语言传播策略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