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编辑理念与实践研究

2024-04-25 16:26张慧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青年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梳理法,对《新青年》从初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到后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发展历程和编辑理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首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等,通过“笔杆子+出版”的办刊方式,在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把爱国救民强国的信仰内化于《新青年》的出版实践;其次,《新青年》通过栏目设置、同人撰稿、专题策划、白话文改革、纪念号编撰等编写工作,传播了新文化,宣传了新思想,培养了大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知识青年;最后,《新青年》后期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构筑舆论阵地,唤醒中国人民,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这是期刊出版的意义所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系列挑战,学术期刊要汲取《新青年》的优秀经验,不仅要主动拥抱技术、掌握技术、运用技术,更要坚守使命。具体而言,要发挥主编领头羊作用、主创作用,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要坚持文化主体性,精细栏目发展,精准把握出版内容;要融合新媒体新技术,创设人才成长舞台,培育全媒型人才,通过技术赋能促进期刊内容有效传播。

关键词:《新青年》;同人刊物;編辑理念;“轮值主编”;“编研一体”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7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媒体融合发展与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23040;2022年度山西省期刊协会高校期刊委员会编辑学研究项目“出版融合发展与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B202204

2021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为故事源头,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故事结尾,以别样视角、细腻笔触、纪实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鲜活形象,反映了《新青年》的编辑、作者、读者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初心。

《新青年》如何从同人刊物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作为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精神空间,又是如何将《新青年》的编辑兼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与《新青年》的青年读者兼新一代作者傅斯年、罗家伦、毛泽东、陈延年等五四运动先锋,由点到面聚合起来的?这不仅源于时代环境和以陈独秀为中心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引领,更源于陈独秀及其办刊同人创办《新青年》的初心,即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办刊理念。具体而言,《新青年》基于文化的同人办刊,构建文人共同体;基于文学的“轮值主编”编辑模式,坚持“编研一体”思想;基于尊重共同信仰的青年读者群,优化栏目,加强互动。

一、基于文化的同人办刊,构建文人共同体

“同人”也作“同仁”,意为同一单位或同一行业的人,或志同道合之人。“同人”一词在清末民初的报刊中经常被使用,“同人”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是《易》的卦名,即“同人于野,亨”,孔颖达疏, “同人谓和同于人。野是广远之处”。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其中第一卷封面上没有署名,第一、二卷上署有 “陈独秀主撰”,第一卷三号上公告,“本至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上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须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1]83。另外,陈独秀在第三卷六号“读者来信”里回复钱玄同说“待同发行部和其他社友商量通仪,既可实行”[2],即从第四卷起,《新青年》并不是陈独秀一个人主编的杂志。一般认为,《新青年》早期为同人刊物,其编辑和主撰稿人是依托陈独秀,由其同乡、同门、同事、同道形成的“五四知识分子”共同体。他们以《新青年》为中心,基于共同的目标追求形成同人群体。

首先,这一理念体现在《新青年》的作者群。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时坚决反对胡拼乱凑的办刊想法,说“凡是一种杂志,必须是一个人一团体有一种主张不得不发表,才有发行的必要;若是没有一定的个人或团体负责人,东拉人做文章,西请人投稿,像这种‘百衲杂志,实在是没有办的必要”[3]。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撰写了《青年杂志》六号的开篇文章,且每一期都有他的大量作品,其他主要撰稿人有同乡高一涵、汪叔潜、刘文典等,同门师友钱玄同、鲁迅、周作人、沈尹默等,以及拥有共同文学旨趣的胡适、李大钊、吴虞、易白沙等,他们以《新青年》为传播阵地,诠释“同道”“同仁”精神。

其次,杂志主旨明确,服务对象以青年为主,目的是通过思想启蒙达到政治启蒙。《警告青年》是《新青年》第一卷(《青年杂志》)一号的开篇文章,陈独秀在文中提出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4]45。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后,陈独秀立即撰文对新青年提出要求:生理上要身体强壮,心理上要“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并且“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5]47-48。如他在《甲寅》上为《青年杂志》创刊做的广告,“本杂志者实诸君精神上之良友也”[5]46。这也是他选登稿件的原则。当汪叔潜提出“《新青年》应努力倡导政党政治的观念,不应认为政党政治已过时而抛弃之”[6]时,陈独秀认为,《新青年》是为实现国民政治奠定思想基础。因此,汪叔潜的大名没在《新青年》中出现。

最后,“一代有一代之杂志”精神。“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说法,胡适曾认为,“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7]。而“《新青年》时代”还在曹聚仁的著作《鲁迅传》里作为其中一章的题目,“一代有一代之杂志” 体现了时人对《新青年》的认可。这一代文人不再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士大夫之路,而是通过报刊阅读文章、发表文章,为时代发声,这使得报刊成为新文人建立联系和交往的方式。如陈独秀与李大钊、胡适的相知相识源于各自在报刊上撰写的文章;蔡元培因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而接纳汤尔和、刘申叔建议任他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8];梁漱溟也是因为蔡元培看到他在“上海《东方杂志》上写的《究元决疑论》”[9]才进入北京大学任教的。

二、基于文学的“轮值主编”编辑模式,坚持“编研一体”思想

由于划分标准不一样,学界对《新青年》的分期众说纷纭,但基本认可是从第四卷为“轮值主编”开始时间,第七卷起重新由陈独秀主编。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里称,“民国七年一日,《新青年》重新出版,归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刘复、胡适留人轮流编辑” [10]。关于“轮值主编”历来褒贬不一,有说是新文人谋义不谋利共创新文化之辉煌,也有说其是“关门办刊”,但是选择“轮值主编”,编辑和作者融为一体,是五四时期的一种历史选择。梳理《新青年》“轮值主编”的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同人办刊对形成公共舆论、宣传新文化、推动刊物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其一,主题集中,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强。《青年杂志》创刊初期宣传的主题广泛,改名《新青年》实行“轮值主编”后,宣传主题集中,其传播力、影响力也更强。如为开启民智的白话文运动,胡适在第二卷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在同卷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称“文学者,国民最高精神之表现也”[11]。“文学革命”得到编辑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响应,《新青年》从第四卷一号开始大部分文章都用白话文,张国涛回忆称,白话文运动后,《新青年》“才引起同学们的广泛注意”,而且“每期出版后,在北大即销售一空”[12]。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掀起了文学革命的高潮且影响深远。1917年《新青年》最高发行量约达1.6万册,令时人惊异。

其二,尽显当期主编文化效用,促进思想多元化发展。《新青年》的编辑同人,虽由地缘、师友、革命同道以及思想主张的相互吸引等聚合为新文化阵营[4]45,形成了以新思潮传播为主旨的“文化政治团体”,但每个个体仍会保留不同的旨趣,因而《新青年》也成为他们“轮值主编”时宣传自己主张的话语平台。

如胡适当第六卷四号的“轮值主编”时就刊发了《实验主义》,随后又在《每周评论》刊发《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也由此开启;而李大钊在第五号上开设“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成为继第五卷五号、六号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后又一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作,也为民众认识和选择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其三,节约组稿时间,发挥团队效力。“轮值主编”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时期第一批知识分子组成,他们相似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社会角色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同人编辑的团队效力,“《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13],第四卷三号原定沈尹默编辑,沈因眼疾请钱玄同、刘半农代编[1]83。此外,这种模式还可以节约办刊成本。

三、基于共同信仰的青年读者群,优化栏目,加强互动

《新青年》共发行9卷54号,在上面发表政论和诗文的除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还有《新青年》的青年读者,虽然每人发文多为一篇,最多也就四五篇,但总量不容小觑。其来信或投稿一方面反映了《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力和“集体的组织者”功能,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新青年》从同人刊物到共同体杂志的发展,为《新青年》向马克思主义机关刊物转型积攒了力量。

《通信》和《读者论坛》这两个栏目,是陈独秀通过文学革命改造国人思想正确与否的检测棒。陈独秀一直期盼全国各地大量青年的来信,并坚持以记者身份认真答疑解惑。

毕云程在看了《新青年》第一卷后就给陈独秀写信,称“如获至宝”“语语深入我心”“诚我青年界之明星”[14];毛泽东读了《新青年》 第一卷《敬告青年》后提出还应加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并写了《体育之研究》投稿到《新青年》,發表在《新青年》第三卷二号上;吴虞在读了易白沙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孔子平议》后给陈独秀写信称“读贵报大论,为之欣然”,并提出“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持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击之者,势也”[15],之后其也成为《新青年》的同人主力之一。

《新青年》对青年学子的影响不仅在于自身思想认识的提高,更在于使他们紧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步伐,创办刊物,如傅斯年、罗家伦的《新潮》,王光祈的《少年中国》,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周恩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

《新青年》随陈独秀迁回上海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新主张,不仅在第七卷六号上开设“劳动节纪念”专号,还吸纳陈望道、李达、李汉俊、沈雁冰、袁振英、叶天底等人为《新青年》的编辑,减少胡适等人的文章数量,增加李大钊、陈望道、蔡和森、李达等人的文章。至此,《新青年》开启了新的革新思想历程。

四、《新青年》编辑同人精神的时代启示

《新青年》基于文化的同人办刊及其创造性的“轮值主编”编辑模式和“编研一体”思想,在救国救民道路的探寻中,编辑同人以报刊为革命战场,坚持文化主体性,发出时代最强音,启迪民众,践行从思想启蒙到政治启蒙的初衷,有力促进了同人刊物的成长壮大,促进了同人刊物向中共机关刊物的转变。

(一)发挥主编领头羊作用、主创作用,牢牢坚持党性原则

作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始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崇高的政治责任精神,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卷一号到最后一期都在积极发文的编辑、作者,是《新青年》从编辑、出版、发行以及与读者的反馈交流过程中的灵魂人物。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提出,“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当务之急的要造就一代新人。一,思想启蒙;二,改造社会”。《新青年》发展前期的反孔教斗争、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宣传,后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都源于其爱国爱民、救国图强的初衷。《新青年》的长足发展,不仅在于全体编辑的勠力同心,更得益于陈独秀的主创精神,他是期刊建设的领头羊。

今天,学术期刊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主编的主创作用虽没有《新青年》时代那么大,但主编的领头羊作用、主创作用,仍需要重视。主编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不断提升“政治三力”,以及卓越的学术能力、强烈的事业心,是期刊长足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坚持文化主体性、“内容为王”和正确价值导向

启蒙国民心智、唤醒国民政治意识,寻求救国道路一直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宗旨。因而,以陈独秀为首的编辑团队一直及时宣传社会热点,如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先后写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白话文运动推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新青年》发展后期,围绕社会主义的话题,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大作。

《新青年》围绕社会热点,设置新闻议程,形成舆论焦点,构建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大事件,并及时根据舆论走向调整栏目话题,引导民众认知社会问题,在对热点话题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及其在整个社会中的声音。其传播理念积极而现代化,全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要学习更要坚守,通过技术赋能,积极将优秀的文化、全新的观点呈现给读者。

(三)精细栏目发展,创设人才成长舞台,构建优秀的编辑团队

《新青年》自创刊以来,以期刊为桥梁、以文为媒,吸引读者,培育读者群,充实作者群,使刊物保持青春活力。

《新青年》设置《通信》《读者论坛》《随感录》等栏目广泛联系读者,及时回复读者疑虑,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又以专题、纪念号、编辑部启事等形式,凝聚公共议题,为白话文的畅行发展、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创建舆论空间。 《通信》《读者论坛》等栏目的变化体现了编辑群的成熟和更新,也展现了读者群的成长与壮大,有最初定位的知识青年,也有广大的工人阶层。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期刊编辑要慧眼識珠,选择优秀作品吸引读者、服务作者,还要学习并掌握技术技能,加强编辑团队协作力量,将编辑元素与科学技术融合,推动期刊的数字化传播。

五、结语

《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的标志,其同人编辑传播体制与主创者陈独秀在办刊过程中明确定位、追求真理、引领时代的理念有着密切关系,而编辑同人的文化使命和政治责任精神及其集体的出版智慧则是《新青年》从普通杂志发展为全国知名刊物,再成功转型为党的机关刊物的力量源泉。

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更要尊重期刊主编的主创性,坚守文化传播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展现学术思想,引领学术走向,促进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书信为中心的探讨[J].历史研究,2009(3):82-104.

[2]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10.

[3] 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571.

[4] 王奇生.陈独秀与《青年杂志》[J].历史学系,2008(3):45.

[5] 魏剑美.陈独秀报刊活动及报刊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46-48.

[6] 杨琥.同乡、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 《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J].近代史研究,2009(1):54.

[7] 邓金明.“无私知识分子”与知识共同体: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1(5):82-104.

[8]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10-11.

[9] 梁簌溟.忆往谈旧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81.

[10] 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3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5.

[11] 张家康.《新青年》推动国人思想进步十一年[J].湘潮,2021(2):34-36.

[12]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39-40.

[13]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1.

[14] 徐光寿.论《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地位与作用[J].江南论坛,2021(3):27-30.

[15] 吴虞.吴虞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85-386.

作者简介 张慧娟,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社会学与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在济南的传播及影响分析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前缘再续:《新青年》出版中的情理变奏
《新青年》杂志与文艺复兴
浅谈《新青年》杂志中的文艺审美功利观
大时代中的“新青年”
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新青年》:知识分子的国之青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