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

2024-04-25 16:26余音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直播新技术虚拟现实

摘要:文章探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应用案例,并提出关于新媒体与新技术融合的建议。研究发现,媒介平台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表现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涌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这种受众参与度的提升反映了新媒体对互动性的强调,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更积极地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加活跃的社交媒体生态。传统信息传播形式正在发生转变,新媒体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这种变革既带来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也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需要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信息传播的创新。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新媒体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案例的深入研究,得出新媒体与新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论,旨在帮助新媒体行业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促使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新技术;H5;虚拟现实;直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074-04

一、引言

技术的更新迭代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媒介的使用习惯。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各种高科技产品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娱乐体验。资讯获取方式从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介传播者,每个个体都能制造和传播消息。新兴科技如H5、VR、全息投影等的发展与应用,使新媒体的传播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同时,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从枯燥无味的文字和静态图像转变为生动有趣且具有互动性的多元形式。

二、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一)媒介平台的多样化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大众获取资讯的主流渠道。

传统媒体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即时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并且新媒体平台能够通过实时更新和个性化推荐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意浏览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而且,新媒体平台能够根据受众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为每个用户量身定制独特的资讯体验[1]。在以社交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平台中,移动广告、无线网络广告和社区论坛等多种形式纷纷涌现。这些形式既满足了广告主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又为受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此外,这些新媒体平台上还涌现了一批知名自媒体人物,并形成了独特而活跃的内容创作和传播生态系统。随着媒体平台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人们的交流互动方式也在不断演进。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平台以其便捷、快速、个性化的特点深刻改变了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和习惯[2]。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获取工具,更成为受众与外界沟通交流、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新媒体用户由消极的信息接收者向积极的传播者转变

新媒体用户的角色正在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这是媒体变革直接带来的变化。用户的习惯发生了显著改变。在过去,受时间和空间的使用情境限制,人们只能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获取信息[3]。随着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现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资讯的移动来源。这种便利性和灵活性使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够自主选择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方式参与信息传播。在媒体多元化和便利工具的推动下,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过去,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上起着主导作用,且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进行真实性验证。如今,社交媒体平台、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兴起,提供了分享和交流信息的便利渠道[4]。这些平台赋予用户即时发布内容的能力。无论是通过微博、微信还是其他社交网络平台分享文章、图片或视频,用户只需一步即可将信息传递给自己的社交圈子。这种便捷性使受众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者。虽然受众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受众都成了积极的信息传播者。有的受众仍然更倾向于保持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或者只是简单地浏览他人发布的内容[5]。因此,在媒体升级带来的变化中,受众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互联网生态的蓬勃态势在最新出炉的数据中得到了生动展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3年8月发布的第52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突破10.79亿大关,相较于2022年12月实现了1109万的净增长,展现出稳健的上升趋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跃升至76.4%,相较于前一统计周期末提升了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有力地印证了我国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深度拓展与广度覆盖能力的持续增强。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也呈现出同步扩张的态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与同期相比增加了1109万人,达到10.76亿人,这意味着几乎全民皆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不仅凸显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卓越成就,更预示着一个全民参与、信息共享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借助网络平台自主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并成为数字化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三)传统信息传播形式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方式也在不断演进。从过去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表达方式逐渐转变为与手机相适应的视听化传播形式。这种转变是由用户使用环境的变化以及对信息获取需求的提高所驱动的。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表达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6]。因此,出现了可视化图表、动态图像、动画和视频等新形式来替代簡单的文本和图片展示。这些新形式不仅能更好地呈现内容,而且还具有丰富性、实时性和多媒体特征。通过可视化图表,可以清晰直观地展示数据和趋势;通过动态图像和动画,可以生动地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通过视频,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一起传递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媒体发展中,这些新形式将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视听媒体获取信息,因为它们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可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也促使内容创作者和媒体机构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技术手段,以适应这一趋势。除了视听媒体,新闻现场直播、生动化的文本内容以及互动信息体验也将成为新媒体内容传播方式的关键要素[7]。通过现场直播,人们可以实时观看事件发展过程,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通过生动的文本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而通过互动信息体验,可以提升用户参与度。

三、新技术体验案例

(一)H5技术的实际应用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H5(HTML5)作为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要修订,在技术领域崭露头角。简而言之,H5是一种基于手机的新编码方式。目前,H5已广泛应用于手机应用中,比如微信朋友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信息。同时,H5还能够将文本和图像形象化,并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沟通界面。例如,腾讯 《NEXT IDEA X 故宫》在社交媒体上广受欢迎,凭借其独特的动感和视觉体验,使信息传递变得生动有趣,并将用户日常使用手机的场景融入其中,使整个H5作品更贴近用户、亲切可感[8]。

新媒体的蓬勃演进有力地催化了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的新浪潮。回溯至传统媒体纪元,各行业间界限分明且竞争态势显著,彼此间的交融互动相对有限。然而,步入新媒体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疾风骤雨般的进步以及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均置身于一场与新媒体深度耦合的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变革之中[9]。具体而言,在诸如电影、音乐、文学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疆域,新媒体平台犹如破晓之光,开辟了崭新的创作途径、宣传策略与推广模式,赋予了内容创作者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与此同时,在教育、医疗、金融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犹如一股强劲的动力源泉,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服务模式,更为服务提供者开启了多元化的增长契机与发展蓝海,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重塑与升级迭代。

(二)VR技术下的全新拟态环境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媒介之间的互动性日益增强,对人类思考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媒体技术崭露头角。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多视角应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更加直观、生动、多元的交流与互动[10]。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被动接收信息,而新媒体的发展则打破了这一限制,使个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参与度。VR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思考模式的轉变。它通过模拟虚拟环境,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体验。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手柄等设备,用户可以沉浸在一个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中,并与之进行互动[11]。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知和理解信息,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教育领域,VR被广泛运用于学习和培训。例如,在医学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VR技术进行仿真手术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在历史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VR技术参观古代建筑或“亲临”重要历史事件现场,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随着VR技术的快速发展,多视角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12]。多视角应用利用VR技术可以同时呈现多个视角的信息,使用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VR技术将建筑模型以多个视角展示给客户,客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设计方案;在电影制作中,导演可以通过VR技术预览电影场景,并从不同视角进行剪辑和后期处理[13]。这种多视角应用不仅丰富了信息的表达形式,也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空间。

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新旧媒体快速整合的重要因素。一切突破性的科技创新都可以也应当被运用到信息传播中。在此背景下,以大数据、移动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交活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4]。通过与3D虚拟场景的交互,以用户视角进入具体的场景中,实现即时交互,创造第一人称沉浸式体验。若将其与新闻传播相结合,则可增强阅读者对新闻的认知与主观情感,并能使传媒从业人员对新闻进行无止境的探究与展现。

(三)直播时代的到来

随着各类视频分享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络直播以其亲民化、即时性和真实性特质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普罗大众日常娱乐与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这一新兴媒介形式不仅引发了广大用户的热烈追捧,同时也引起了传统媒体界的深度瞩目。以国内知名媒体机构新京报为例,面对传媒生态的剧变,他们积极拥抱时代潮流,适时启动了一项创新举措——招募并培养一支专业的网络主播团队。他们力图将传统媒体的专业精神与新媒体的实时互动特性相结合,以此拓宽新闻报道及内容传播的边界,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跨越。

四、关于新媒体与新技术二者融合的几点建议

(一)新技术与新媒体两者应相辅相成

新媒体的兴起是建立在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基础上的,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新技术,都致力于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资讯。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在信息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互动性,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新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信息处理和存储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手段。同时,移动通信技术如4G、5G等,也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这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传媒行业内部运营效率,还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共同进步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信息可以在瞬间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和分享最新资讯。新媒体也增强了公众参与和互动性,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人们可以积极参与到舆论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二)结合新媒体用户画像选择开发新技术

老话说“一物降一物”,这意味着要想做好新媒体用户分析工作,需要深入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准确、精准的服务。为了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成功,需要不断采用恰当的新技术,而不是盲目跟风,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做好用户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目标人群的偏好。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和调研,可以获得用户喜好、行为偏好以及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在确定目标人群后,需要借助适当的新技术来实现与用户之间更紧密的互动与交流。例如,利用智能推荐算法和个性化定制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爱好向他们推送相关内容和产品信息。此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以运用社交化营销策略,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并通过引入用户生成内容等方式提升用户参与度。

(三)不断优化新技术增强受众体验感

科技的飞速发展助推了新媒体的涌现,而新媒体将成为更新媒介发展的源泉。未来,科技的发展将使新媒体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多样性包括更先进的图文表达方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等,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体验。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获取信息,而传统的图文形式将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媒体在适应这一变化的同时,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达。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正确传达和积极沟通始终是关键。媒体应当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信息的传递不产生误解。积极的沟通意味着媒体应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倾听用户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以满足受众需求。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炸使受众面临更广泛的选择。受众迫切期望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资讯。为满足这一需求,新媒体的发展应注重准确性、启发性、方便性和趣味性。准确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得以实现,启发性的内容通过个性化推荐和虚拟现实技术得以扩充,方便性在智能设备和移动应用中得到体现,趣味性则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和互动性设计来实现。综合而言,新媒体在迎合受众需求的同时,借助新技术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高效、更有趣的资讯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春迎,王曼玉,占莉娟.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B站传播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67-75.

[2] 陈芬梅.浅谈新媒体新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45(5):22.

[3] 王跟萍.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22(2):67-69.

[4] 陈兵,胡珍.规范数据与算法 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新经济,新技术与新媒体”融合治理》研讨会综述[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1(5):26-29.

[5] 杨国龙.融媒时代电视直播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3(12):55-57.

[6] 彭文杰.新媒体常态下媒体融合报道的五大维度[J].传媒,2016(23):52-53.

[7] 张晓华.增强新媒体发展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竞争力[J].新闻文化建设,2023(9):136-138.

[8] 郭飞.融媒体语境下电视直播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J].电视技术,2022,46(10):133-136.

[9] 丛乃霞.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新媒体传播和运营的创新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23(5):101-104.

[10] 靳可.探索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J].科技传播,2019,11(15):78-79.

[11] 黃诗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突破路径解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24):256.

[12] 李宇佳,闫泽林,张珂.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的驱动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23,41(7):40-48.

[13] 周葆华,冯钰婷.新媒体事件中的传播关键节点:基于“两微一端”的跨事件,跨平台计算传播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3(5):15-27.

[14] 梁樱凡.新媒体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5):134-136.

[15] 刘小瑗,李佳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电视技术,2023,47(8):202-205.

作者简介 余音瑶,记者,昆明市五华区融媒体中心发展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媒体融合、融媒体中心建设。

猜你喜欢
直播新技术虚拟现实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