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绘画语言管窥

2024-04-25 16:55杲亚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笔触色彩

摘 要:凡·高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从凡·高的成长经历出发,详细分析凡·高不同时期的绘画语言,重点探讨凡·高的色彩、笔触、线条等方面的绘画语言特点。通过研究凡·高的绘画语言,从独特的视角来揭示凡·高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凡·高;绘画语言;色彩;笔触

一、凡·高的成长经历

(一)早期经历

艺术家的作品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凡·高(1853—1890年)也不例外。他的艺术作品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凡·高的一生颠沛流离。1853年,他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中。他的父母将对他早夭的哥哥的情感加于凡·高身上,他出生的那天恰好是哥哥的忌日。他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在母亲眼里,他永远也比不上第一个孩子,这对他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他的母亲很少关注他,尽管他已经很努力地去融入家庭。在他的职业道路上,他努力地迎合父母的期望,先是进入伯父经营的艺术经纪公司,但是随后又被狼狈解雇。他还试着从事与父亲相同的职业,进入教堂工作,可是未能通过牧师考试,后来又因“自虐”式的传教行为,被教会辞退。

凡·高在这个家庭中更像是一个“陌路人”,他在幼年时期便缺失了同龄人所拥有的母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一定时期会有“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因母亲长时间的冷落,凡·高对于母亲的依恋感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他的精神出现问题。

(二)情感经历

1873年,凡·高在古皮尔艺术公司伦敦分店工作时,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尤金妮。后来,他向尤金妮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从对方的口中得知她已经订婚一年了。被拒绝后,他失魂落魄,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沮丧之中。

1881年,凡·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到他家做客的刚刚成为寡妇的表姐凯。她有着精雕细刻似的秀丽脸庞,及闪烁着光泽的亚麻色的秀发。凡·高对凯的爱偏执而强烈。他向凯求婚,但是遭到了对方及对方家庭强烈的拒绝。两次失败的感情经历,使他陷入十分痛苦的状态。

1882年,凡·高认识了怀有身孕并沦落街头的西恩。他极力赞美西恩身上让他随时可以发现的温柔的母性。他明白自己对西恩的爱不如对凯的爱那样强烈,他觉得这样的爱自己能够胜任,并且自在輕松。西恩既是文森特的情人,也是他的模特。凡·高说:“和她在一起,我就有了家的感觉。她给了我属于自己的家和温暖。”然而最后二人也没有结果。

1883年,他回到家乡后,认识了邻居家的姑娘玛戈特·贝格曼。玛戈特·贝格曼每天都陪他外出作画。两人就有了结婚的打算,但是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玛戈特·贝格曼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折磨,在痛苦中服毒自杀。虽然她没有死,但这件事使凡·高很受打击,并且众人都认为是凡·高导致了玛戈特·贝格曼的自杀,使他在镇上被彻底孤立。

凡·高的情感经历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成为他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开始画画到逝世的这十年,疯狂的绘画热情让他留下了众多名作,他在绘画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最终缔造了一个艺术传奇。

二、凡·高不同时期的绘画语言

(一)海牙时期

凡·高曾说:“……对我来说,海牙就像是第二故乡。”1869年8月1日,16岁的凡·高进入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开始了他艺术经营的学徒生涯。这一时期,是凡·高接触并开始绘画实践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凡·高的创作受到了荷兰传统绘画的影响,他的绘画语言也开始形成。

(二)纽南时期

凡·高在1883年前往纽南与父母同住。在纽南,凡·高的生活相对稳定,他专注于绘画,并创作了许多作品。在这段时间,他经历了一次失恋和家庭悲剧。1885年,凡·高的父亲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尽管如此,凡·高仍然坚持绘画,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他的绘画语言逐渐从灰暗色调转变得更为生动和富有表现力。他擅长用色彩表达情感,创作出了许多富有诗意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画。这一时期的凡·高渐渐在绘画界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开始受到一些艺术评论家的关注和好评。

(三)安特卫普时期

1885年11月底,凡·高决定去比利时西北部城市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学习绘画,并接触到日本版画艺术“浮世绘”,对艺术有了新的思考。1886年1月,凡·高被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录取,在那里学习油画和素描,这是凡·高一生唯一接受过的正规艺术训练。他拿起画笔,心灵的宁静与喜悦让他找到了终生心之所系。他认为艺术家是指探索、奋斗以及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的人,而不是追求功成名就。如果要深刻地了解生活,就必须去体验生活,作品应该扎根在人们的心里,带着真诚而深刻的感情去生活、去创作。

(四)巴黎时期

1886年2月底,凡·高来到了巴黎。他在巴黎时期的绘画语言更加成熟,且巴黎在当时是艺术之都。在这里,凡·高与许多艺术家都建立了密切联系,包括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和高更,以及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对凡·高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凡·高的绘画语言在纽南时期和巴黎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灰暗到明亮,从单一到多样,体现了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五)阿尔勒与圣雷米时期

1888年,凡·高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阿尔勒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都是处于现代与传统边界的小城。在这里,凡·高进入他伟大的艺术收获季节。他的3幅作品首次入选独立沙龙,他内在的生命旋律与大自然的节奏相混合,在阿尔勒的果园与麦田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他每天拼命地工作,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技法已经成熟。

1889年,凡·高住进了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他长期处于幽闭的环境中,并且还遭受着药物副作用的困扰。他的画面流露出不安的迹象,他努力表现院子里盛开的鲜花,尤其是鸢尾花。鸢尾花在幽闭中生长怒放,最终冲破平面化、装饰化的构图格局,展现不可阻抑的生机。在他的画面上,还可以看出高更式构图的影子,但是被眼下特殊的现实异化为幽闭感。同时,圣雷米的大地和山丘在凡·高的笔下扭动。

(六)奥维尔时期

1890年5月21日,凡·高出院,后住在奥维尔,一边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和监护,一边进行创作。这一时期是凡·高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弟弟提奥说:“当成功的喜悦来临,当人们终于听懂他用画说出来的声音,他可能早已离去。”我们可以从凡·高的作品《奥维尔教堂》窥见他人生最后的躁动不安。画中一条V字形道路以一种垂死挣扎的绝望姿态极度痛苦地进入麦田,并在麦田的中央、在我们同样痛苦的眼前、在麦田不安的起伏和群鸦不祥的扑腾中终结。在凡·高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他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但他依然心存希望,坚持绘画,以此表达内心的抗争。

三、凡·高的绘画语言特点

(一)色彩情感的生命感

色彩是油画不可或缺的魅力,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凡·高擅长使用高度饱和的色彩,以鲜明的颜色搭配和对比来表达画面的情感。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胆的色彩运用。

他受米勒的影响很大。米勒的色彩强调朴实与真实,主要表现农民生活,凡·高在色彩运用上也强调真实感,比如他的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画描绘了一家人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吃土豆的场景。在这幅画中,凡·高运用了大量的黄色和棕色,营造出温暖而平静的氛围。

从他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略带忧伤。整个画面有一种压抑感,这正是凡·高内心的情感表现。凡·高说:“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他的创作理念,而且揭示出了色彩的重要性。他把色彩提升到了一种绝对的精神现象并予以重视。他对色彩的认识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大量的考察得来的。他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在自然中进行绘画,研究光、色的表现。他觉得只有在辛勤作画的时候,他自己才是活着的,他的内心才是轻松的。他可以没有家庭,没有爱情,没有健康,没有可靠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甚至可以没有上帝,但是,他不能没有这种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他的画面充满激情、线条和色彩跳跃。比如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他运用了鲜明的色彩搭配,以黄色为主色调,表现出向日葵的生命力和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在表现花瓣时,他用厚重的颜料层层叠加,呈现出向日葵怒放的感觉。艺术的本质就是为了唤醒人类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向日葵就是凡·高表现内心情感的载体,他为之疯狂并且用生命的力量去描绘它。

(二)厚重笔触的运动感

凡·高的笔触自由奔放、饱满有力,不被传统的技法束缚。他用笔触来表达内心的热烈和孤寂、激荡与冲突。凡·高的绘画以其独特的笔触特征而著称,这些笔触既充满力量又饱含热情,表面上看似质朴而单纯,但实质上它们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被他人轻易复制。在凡·高心情愉悦的状态下,他的画布上呈现出的是充满活力和跳跃感的画面;而在他情绪低落时,他的笔触则倾向于表现出一种旋转和扭曲的动态,反映出他内心的波动和矛盾。

在观察凡·高的《星月夜》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作品中采用了明显的运动性笔触。在对画面中山脉、柏树以及村庄的描绘上,凡·高运用了长而规律的线条,展现了一种内在的宁静。然而,到天空部分,呈现的是旋转的星星和如同旋涡般的月亮。这些天体通过小而旋转的笔触来描绘,映射出凡·高内心的激动与挣扎。画面中,长短不一的笔触不仅为作品添加了动态感,也暴露了画家内心的冲突,赋予静物以流动性和生命力。在《星月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线条和卷曲的笔触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回旋运动的景象。通过急促的笔触,画面中的树叶、星星和月亮似乎在不停旋轉,使观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自然静态景物的动态美。整幅作品表现出了自由奔放的风格,没有采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充分表达了凡·高的内心情感。凡·高内心的焦虑和激动通过不同的笔触得以完全展现,这些独特的笔触也形成了他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凡·高的笔触独特,充满情感力量。他通过笔触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凡·高的笔触也对他同时期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线条艺术的节奏感

线条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它在各种流派的不同艺术家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点。艺术家们运用自身在艺术领域的观察与对生活情感的体验,赋予了线条独特的韵味,而凡·高是把线条从固定死板的形式中抽离出来,加上自己炙热的情感后,在自己的画面之中精确地表达出线条的独特魅力。

凡·高运用短而粗的笔触,形成了富有张力的线条。他的线条具有明显的动感和活力,常常呈现出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特点。凡·高作品的线条具有鲜明的对比,如粗细、实虚、曲直等。这种对比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他对线条的情感表现有着天生的敏感力,在他的作品中,线条富有节奏感和动感,如波形线、旋转线等。

另外,他还常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使得物体的造型更加鲜明生动,并且善于用线条表现自然景观的肌理和质感,例如星空和麦田等,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凡·高的线条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既不倾向于物体自身的动态,也不顺应物体固有的肌理。为了突出生命力,凡·高让作品中每一根线条都具有存在的价值,那些原本丑陋而毫无美感的衣服褶皱,因为遒劲有力的线条而不再无足轻重,成了证明这是一尊血肉之躯的关键要素。

四、结语

色彩与笔触只是绘画的艺术语言,但是在凡·高的笔下,它们有了生命。从本质来看,色彩与笔触都是凡·高生命本体艺术知觉灵性所形成的外在生命灵性的光彩形式。他的艺术手法和创新精神,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和灵感。他的一生既是短暂的,又是伟大的。他生前穷困潦倒,去世后却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他为艺术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是真正的“天才”。

参考文献:

[1]金诗怡,张如梦.浅析凡·高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20(9):16-17

[2]林和生.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3]韩佩迪.印象派油画的笔触价值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4]赵巍.梵高绘画的艺术意蕴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5]刘刚,苏应蓉.浅析梵高素描作品中的组成要素[J].文山学院学报,2020(5):100-102.

[6]赵红.从精神分析角度论梵高艺术人生及作品风格[D].扬州:扬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杲亚宁,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笔触色彩
艺术之春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梵高:笔触与激情
神奇的色彩(上)
卡特林的装饰性色彩静物探究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王宏剑
张元的艺术理想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