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模式创新策略探析

2024-04-25 18:52陆鑫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视角题材形式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灵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大众传媒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一种综艺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大量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涌现引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优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能给观众带来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还能深植于公共领域,实现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传承、在文化差异下实现创意表达与增强身份认同,将时代记忆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持续深耕文化类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创作者的热情,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节目体验,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坚定大众的文化自信。通过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文化类综艺节目模式创新过程中,首先需要突破传统的节目题材选择;其次需要注重多维视角的呈现;再次需要进行跨界融合,同时以科技为助力;最后需要充分挖掘内容的商业价值。文章通过对这四个方向的探究,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丰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增强其吸引力,同时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题材;视角;形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1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科研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推进本地区乡村 文化振兴的课程建设及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G004

“文化”一词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们共同的认同和归属感的来源,它帮助个体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促进社会团结。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它包含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为未来提供指引。综艺节目是一种结合多种文艺形式编排制作的、为大众带来快乐的节目形式,具有传播广、易为大众接受的特点[1]。综艺节目的制作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有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成熟标准样板,这被称为节目模式[2]。目前学界尚未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不过从众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来看,文化综艺节目就是“文化+”的综艺节目。

自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首播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一词逐渐深入公众视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出现了“文化体力”的网络热词。所谓“文化体力”,指的是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阅读书籍、进修学习,以及观赏电影、阅读小说等泛文化休闲活动,所积累的能力或精力状态[3]。随着竞争加剧,年轻人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缺乏足够的“体力”参与更为深度的文化、艺术等活动,只能进行一些操作简单、入门门槛低的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比如玩游戏、刷短视频等[4]。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依然侧重于推广文化知识,而且往往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忽略了一些小众题材[5]。相比于仅创作通俗内容,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更好地定位特定的受众群体,深入挖掘新的表现形式,从小众角度深入挖掘,实现更为精准的分众营销 [6]。此外,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形成产业,如何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如何树立高品质形象,也需要深入探讨。

一、题材拓展:通识和专业

近年来,随着《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大量类似题材的节目出现,导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出现题材单一化的趋势。在节目制作中,应该不断丰富题材,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实现节目的多元化。

(一)通识类节目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可以从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出发。人们身边的许多日常物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例如英国More4电视频道推出的《我们的博物馆》,是一档为不同街道的居民创建专属快闪博物馆的历史人文类节目。节目嘉宾参观了英国四个不同的街区,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与街区历史和个人故事相关的内容。随后,邀请博物馆专业团队与社区居民合作,共同创建一个属于该街区的快闪博物馆,展示和记录该街区居民的历史和生活。该博物馆的藏品多为居民贡献的家庭物品以及当地博物馆借出的历史文物。

(二)专业类节目

对于专业类的文化综艺节目,则可以选择更为专业的研究对象,深度探讨特定文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人物是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典型专业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以历史人物作为题材,是题材专业性开拓最好的选择之一[7]。央视全新文化季播节目《寻迹先贤》,从当下青少年的视角出发,追寻中国古代贤人的生活轨迹,探索先贤如孔子、老子、荀子、墨子、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先贤的理想、价值观念、文化以及贡献等。该节目试图将中国当代文化和科技成就与先贤的成就相互联系,寻求古今对话的契机,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拓展新的领域。

二、多维视角:传统和新颖

在文学概念中,“视角”指的是叙述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所采取的观察、描述事物的角度或者立场[8]。而“综艺视角”则指的是在綜艺节目中,主持人的表现方式、节目的内容设置等。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设置同质化比较严重,主要融合综艺、戏剧元素、短视频、歌舞表演和访谈等。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从多维视角出发,以新颖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

(一)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

节目可以选择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出发点,通过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和创新的节目设计,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可以结合传统戏曲艺术、现代音乐和舞蹈等元素,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例如山东卫视热播的《戏宇宙2》,该节目将“元宇宙”与戏曲相融合,创造了“戏曲+摇滚、戏曲+微电影、戏曲+交响乐、戏曲+虚拟偶像”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9]。

(二)陌生化和熟悉化融合

引入陌生化的视角,例如外国人的参与、新的思想观念、社会现象的分析等,为传统的题材赋予新颖的角度。例如节目《一馔千年》,美食是全球共通的文化符号,节目邀请来自海外的富有创意的厨师,让他们从外国人的视角探索中华美食[10]。从对中华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描绘,该节目让海外嘉宾在参与式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中国变化与发展的理解。

三、形式创新:融合和科技

在文学作品中,“形式”通常指的是作品的结构、样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形式。“综艺形式”则指的是综艺节目的整体结构和呈现方式,包括节目的主题设置和表现形式。综艺形式设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可以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观赏性,从而提升节目的品质和影响力。

(一)跨领域合作

综艺节目的主题设置主要涉及跨领域融合,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跨领域融合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访谈形式,可以尝试推出动画、实景演出、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节目,以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例如,央视戏曲频道推出的短视频文化类微综艺节目《了不起的戏曲》。该节目最大的特色是以动画形式讲述古老的中国传统故事。在内容设置上,《了不起的戏曲》并未将京剧局限在传统表达的形式上,反而通过流行的新语境,采用年轻人能理解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创作,从而引起年轻朋友的关注。

(二)最新科技助力

文化类综艺节目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已消失的历史古迹、山川河流等,同时也可以将观众带入不同的文化场景,甚至可以用于互动游戏,有助于观众沉浸式进行知识学习和愉悦心情。例如,山东卫视推出的《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是国内首档采用虚拟拍摄全流程、全沉浸式方案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棚内录制过程中,结合扩展现实技术,以“黄河”为基础、以“水”为载体、以“船”为舞台打造全虚拟场景文化竞答舞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对舞台进行上下、左右、纵深空间拓展,突出激烈的赛事氛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节目视觉设计方面,还创新性地将“中式建筑”“榫卯”结构融入船体设计,将舞台融入船体,从而无限拓展舞台空间。

四、产业延展:再生和破壁

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产业为主体,以文化为内核,具有经济属性,其以生产、经营文化商品及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11]。我国大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目前只实现“二次售卖”。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二次售卖”向“三次售卖”升级。不断挖掘内容的品牌价值,利用品牌影响力开发衍生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通过出售无形资产来获取收益[12]。

(一)再生:文化衍生品的开发

基于综艺节目的内容和IP,可进行文化创意延伸,推出相关周边产品以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同时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3]。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成立了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唐宫系列IP的运营,并进行了多种文创产品的开发[14]。该公司已开发300款文创产品,IP销售额突破5亿元,IP品牌曝光超过500次。唐宫文创通过重塑国潮印象,依托“中国节日”文化IP过600亿流量的创新力优势,构建节目IP文创转化的新格局[15]。

(二)破壁:文化技能培训的延展

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将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延展,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进行数字化延展。例如节目《荷兰的故事》是针对7~12岁儿童的历史课程,与当地知名教育网站Zapp合作联合制作,每期节目约10分钟,采用轻松幽默的动画展现。此外,为13~18岁青少年提供在线教育课程,与荷兰在线教育课程网站Schooltv合作,专门为中学生开发相应内容。除视频节目外,还推出同名书籍,涵盖节目中探讨的相关主题,包括时间线梳理和丰富的节目图片,该书籍在荷兰各大书店有售。此外,该节目还与专属移动应用程序相匹配,为观众提供与节目内容相呼应的移动播客体验。

五、结语

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需要在题材、视角、形式和产业几方面进行。在题材方面,不仅应在通识领域挖掘,还可在专业领域深耕,实现“熟悉嫁接陌生”或“陌生嫁接熟悉”的创新。在视角方面,可注重多维视角的引入,打破传统视角,从新颖的视角出发。在形式方面,应进行跨界融合,同时以科技为助力,但须注意科技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科技应该与内容相辅相成。在产业方面,文化类综艺节目须尽快实现从“二次售卖”到“三次售卖”的转变,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赵鑫,李成,程潇爽.影视节目策划与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82.

[2] 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50.

[3] 揭琪.累到不想看书?年轻人的“文化体力”,急需来一次补给[EB/OL].南方都市报,(2023-11-17)[2024-01-24]. http:// baijiahao.baidu.com/s id=1782803832085378531&wfr=spider&-for=pc.

[4] 1号新趋势工作组.为什么这两年综艺节目没有全民爆款?[EB/ OL].传媒1号,(2024-01-11)[2024-01-24]. https://mp.weixin.qq.com/s/BPhn9A9XvF1eebiDvtkLkA.

[5] 冷凇,姚怡斐.新时代中国电视文艺创新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电视,2023(4):11-15.

[6] 孔令顺,彭婷婷.从“破圈”到“常青”:电视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突围与壁垒[J].中国电视,2022(7):6-13.

[7] 王昊旸.在场与离场:传统文化题材综艺节目的时空要素表达路径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3(8):150-152.

[8]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

[9] 裴晓庆.山东卫视《戏宇宙》第二季:以“戏曲+”融合创新践行文化“两创”[J].中国广播影视,2023(7):43-49.

[10] 杨余.做好“文艺+文旅”大文章,《一馔千年》探索传统文化节目创新之道[J].中国广播影视,2023(11):64-65.

[11] 成乔明.艺术市场学论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279.

[12] 马笑楠,王禹洁.转向·破壁·再生:文化类节目的IP开发与运营路径[J].青年记者,2022(11):76-78.

[13] 申炜.广播电视台文化类节目如何“破圈”[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3(8):74-77.

[14] 胡少杰.河南卫视流量变现四重密码分析[J].传媒,2021(10):36-38.

[15] 河南唐宫文创科技集团牵手星兰文化,打造河南广播电视台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链[EB/OL].中国日报网,(2023-01-17)[2024-01-2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5 5258586449808825&wfr=spider&for=pc.

作者簡介 陆鑫瑶,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传媒经济。

猜你喜欢
视角题材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