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代海岱地区美术的变迁

2024-04-25 18:29赵宝忠曲永泽
天工 2024年6期
关键词:美术

赵宝忠 曲永泽

[摘 要]尧舜禹时代海岱地区美术发展已成雏形,无论是核心区域的陶器艺术、刻画纹饰,还是在与其他区域相毗邻共同影响下的美术形式,更趋多种多样,铜石并用、陶饰、骨蚌器工艺更加精巧细致。同时在濒海地区,石质建筑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共同组成了尧舜禹时代海岱地区美术。

[关键词]尧舜禹时代;海岱地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6-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赵宝忠,曲永泽.尧舜禹时代海岱地区美术的变迁[J].天工,2024(6):6-8.

尧舜禹时代处于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跃进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海岱地区早期美术的萌芽和发展期,突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将艺术与技术、文化相结合。在研究早期美术渊源时,可以从这些简单的美术作品上考察到美的意向和形迹。同时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骨器和碳化木质器物,但遗存数量少于石器、陶器、青铜器。

本研究的海岱地区是指西起泰山、东到大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含现在的山东半岛全部,江苏北部和河北南部部分沿海地区。不同于黄河中上游的“表里山河”,海岱地区更趋向为“表里山海”,这一点从海岱地区出土的商代亚醜钺①(见图1)青铜器可以发现,“亚醜”作为商代时期一个统治范围或者方国的幅员是通过高等级青铜器钺来标定的。这里所研究的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夏朝建立这一历史阶段。尧舜禹三代后,及至商代中后期,海岱地区美术依然辉煌。

新石器时代美术的发展转向了木器、陶器、骨蚌器、玉器等。特别是陶器的出现,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形制、视觉语言更趋完美。海岱地区的美术与辽东半岛的红山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期的刻画和堆塑手法也在陶器的形制成熟和纹饰的复杂精密上得到展现。近年来,对于早期刻画与图案纹饰的不断发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美术形态。

一、海岱核心区域的美术

海岱地区以泰沂山脉为核心区。有研究认为海岱地区早期的度量衡与礼器的用途一致。升、斗这样的后世容量容积是在斛、豆、区、釜、欹这些礼器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很多早期出土的礼器有度量衡的作用,只是限于手工制作,每个陶器存在差异,很难统一起来。加之各部落群体的物物交换使得统一度量衡在史前时期变得十分重要。历史文献记载历经尧、舜两代到禹时开始初步统一度量衡,似乎也预示了统一度量衡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而这些早期的陶器的祭祀礼用功能一直存在并延续到青铜时代,为青铜文明提供了优良的造型艺术基础。

(一)陶器艺术

陶器在海岱地区某个特定时刻担负着安置归葬“灵魂”的功能。相对于神秘主义,陶器更多的是为承载现实形态的物质美学而存在的。各种陶器广泛存在于史前美术中,尤其是与信仰崇拜相关的拟人器皿和拟物器皿。这样看来,美术作品制作之初,并不是单纯为了生活,因为从功能和形制上看,其具有朴素的原始崇拜功能。一些随葬的陶器的象征性大于实用性,主要是彰显墓主人的身份,承载其高贵的“灵魂”。

这一时期陶器的分类比较明显,有使用痕迹的实用陶器多出土于中低阶层的平民墓中,且其他陪葬品较少,高等级墓中出土的陶器大多具有祭祀和原始巫术仪式功能,华丽而精美,有些陶器专门为陪葬和精神信仰而烧制。

(二)刻画艺术

首先,自上而下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修饰图案;其次,由外而内将图案绘在敞口盆的内壁等处。图案除了三角、斜线(分宽窄两类)等几何纹样外,还有动物图案,但对具体含义的解释则各不相同。一种可能是精神的崇拜,崇拜对象是鱼,祈求捕鱼丰收;另一种是祈求生殖繁盛,因为鱼类产卵较多,繁殖能力强,这一自然现象深深震撼了史前人类,他们将鱼类奉为生殖神。

陶拍(见图2)是新石器时代带有纹饰的典型代表,在1980年青州市北高村龙山遗址采集得到,高12.8厘米,是夹砂粗灰陶,呈现倒圆锥形,顶部圆而平,下端圆而尖。顶端有一孔通向侧面,顶端和侧面均有阴刻图案。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发现,龙山文化中出土的陶器有阴刻图案的较少。有研究推测,陶拍是尧时代历法的实物代表。陶拍在游尺上测定影长是标记、测定时节的重要历法,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佐证和依据。

(三)雕塑艺术

拟形陶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塑作品。海岱地区出土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形陶器与狗形陶器。海岱地区的人们对鸟的崇拜,使得鸟形器物增多,雁塑是早期代表。它将实用与美观紧密结合,开先秦时期鸟形铜尊之先河。因此海岱地区的雕塑,一方面具有使现代人叹为观止的素朴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展示了巫术仪式,这两个方面是完全不抵触的。这一时期广泛分布在海岱地区的各种动物形象不断出现在陶器上,如鸟形陶器、鸟喙形陶器、猪形陶器、狗形陶器等。

二、海岱毗邻区域的美术

海岱地区的北面与红山文化毗邻,南面与良渚文化毗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别是从万物崇拜到工具崇拜的演进开启了铜石并用的新阶段。

崇拜物有演化过程,这种对规则形石器的打磨、雕琢,可以被认为是史前宗教的“器物”崇拜,这一现象也存在同属于亚欧大陆草原带的俄罗斯境内。在所有已知常用的规则形体中,圆形无疑是最有加工难度的,那么就會产生一种对规则圆形的狂热追求与崇拜。海岱地区出土了一些这个时期作为逝者的随葬品的石球。

海岱地区地处东方,人们以渔猎为生。目前海岱地区已知最早的是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一件鹿角枝残缺部分,是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刻画原始图案,由三部分组成。早期人类利用天然矿物质进行沾染与修饰,与祭祀、狩猎、祈祷的巫术仪式有关。这一历史时期与欧洲的兽骨崇拜时期近乎相似。这种美术形式首先是对动物崇拜的一种延续与保存,是对兽骨崇拜的加深,特别是纹饰图样具有原始崇拜的印记和符号。史前时代在亚欧大陆草原带广泛存在着一种美术,这种美术形式源于对兽骨和赭石颜料的使用。之后史前宗教美术中出现了大量的赭石、朱砂描绘的美术作品,或是用动物血(拌有牛油)绘制的事物形象,也发现了经过精雕细琢的兽骨小雕像。这些都是源于史前人类的原始崇拜,以祭祀礼仪为目的。海岱地区出现了用象牙制成的梳子,不但有实用性,而且梳子上刻画着很多图形、图案,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这些简练的图案与早期的物象与方位相似。

史前陶器按陶质分为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装饰纹样有动物形、植被形和拟人形,但就形式图样来看,组合方式多变,以不规则的几何形纹饰展现。早期的陶器因为使用植物编织品,受到植物纹理的影响,席纹和绳纹成为压印在陶器表面最初的痕迹。因为在制坯过程中压印而成,所以称坯体装饰是早期雕塑手法。这种堆贴进一步发展为贴塑,动物、植物乃至人物形体,成为具有浮雕意义的贴塑。海岱地区陶拍压印是另一种装饰手段。

随着轮制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较之前有很大进展。这一点在海岱地区龙山黑陶的烧制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陶器装饰上又出现了弦纹。特别是山东龙山文化中出土的黑陶,对器物的把柄进行镂空之后显得分外剔透、精巧美观。

(一)铜石崇拜

磨制石器是将石料打成某种器形,然后再在砺石上加工,磨成锋利的用器。用这种方法加工的石器器形规整、表面光滑,既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反映了人们的造型审美意识。高度发达的石器磨制技术促进了玉器工艺的出现。玉器从装饰品和生产工具的模仿中逐渐独立出来,特别是在宗教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石器、玉器具有更丰富的精神象征含义,最终成为礼玉。铜石多用于耕作与采伐、猎捕等。

海岱地区玉器较多,器形有生产工具,如斧形器、铲形器、锛形器等。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用骨牙制作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日益增多,造型与纹饰也日趋精美。如鱼形刻花骨匕(江苏吴江梅堰)、象牙雕花筒(泰安大汶口)、骨蚌器鱼鳔(泗水尹家城)(见图3)。海岱地区河泽众多,海岸线漫长,河蚌、贝壳较多,以此为原料加工制作了各类工具,如农具中的蚌镰和耕作使用的蚌铲。

海岱地区最早的铜石器物可以追溯到陨铁和陨石的运用中。早期人类获取这些器物有偶然性,是在耕作田地或外出渔猎的过程中偶尔发现的。铜石器型也受到早期陶器影响,如陶权的形式,影响到后代青铜权的制作。权也从最初的陶质度量衡器物,成为集权统治力量的象征。

(二)岩画纹饰

中国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或用金属工具刻画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岱地区岩画处于北方岩画和南方岩画的交界处,独具特色,包括莒县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①由于信仰变迁、战争、耕作活动等,该地区岩画遗迹破坏较大,目前发现的岩画所在地点几乎都处于海岱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接地区,出自海岱地区先民之手。北方岩画的创作年代上限可以推至一万年以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史前氏族部落的作品;南方岩画的创作年代上限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但创造它们的民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因此从整体上可以视为原始社会绘画。岩画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等,十分丰富。

三、海岱地区濒海石质建筑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临海地区发现最早期的石制神庙遗迹,说明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中已有坛庙之类的原始建筑。因木质建筑难以长久保存,山东半岛地区巨石搭成的石棚、石厦,是远古人们用几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料叠砌成一种梯形的平顶建筑。巨石重量在几吨到十几吨之间,做了精细的打磨,缝隙严密平整。有学者认为,海岱地区的巨石建筑物属于中国新石器时期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巨石文化。海岱地区是东方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尧舜禹时期是对应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个重要文明阶段。尧、舜、禹三位历史人物的传说不但广泛留存在先秦时期的历史记载中,也散落在海岱地区的史前美术中。尧舜禹时代海岱地区美术包括“岱岳”为核心区域的精工抟土之美,海岱毗邻区域的“铜石”之美,濒海石棚、石厦的聚合天地之美。这些都是工艺美术在尧舜禹时期的遗存。

参考文献:

[1]郭荣臻,曹凌子.海岱地区史前虎遗存简论[J].农业考古,2022(6):35-41.

[2]方辉,韩琇莹.海岱地区百年考古发现与研究[J].山東社会科学,2022(3):143-153.

[3]孙志超.新石器早期农业起源与居住遗址研究:以海岱地区为例[J].文化产业,2022(20):145-147.

[4]蔡宇宸.海岱地区城市起源与史前古城址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3.

[5]卢瑞宇.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6]赵宝忠,Marivic Mutong.山东半岛原始艺术分析[J].天工,2021(6):60-61.

注释:① “汤自把钺以伐昆吾。”(《史记·殷本纪》)可见钺在商代是王族拥有军权的标志。

注释:① 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78页。

猜你喜欢
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不朝西方走,朝哪里走?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