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绳结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2024-04-25 18:29谢雅亿
天工 2024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数字化

[摘 要]绳结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绳结艺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即数字技术发展过于迅速,引发出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艺技术、现代设计师与传统艺人的创作理念、数字文化与传统价值等多方矛盾。为此,绳结艺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努力推动绳结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现代化艺术、现代文创产业的融合,在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的基础之上弘扬绳结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绳结艺术;数字化;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6-002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谢雅亿.数字时代下绳结艺术的现代化发展[J].天工,2024(6):24-26.

顾名思义,绳结是以绳为材料,通过弯曲盘绕、穿插打结完成。《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相较于编织技艺,绳结源于早期古人在实用目的下的记事行为,即结绳记事。后来人们在不断编结的过程中意识到它既是一种装饰品,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其独特的形式和寓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上强调: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技术未赋能、技术加持和数字技术赋能分别为文化与技术交融过程的三个阶段[1],绳结艺术达到数字技术赋能这一阶段才能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一、数字时代下传统绳结艺术的研究成果

通过收集、分析文献资料,绳结艺术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艺人依靠代代相传的古老绳结技艺进行创作,他们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丰富了绳结的文化内涵,创新了绳结的技法。李立芳1996年出版的《绳结艺术》填补了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她在研究中就十分注重对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生态的研究和民间美术田野考察经验。手艺人和设计师也常将传统绳结的吉祥寓意应用到设计领域中。过去,人们在服饰上配以如意结,寓意万事如意、事事顺利,配以同心结,寓意恩爱深情、永结同心;现在,人们赋予绳结更多时代精神,最典型的案例便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冰花引导牌设计,寓意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大团结。

第二,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落地应用,如何使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提到,通过数字存储、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以及数字媒体等技术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学者彭冬梅就在其研究中指出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地保存和传播绳结艺术的技艺和知识。对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了结合数字技术和传统创作方式的新思路和方法。例如,基于AR技术来构建文化数字化植入ICH开发模式理论框架CDIM,将非物质文化转为有形化、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从而实现数字化保护目的。

第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融合的观点,数字化创作也成了一种前沿的创作方法。学者丁蕾试图系统、全面地探究视觉艺术的本质,并以不同媒介,从不同角度,将视觉艺术通过数字媒体实现创新发展;季景涛综合构建了面向景观创作的虚拟现实观,为虚拟数字技术下的景观创作提供了新方法;郭耀先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纤维艺术、科技和知识的深度交织,更加注重运用纤维本身的艺术语言。结合目前有关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视觉艺术、展示设计、景观及建筑设计,针对绳结艺术的相关研究仍然有待提升。

总之,尽管绳结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下,文化内涵的传承、梳理、挖掘不足,文化的系统传播力度不够,绳结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仍然受限[2]。

二、数字时代下传统绳结艺术的发展困境

绳结艺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喜爱。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绳结艺术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

(一)绳结艺术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藝术与科技融合发展是21世纪的大趋势。在绳结艺术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创新的矛盾冲突。第一,理念冲突。许多非遗传承人在绳结艺术领域仍然坚持传统的发展模式,设计理念陈旧。绳结传承人徐晓雪直言:“要想传承古法手工工艺,就要拒绝机械化。”第二,传承困难。传统绳结艺术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缺乏文字记载。即使有人愿意学习,也缺少相关资料。第三,成本难题。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增加了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学习成本,许多传统艺术家可能无法也不愿承担这些成本,最终使得数字技术和绳结艺术的跨界人才稀缺。第四,传统绳结艺术创作容易局限于一些固定的传统样式,最终陷入千篇一律、难以突破的尴尬境地。第五,绳结艺术的材料和技术限制了其的应用范围。传统绳结材料以丝或棉材质为主,这类材料不便于保存,容易掉色,实用性差。第六,绳结艺术的装饰风格相对单一,只能作为特定的装饰物,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多样化需求。

(二)手工价值边缘化

尽管传统手艺人的创作理念有一定局限性,但他们仍然是绳结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传统手艺人以独特的创造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绳结创作,这种经验较难以图文形式记录下来。这种“隐性具身知识”是现代设计师正缺少的宝贵经验,却在现代数字技术中遭遇边缘化[3]。若完全依靠现代设计理念来完成绳结艺术创作,可能导致机械制品侵占市场。艺术家和设计师投身数字创作而忽视绳结创作,大众开始质疑起绳结艺术是否具有真正的传统手工艺价值。

(三)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粗制滥造。因此,由数字化技术造成的“技术宰制”与“文化本位”的冲突在绳结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4]。

从传播角度来看,数字技术对数字化艺术作品的传播形式、规模、速度、周期、增值量大小以及对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赏情趣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5]。数字技术逐渐将人们的审美取向引导为短平快的、具有刺激性的艺术模式,导致传统绳结艺术越来越被大众忽略。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绳结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信息,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现代审美趋向简约、抽象,与传统绳结的繁复、具象相去甚远。如何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是绳结艺术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数字时代下绳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绳结艺术想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至关重要。

(一)实现绳结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

从技术层面来看,绳结艺术与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学科、智能科学学科、数据学科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使传统绳结的价值得到快速提高。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精确和便捷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绳结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设计和制作。

1.实现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绳结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数据库和交流平台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例如,针对法海寺壁画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学者通过数字采集和解构分析,构建了文化遗产色彩数字化的研究理论数据库,进行了色彩应用探索。在手工技艺保护方面,数字技术也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数码技术和三维动画技术以动态的形式将西藏的“泽帖”纺织工艺的全过程逐步展现出来,以活态的方式保护起来并可随时展示、传播。绳结工艺通过此类技术也可实现全面记录和展示。

2.推动数字化设计和制作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精确和便捷的工具和方法,激发出“绳”这一材料的最大潜能。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教授团队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提出一种无感化、可设计、可工业量产的编织电子绳,具有无感化人机交互界面,可融合应用于各类生活用品中。在Adobe Max2023发布会上展示了一条有传感器嵌入的裙子,其外观可以根据穿着者的动态不断变化。这类柔性织物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望促进人机一体化的发展,对使用柔性材料制作的绳结的未来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绳结技术与现代化艺术的融合

从艺术层面来看,绳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游戏艺术、虚擬现实艺术等新兴的现代化艺术交叉融合也是实现绳结艺术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化的艺术形式为传统的绳结艺术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让绳结设计的材料、技法、展览模式得到发展。

1.材料新用

利用现代化材料和工艺进行绳结设计。传统的绳结艺术主要使用天然材料,但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为绳结艺术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使用金属丝、塑料丝、电子元件等现代材料进行绳结设计与制作。前文提到的柔性、可交互的编织电子绳和可交互裙子就是将电子元件、传感器等材料作为编织材料的典型案例。

2.参数化设计

学者尤立思的研究团队从竹编物理编织技法入手,结合数字化的方法,将竹编技艺转化为数字化的参数化程序,设计师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竹编产品设计的语义转化,原创设计品牌本土一间的团队将黔西南布依族民间的声音、画面、感知变成量化的图形,转化为计算机语言,通过编程干预原有的传统编织纹样完成新设计。二者通过参数化设计为绳结艺术的现代化设计提供借鉴经验。结合3D建模技术和动画技术进行绳结制作模拟,提升绳结的设计效率,降低手工制作的试错成本,同时也能更全面地记录和展示绳结技艺。

3.多维数字展厅

数字展示技术正在以其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鲜明特征改变着形式单一、氛围沉闷的传统展示,为传统的展览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6]。2015年,故宫博物院的“端门数字馆”尝试了古典建筑、艺术文物数字化展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高度沉浸感的体验,充分展现了数字化艺术作品的生动性和未来感。同样,绳结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也可以通过影音、灯光、人机交互装置刺激观者的多感官体验,将展览模式从视觉延伸至多维度立体数字展厅。

总之,推动绳结技术与现代化艺术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

(三)推动绳结艺术与现代文创产业的融合

推动绳结技术与现代文创产业的融合,打造优秀的绳结艺术品牌,使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文创产业和消费市场进行系统分析,促进绳结艺术实现产业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

1.打造绳结艺术品牌IP

传统绳结艺术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以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打造IP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在IP化过程中,改变传统叙事方式,掌握互联网技术,用不同方式展现绳结的魅力[7]。“中国绳艺第一家”结绳记专注于绳结艺术的文创品牌,深挖中国绳结文化寓意和文化故事,打造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的绳结艺术IP。未来通过绳结+设计、绳结+故事、绳结+科技等多条路径,在文创设计中加入传统绳结的元素,促进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传统手工艺,将有助于绳结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2.应用数据分析技术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传统行业、文化产业创造了革命性的发展机遇。技术和研究经验同样可用于绳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一方面,通过历史绳结艺术作品的数据分析,总结规律、分析趋势,为当代绳结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对市场销售数据的深入分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为绳结艺术与现代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指导。

四、结束语

编结作为一门艺术,在材质、造型、装饰性及科研和实用等方面都可以发掘出更可观的潜力。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绳结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为绳结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在绳结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设计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8):4-34.

[2]石文燕.中国绳结艺术传承及其现代创新设计应用研究[J].天工,2023(7):46-49.

[3]唐然.手艺人的失语:设计介入手工艺更新的反思与探索[J].世界美术,2023(1):83-89.

[4]陈心林,杨晓茜.进退失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1):160-168.

[5]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6]张江龙.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技术及虚拟展览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7(4):88-92.

[7]李立芳,刘柃杉.新文创视域下传统文化的IP化发展之路:以绳结艺术为例[J].民艺,2022,25(1):143-147.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探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发展与应用
数字化制胜
现代化发展中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的方法探析
新常态下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