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2024-04-25 18:29黎珂君
天工 2024年6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非遗美育

[摘 要]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美育价值,将其融入高校美育工作中,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地方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为切入点,研究非遗与高校美育融合的困境,然后从育人角度出发提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育;非遗;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6-007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黎珂君.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J].天工,2024(6):72-74.

美育是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感悟美,在美的陶冶、启迪下学会表达美、创造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了一定的文化精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

一、地域性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体现

美育作为“五育”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工艺类非遗作为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突出的精神形态,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地域性工艺类非遗是当地人智慧的沉淀,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非遗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的文化沃土。非遗有助于丰富美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1]。通过美育这一途径,还能实现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

(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地域性非遗所包含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项目蕴含着极大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独特遗存,与当地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观念,还是当地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将优秀的非遗与高校美育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非遗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内涵,从而有效认识、理解、感悟非遗,拉近学生与非遗间的距离,拓宽文化视野,提升对美的感悟、表达、创造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

(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非遗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中,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接触课外知识,拓宽视野;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民族精神和美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用属于他们的新方式将非遗展示给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非遗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和个人思想,更凝聚了一个民族甚至国家的文化。将地方非遗与高校美育相结合,利用课堂,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实践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不断去探索、挖掘非遗技法和创作理念,拉近学生与非遗的距离,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唤醒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意识。在此过程中,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也让更多人认识了非遗。

非遗走进高校,与高校美育有效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对统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高校教师通过对非遗的传承方式、内涵进行梳理、阐释,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还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动手能力。

(四)丰富高校美育资源

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多样,非遗与高校美育相结合能够为高校美育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达到扩充教育资源的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美育形式单一,非遗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书画、戏曲、民俗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场所都可以成为美育的教学素材,运用在美育课堂上,能够丰富高校美育资源。传统的美育课堂以艺术理论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少丰富的实践活动,加之授课方式生硬、缺乏多样性,学生难以消化所学知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美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一种情感教育,需要在情感的助推下,调动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学生在美育过程中,受到美的启迪,进而去表达美、创造美,提升审美辨别能力。

非遗具备天然的亲和力。在美育中融入带有地方元素的非遗,能够为美育注入新鲜血液,丰富美育资源,有效提升美育效果,使学生升华个人情操。

二、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困境

(一)缺乏系统性课程设计

高校课堂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将非遗融入美育,必须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但是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缺乏完善、系统的体系设计,因而导致美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被形式化、边缘化。有些高校直接将其设置为公共课,未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缺乏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由于认知问题,部分人认为美只存在于艺术相关的课程中,但是文字、公式中所蕴含的理性美,也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课程不仅由单一的艺术科目组成,其他学科课程也应是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师资力量薄弱

将地方非遗融入美育课程中,对教师的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除需要授课教师本身需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之外,还要求教师熟悉当地文化,同时能将地方特色融入美育教学中。目前,具备一定的非遗知识、美育教学经验的人才不多。一方面,部分高校能够熟练掌握地方非遗技艺的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对非遗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在技艺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另一方面,能够进行美育的教师多为艺术专业、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未能全面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授课不分专业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得心应手。

同时,由于教师本身业务能力欠缺,对非遗的内涵理解浅薄,在美育中过于依赖教材,缺少自己的想法,教学方式陈旧,内容枯燥。部分高校会邀请校外专家、非遗传承人来为学生授课或做讲座,但是这些形式缺乏系统性,只能为学生传授一些零星的知识,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三)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传统的美育以理论讲授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導致教学效果较差,良好的美育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校园文化氛围是助力美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非遗融合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遗与美育融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但是部分高校在现实中,缺乏以非遗为核心的美育校园文化氛围。不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校园活动,学生都很少主动参与其中,多为教师硬性要求,长此以往,学生被动了解非遗,会产生厌烦心理,更不利于非遗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不足

在将非遗融入美育的过程中,高校与地方相关部门、团体依旧存在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不够的问题。首先,不同高校、团体在学科背景、传统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很多高校办学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部分教师对此类资源重视不够,梳理、研究、宣传等不够充分,导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其次,目前高校中的先进教学设备运用在美育中的较少,同时与校外第三方主体合作育人活动中涉及非遗主题的较少。最后,虽然现在学校与地方相关部门、机构、非遗传承人开始有了合作,但是各方力量尚未形成合力,在资源整合利用方面仍缺乏力度。高校与地方相关部门、机构在美育资源共享的方式上有待推陈出新,合作交流的力度有待加强,相关部门应依托平台优势大力支持地域非遗走进高校[2]。

三、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地方非遗又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资源。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地方高校应利用地方非遗资源,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课程特色,有选择性地将地方非遗项目融入美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这在发挥美育育人功能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优化了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首先,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挖掘与专业相匹配的非遗项目,准确把握其美育内涵,包括其起源和发展、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等。其次,每一门非遗技艺都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学生在通过系统学习后,了解非遗的发展历史、技艺习俗、审美观念以及创作理念,能够将其应用在各个方面,并可以将技能传递给更多人。最后,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可适当加入非遗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引经据典讨论其美学价值,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美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促进审美素养与专业技能共生。

在课程开设形式方面,可采用线上线下、选修必修结合的方式,重视课程考核,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学分,以此引起师生重视。开设非遗主题必修课、选修课,兼顾理论与实践,同时利用高校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和数字文化资源建立线上学习平台,供学生在线学习,促进学习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了解非遗、掌握非遗技艺、提升审美素养。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高校美育与非遗有效融合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由于二者的特殊性,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在校内已有教师资源中挖掘有非遗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美育教师团队,加强其在岗培训,提高教师审美素养,全面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其次,将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要求教师自身对非遗项目要十分熟悉,同时能够将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给学生。除组建美育教师团队外,还可以采用外聘、兼职等多种形式引进校外机构、相关文化部门的艺术工作者或非遗传承人等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课程讲解、传授技艺、现场展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非遗传统技艺的培训,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最后,高校作为科研人才汇集的地方,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非遗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梳理、阐述非遗内涵,为非遗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其实现更好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同时也为非遗的研究、传播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学校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三)营造非遗美育氛围

非遗具有观赏性、体验感强的特点,将非遗带进校园能够让学生在校园氛围中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在发挥文化育人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可以指导学生以非遗+科研的方式进行实践,让学生深入研究非遗、体验非遗技艺。其次,鼓励学生成立非遗社团,配备社团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非遗的文化魅力。最后,高校应积极通过艺术节、非遗展演、竞赛、非遗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感受非遗,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加强合作,资源共享

地方非遗进高校,单靠高校的努力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依靠相关部门牵头搭建平台,联合其他高校、专业机构、艺术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展美育工作,实现非遗的传承、弘扬。

首先,相关部门应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搭建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高校与地方企业、民间非遗团体、非遗专家与传承人的合作交流。其次,各高校由于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优势学科不同,依托专业优势深入研究地方非遗的情况也有差异,所以应积极挖掘地方非遗资源,并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面,促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发展。最后,加强校内数字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利用,将校内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场地运用在非遗融入美育的过程中,使其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应积极促进高校与博物馆、科技馆、非遗工作室等建立合作,让美育走出校园,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美育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美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甜恬.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2(9):146-147.

[2]王静.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驻地高校美育的实践研究:以盐城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24):58-60.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非遗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