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立德树人的泥塑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2024-04-25 18:29潘慧朱杰峰
天工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职教育立德树人思政

潘慧 朱杰峰

[摘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对不同专业、课程的融合教育发展观念的落实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与之相关的教学思路、策略也相继出现并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应用成果。立足于这一方面的客观认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对有关资料的学习、分析,提出了若干见解和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泥塑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6-007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潘慧,朱杰峰.指向立德树人的泥塑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天工,2024(6):78-80.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遗传承数字化背景下泥塑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23B087)。

泥塑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加工活动,是把黏土加工成不同形象的塑造工艺,彰显出浓郁的美术、雕塑等方面的艺术气息和极高的社会、人文、自然领域的文化研究价值。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知识、技术的拥有者发展为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具备者,而在这一系列素质体系当中,道德素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客观事实,广大泥塑教师应当立足于本课程的融合教学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进一步促进课程的思政教育渗透,重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和“人民情怀教育”等主题制定、实施对应的方案,以此来实现学生多维课程素养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一、依托泥塑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渗透教育

爱国主义是“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主题。泥塑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发展过程本身就彰显着无数匠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独特、丰沛的艺术情怀,自然也应当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渗透教育的主要抓手之一。据此,泥塑教师要进一步深挖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具体结合“民族历史的深刻认知”和“民族文化的由衷认同”这两个课题来构建对应的课堂,使学生在了解、学习泥塑文化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泥塑课堂中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认知

泥塑作品并不只是简单地将黏土塑造成一个个具体的形象,而是要依托这些形象来表现、反映出对应的人物、故事,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佳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杰出人物并留下了他们彪炳史册的事迹:有心怀家国的报国志士,有奋勇抗敌的民族英雄,有忠贞为国的贤臣良将,有为民造福的慷慨国士等,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都在泥塑文化中得到了相应的体现。据此,泥塑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以这些民族杰出人物和其代表性事迹为主题的泥塑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塑造人物和故事主题泥塑作品的技法,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人物故事并以之为基点去串联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认知。不过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泥塑教师应当彰显出“适度”的原则,既不要挤占过多的课程常规教育资源,又要考虑到学生所具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引導学生学习“南京泥塑的艺术特点”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泥塑教师便可在完成基础层面的讲解活动后,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卧龙出山》《祖逖北伐》《武穆千秋》《大明诤臣于少保》等典型的泥塑作品,既对这些作品中处理服饰和须发纹路、人物面部表情、盔甲鳞片等部分的“钩刀”“挑刀”技法进行讲解,又将与之有关的诸葛亮、祖逖、岳飞、于谦等历代忠臣的主要事迹介绍给学生,同时还可鼓励学生结合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穿着和附属场景部分来谈谈其所具体反映的是相关人物人生中的哪段经历、哪种精神等。

这一方法的有效应用,让学生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其中所出现的知名人物形成了基本的认识,更将泥塑艺术所具有的“反映历史、传承历史”的价值内化到了自我认知当中,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泥塑课堂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由衷认同

中华民族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的表现载体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人们去研究、继承和弘扬。笔者在调查当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并没有形成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针对这一问题,泥塑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泥塑艺术的同时,以泥塑为切入点去带领他们从更深层的角度出发来了解相关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相关的内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融合,帮助学生立足于实质层面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性、价值性、现实性和生命力,并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继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然,这方面的工作所采取的手段也要表现出自然的属性,不要过于机械、突兀,以免起到反作用。

比如,对于“泥塑中的色彩搭配”这一部分的教学,泥塑教师便可组织学生以“七十二贤人”这一组泥塑作品为对象做观察学习,同时结合“七十二贤人”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对学生做思政教育渗透,具体围绕“仁”“孝”“忠”“信”“谦”“勇”等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来对学生做衍生知识介绍,同时根据院校的校规校纪、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对现代公共生活与儒家道德理念之间的共同点、继承性提炼、总结出来,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道德内涵和正确的社会理念等。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便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和践行价值有了鲜明的认识和由衷的认同,在主观上促进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下自觉了解、弘扬传统文化,继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依托泥塑课程开展工匠精神渗透教育

所谓“工匠精神”,是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或对自身职责的重视而自觉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提升和任务精细化形成的精神品质。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便是培养出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职业人才,同时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两方面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泥塑是一门脱胎于手工生产的艺术,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作品的精雕细琢,这就意味着针对泥塑艺术的教育必然会融入相应的工匠精神。据此,泥塑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大基点,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为核心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维度的全面提升。

(一)在泥塑课堂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是对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而“爱”的表现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泥塑作品通常不具有很大的尺寸,是真正“于方寸间表风物”。然而高质量的泥塑作品却能够将其所表现的内容展现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这就需要匠人以极为专心、仔细的态度去制作、加工、雕琢。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泥塑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尺寸较小、难度适中且具有较高内容密度的泥塑作品的制作任务,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已掌握的泥塑制作技法,另一方面磨炼学生的心性来使其能够“耐下性子”去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同时在这期间帮助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良来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用这种“不断雕琢而臻完美”的活动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自我修炼”的快乐和价值,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预期目标。不过相关任务的设计也要兼顾学生具体的能力水准,不要因为刻意“求难”而选择难度过大的项目,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泥塑创作中面部表情的表现”这一部分的理论讲解后,泥塑教师便可安排学生进行一场实践练习,同时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喜、怒、哀、乐”等基础性情绪的面部表现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要求学生尝试创作诸如“失望”“自得”“羡慕”“冷漠”等更具挑战性的表情的泥塑作品,同时提醒学生依托对人物五官的精细化雕琢以及细微结构的立体搭配来感受“微表情”所起到的不同的情感表现效果。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泥塑教师则可鼓励学生联想或直接观察自己、同学在相应情绪下的表情、神态变化,并思考如何用黏土为载体将联想、观察的结果直观地体现出来。最后则可选择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做集中展示并完成对应技法的深入讲述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泥塑艺术的认识将达到更深的维度,并在制作泥塑作品的过程中完成心性的调整和意志的磨炼,更会对泥塑所具有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要求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达成理想的引导目标。

(二)在泥塑课堂中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创新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进行理念、技术方面的革新,只有创新才能够为行业的发展和从业者自身的提升带来更多的可能,因此创新精神也需要成为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泥塑所追求的必然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取得主题、技法和理念方面的创新,以期能够通过更多、更新的面貌和方式来向人们传递出多元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综合这两个方面的认识,泥塑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完成基础性知识理论和制作方法讲解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既有学习成果的理解以及个性化的艺术审美、思维认知来开展艺术创新活动,对泥塑制作的技术、形式、立意等做出大胆创新,同时让学生之间在灵感、思路、方法、经验等方面“互通有无”,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泥塑专业认知和知识储备,并形成创造性、发展性艺术思维,继而完成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不过这项工作也要以学生遵循基本的泥塑艺术创作准则为基础,否则就偏离了开展相关工作的初衷。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春日风华”这一主题的泥塑制作练习活动时,教师便可只对活动的主题做必要的解释,而对学生所要创作的泥塑作品需要采用的流派技法以及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次级主题等不做过多的干预,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春日”的个性化理解来选择自认为合适的素材去开展艺术创作,比如可以用“滚刀”法创作出“芳草萌发”的场景,可以用“跳刀”法创作出“冰河初释”的场景,也可以用“平贴”法创作出“花蕾绽放”的场景……而后,教师便可选择一些学生代表将自己的作品以及创作的技法、灵感和情感内涵等介绍给其他学生,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做专业性的总结讲述、点评等。

如此一来,学生在泥塑学习活动中就可以实现自身思维的完全开放,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依托泥塑创作来彰显自我个性的乐趣,更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依托泥塑课程开展人民情怀渗透教育

泥塑教师需要在课程思政渗透活动中有效体现出人民情怀教育的重要主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以泥塑艺术为载体表现人民积极风貌的正确创作思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致力于通过泥塑创作来为人民提供藝术服务的远大志向。具体而言,泥塑教师需要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中,更多地体现出在不同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普通劳动人民的“存在感”,以“螺丝钉”的视角使学生发现、领悟到劳动人民所具有的朴素美感。同时还要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泥塑艺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介绍给学生,并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认知,鼓励他们在未来利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投身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专题教学活动,分别选择“大庆油田的开发”“‘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稻城庆丰收”等主题的泥塑作品供学生观赏、学习,并就这些作品在泥塑艺术界以及我国文化产业中所具有的地位和起到的积极影响做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到泥塑艺术的“人民艺术”的本质,并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借助这一策略,学生对泥塑艺术和相关学习活动的理解将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并可在这种理解的积极影响下以更端正的姿态去开展后续的学习、实践活动,以此来促进泥塑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

四、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道德自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广大泥塑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常规课程教学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活动,积极对标泥塑艺术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关工作,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泥塑知识、技术的同时形成良好、完备的道德体系,继而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沁禹.试谈泥塑教学[J].南北桥,2021(4):26.

[2]宋桂花.谈泥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24):57.

[3]陆春.泥塑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114.

[4]宋子琦.也谈泥塑教学中造型表现能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6):389.

猜你喜欢
中职教育立德树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