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4-04-25 00:38崔名扬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新媒体平台文化传播

摘要: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传统媒体传播渠道逐渐被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所取代,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也逐渐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遇。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基于新媒体视域,深入分析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现状、问题及策略,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在阐述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新媒体在传播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优势与挑战,并结合具体案例揭示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性等优化策略,以期提升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媒体变革;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52-04

一、前言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五大典型新媒体平台去重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0.88亿,渗透率达到88.9%。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在校园社交属性和情感化倾向方面也有所突破,大学生用户占有较大比例[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新媒体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影响尤为深远。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园文化的构建与传播同样受到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是培育学生团队精神、竞技意识和坚韧不拔品质的重要资源[2]。然而,在传统传播方式逐渐式微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传播渠道如校报、广播等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虽然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在内容创新、传播策略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有效传播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基于此背景,本文从新媒体的视域出发,深入探究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现状、问题及策略。通过对新媒体特点的分析,结合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以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效果。

(一)定义

校园体育文化,这一概念深植于校园生活之中,其并非单一、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学生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连。具体而言,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内,以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为核心内容,所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校园特色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参与上,还体现在他们所展现出的体育精神、体育观念以及体育行为中。其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锻炼学生的能力具有深远影响[4]。

在理解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时,需要注意的是,其并不是体育活动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在无形中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由此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特点

深入探讨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时可以发现,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时代性、娱乐性和竞技性。教育性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属性。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时代性体现了校园體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校园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与时俱进。娱乐性则是校园体育文化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体育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放松。竞技性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体育比赛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验,还是对他们意志品质的磨炼。这些特点共同构成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

二、新媒体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有效传播的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参与热情

新媒体平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立了广阔的传播渠道,使学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体育资讯、观看赛事直播等,从而提高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通过新媒体吸引形式的体育文化内容,可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6]。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该校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立了《健康体育》专栏,定期推送学校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健身小贴士等信息,吸引了大批学生的关注。同时,该校还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开设账号,发布校园运动会、体育比赛的视频和图文,生动呈现校园体育的活力与激情。

(二)有助于优化体育教学和促进体育人才培养

借助新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呈现体育知识和技能,优化体育教学效果[7]。同时,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体育知识的便利渠道,扩展了体育锻炼和训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体育人才。德州学院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体育课堂》栏目,定期推出体育教学视频。这些视频生动讲解了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和比赛规则,并辅以动作分解和慢镜头示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开设了线上体育课程,涵盖了健身操、篮球、足球等多个热门运动项目。

(三)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新兴运动的普及

新媒体使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有利于对其进行宣传和弘扬[8]。同时,也为时下流行的新兴运动搭建了展示平台,方便学生了解体验,促进新兴运动在校园的普及和发展。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该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该校在抖音开设了《武院出品》短视频专栏,制作发布了一系列武术表演、技艺展示以及拳理普及视频。这不仅让更多学生对武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吸引了大批武术爱好者的关注。

(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营造良好体育氛围

通过新媒体,学校可以更好地向社会展示校园体育活动和比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同时,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9]。2023年2月18日,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揭幕战在厦门市海沧体育中心打响,该体育赛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并发布赛事预告、战报和精彩集锦,赛事瞬间吸引了数十万人次的在线观看。

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新媒体在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现状

1.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情况。多数职业院校已经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应用新媒体,注册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这些平台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些平台,职业院校可以及时发布校园体育资讯、活动信息以及赛事预告等,方便学生获取最新的体育信息[10]。同时,这些平台还利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效果。

2.新媒体在体育知识分享中的应用。除了发布信息外,一些职业院校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了体育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知识。这些在线课程涵盖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介绍、技术讲解、比赛规则等内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和精神,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和技能水平。

3.新媒体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作用。新媒体平台还为体育赛事的直播和轉播提供了便利。在校园内外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如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或转播。这使得许多无法亲临现场的学生能够观看比赛,感受到体育比赛的激情与魅力。同时,通过收看直播或转播,学生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比赛规则、技战术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观赏水平和竞技能力[11]。

4.新媒体在学生体育参与和社交互动中的独特作用。新媒体不仅在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体育参与和社交互动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具有多样化的兴趣和社交需求,而新媒体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想法和结识同好的空间[12]。通过社交媒体,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比赛视频和训练心得,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还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热情投身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此外,新媒体平台上的体育社团和兴趣小组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社交互动和团队协作。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还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体育新闻、赛事动态和专家评论,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二)新媒体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传播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由于缺乏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需求的深入了解,部分职业院校在发布体育内容时过于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介绍和宣传,忽视了新兴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此外,传播内容也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这种单一、缺乏创新的传播内容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难以激发他们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传播渠道有限、覆盖面不广。尽管新媒体平台众多,但部分职业院校在选择传播渠道时仍显保守,主要依赖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少数几个平台。这些平台虽然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但由于覆盖面有限,难以将校园体育文化广泛传播给更多的学生。此外,部分职业院校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时缺乏针对性和策略性,没有对不同的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导致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3.传播效果不佳、互动性差。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因此部分职业院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往往只停留在单向的信息发布层面,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不仅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还难以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和口碑效应。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手段和营销策略,部分职业院校的新媒体平台关注度和影响力较低,因此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参与和关注。

4.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和技术支持。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由于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因此这些院校在内容策划、平台管理、用户互动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制作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体育内容。同时,技术支持的匮乏也限制了新媒体平台功能的充分发挥,如直播卡顿、界面不友好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传播效果。

四、新媒体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优化路径

(一)丰富传播内容,提升吸引力

要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必须首先从内容上下功夫。职业院校应当深入挖掘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推出更多具有创意和吸引力的传播内容。例如,可以制作一系列关于体育人物的专访视频,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训练经历和比赛心得。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举办线上体育知识竞赛或趣味运动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到社交媒体上,从而扩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13]。在内容制作过程中,职业院校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线上留言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传播内容,确保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喜好和需求。此外,还可以尝试将校园体育文化与时尚元素、流行文化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关注。

(二)拓展传播渠道,扩大覆盖面

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院校应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格局。除了继续利用好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外,还应探索与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兴媒体的合作。例如,可以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校园体育文化的系列短视频,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算法推荐机制,将内容精准推送给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同时,还可以与斗鱼、虎牙等直播平台合作,对校园体育赛事进行直播或转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比赛的激情和魅力。在拓展传播渠道的同时,职业院校还应注重与校园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可以将新媒体平台上的优质内容整理成专栏文章或特别报道,发布在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上,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14]。此外,还可以尝试利用AR、VR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的校园体育文化体验空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体育文化。

(三)增强互动性,提升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互动性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升传播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置话题讨论、线上投票、问答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例如,在举办校园体育赛事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起线上投票活动,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队伍或选手投票加油,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可以设置线上问答环节,邀请体育专家或优秀运动员回答学生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为了进一步增强互动性,职业院校还可以尝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精准画像。根据画像结果,可以为学生推送更加个性化的体育内容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或赛事,如线上健身挑战赛、线下友谊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和价值。

(四)加强专业新媒体运营团队建设与技术支持

职业院校应该重视新媒体运营团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招聘具有新媒体运营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或者对现有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他们在内容策划、平台管理、用户互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時,打造一个高效协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能够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出有吸引力的传播策略。技术支持是新媒体运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15]。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增强新媒体平台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此外,职业院校还应注重与新媒体行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新媒体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技术,了解最新的新媒体发展趋势和运营理念。

五、结语

本文从新媒体视域出发,对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新媒体传播路径以及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新媒体为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容单一、渠道有限、互动性差等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可采取积极创新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性和加强专业新媒体运营团队建设与技术支持等,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丽.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索[J].大众文艺,2023(3):129-131.

[2] 成盼盼.“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路径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9):194-195.

[3] 张志刚,刘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育人模式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1):138-140.

[4] 张红.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1):173-174.

[5] 魏佐涛.校企合作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101.

[6] 董志伟,金彦彤,肖镜明.探究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9):63-64.

[7] 黄超.校企合作下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4):243-244.

[8] 张磊,董清正.太极拳文化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武术研究,2018,3(12):30-31.

[9] 赵莉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报业,2023(22):224-225.

[10] 王华.安徽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与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81-84.

[11] 屠建华.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9):84.

[12] 黄雅婷.新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3):147-148,158.

[13] 侍勇.校园体育文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6):165-166.

[14] 王在芳,张瑞锋,连俊英,等.对“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与建议[J].搏击(体育论坛),2015,7(9):19-21.

[15] 罗纲.浅谈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J].黑龙江史志,2014(7):387,389.

作者简介 崔名扬,教工团支部书记,体育教学部专任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体能训练、足球。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文化新媒体平台文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三、四线城市台如何打造品牌移动新闻客户端
关于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的几点思考
团体操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以武术为例
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基础与传承条件
探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途径
“个性设定”+“精准投放”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思想工作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