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究

2024-04-25 00:38李云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教学能力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媒体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的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推动社会进入“微时代”,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新与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从针对性、局部性向普遍性、全体性转变。在新媒体时代,统筹建设数字化校园,服务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育人的主导,数字技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能量,赋能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抗压能力普遍较弱,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尤为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现状,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提升路径:一是教学设计信息化,二是教学多维分享,三是“反思式教学”,四是融入师生教学新媒体圈,五是提升数字素养。文章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数字化进程,实现心理育人。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技术;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6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改工程项目一般课题“高校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

新媒体是指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式媒体形态,新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异军突起,推动社会进入“微时代”[1-5]。新媒体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我国先后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师数字素养》等政策文件来引导数字化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6]。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心理育人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数字化赋能教学可以更好地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培养新媒体时代身心健康的有为青年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带给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机遇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7],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利用新媒体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为教学提供便利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为心理能力。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打破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利用数字技术收集和分析备课资源,科学分配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工作实效。

(二)方便收集、管理学生心理信息

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新媒体技术收集学生心理行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以数据可量化的方式收集学生的交友、学习、生活、出行轨迹等信息,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为学生心理普测筛查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收集学生心理健康信息,一方面整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体系,得到更客观的数据,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從“推广型”“帮助型”向“互助型”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种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有效联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心理建设。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工具如游戏化学习应用、虚拟现实体验和在线互动课程,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情境体验、即时反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的现状

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心理育人尤为重要,需要从针对性、局部性向普遍性、全体性转变。在信息技术引发深刻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统筹建设数字化校园,服务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势在必行。

(一)专业教师配备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授课教师的调查显示,66.7%的高校有专职教师,33.3%的高校只有兼职教师[8]。思政类教师和辅导员兼任心理课教师,无法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及心理咨询专业化服务的实际需求。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兼任心理健康教师,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教学专业性、严谨性、逻辑性、规范性不足,难以打造心理学“金课”。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师打开了一扇“镀金”之门,助力心理健康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慕课、网络系统心理知识专业培训、工作坊、团体辅导、督导等,有效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水平。

(二)先进理念与课程教学耦合不充分

有些教师理解的先进数字技术教学理念就是将课堂变成线上课堂,其显然未能充分理解数字技术的优势,未能让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因此,教学设计与课程教学处于一种低效耦合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数字赋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信息化教学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全流程的创新改革,向课外延伸,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依托微博、微信等不同媒体平台向大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上讨论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解渴”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使用的教学平台多是雨课堂、学习通、微助教、小鹅通等,无法充分满足心理学课程需要的知识传授、高互动性、沉浸体验、实践转化等要求。高等教育的数字资源应该包括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实践训练课程、教研资源、应用软件资源等[9]。数字资源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资源相对匮乏,也使得学生较多限制在外部灌输式学习,很难进行系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清华大学能力平台的积极心理学、西南交通大学的走进心理学等课程虽然受到学生青睐和欢迎,但是不能帮学生“解渴”。此外,还存在难以与名师面对面交流的问题。数字技术发展,心理专家能够进行讲座直播或线上教学,能够向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学习与交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从“互联网+网络课程+平台”阶段向“互联网+网络视频教学+师生互动”转变[10],为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展渠道。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教学设计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常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小组分享教学法等[11],教学设计信息化有待提高。实现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需要在借鉴国外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重视中国化理论发展,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方面收集教学资源,灵活运用热点问题、现实社会案例、历史人物、中国传统故事等资源开展教学,并在其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另一方面,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贯穿课程内容的导入、课堂互动、作业批改、课后复习、成绩评估等重要环节。

(二)教学多维分享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用多维分享模式[12]。采用多维分享即实現教育者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身心健康信息资源的即时分享。教师与大学生进行信息的即时交互,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应根据学生性别、性格、专业等差异,把握学生的动态需求,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采用多维分享模式要注意适度原则,运用数字技术把握课堂的分享时机与分寸,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达成良好效果。

(三)反思式教学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需要将经验学习进行反思性演化,从而对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调整反思的焦点。反思式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引入类似PRiME的教学技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移动化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学习资料[13]。通过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帮助教师备课及课后进行追踪记录,养成反思的教学习惯。

(四)融入师生教学新媒体圈

心理问题涉及学生隐私,冷漠和忽视都会拉开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贴近学生,以柔软身段走近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吐露心声,表达心理困惑[14]。因此,教师可以在新媒体圈层中设置心理课程教学重点、心理问题社会焦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例如,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融入学生圈子,在教学中逐一进行体验、分析、分享、解读。此外,还可以建立在线心理支持社群。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大学生建立所属的心理社群,可以在社群里讨论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商讨应对策略,获取同辈支持。心理健康教师以心理云导师身份加入社群,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行为,塑造学生良好性格,使心理健康教育入细入微入脑入心,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心理危机事件。

(五)提升数字素养

数字化意识是教师基本的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形式,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数字技术指导和数字练习模块等方式培养教师数字化教育技能[15]。通过数字化培训,形成数字化教育的头脑,提升数字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个性发展,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从开放的数字资源中选择相宜的教材支持教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在数据安全框架内进行教学,增强个人数字信息保护意识。

四、结语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虽然我国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中持续发力,但在心理育人上仍需下功夫,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能力和水平,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有创新、出特色、高质量方向突破,推动心理健康教学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旺,苏淑娴.困境与突破: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71-172.

[2] 卢继富.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J].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2019(30):217-219.

[3] 卢璇.疫情背景下艺术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索[J].文存阅刊,2020(7):85-86.

[4] 杨金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35.

[5] 张玲,柯晓扬.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J].教育观察,2018,7(4):20-29.

[6] 王文秋.网络传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2:3-15.

[7] 张洁.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研究[J].发明与创新(初中生),2021(6):59-60.

[8] 高杨,阎婧祎,刘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与现状分析[J].心理素养,2017(8):109-110.

[9] 鲁巧巧.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J].高教探索,2022(4):61-66.

[10] 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5-40.

[11] 张晖宇,张文.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改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9(11):193-194.

[12] 段立,郑志玲.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3(17):110-116.

[13] 俞国良,张哲.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20-29.

[14] 袁仕梅.论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6):80-81.

[15] 王丽娟,刘斌.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框架及提升途径[J].教育观察,2024(10):14-18.

作者简介 李云,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教学能力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