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协同育人策略探究

2024-04-25 00:38汪龙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虚拟仿真职业规划劳动教育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有必要从新媒体视角出发,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有效衔接、协同育人的策略,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使用新媒体的习惯,表现为追求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在社交平台进行内容分享和个性化展示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职业规划与劳动教育存在互补性,职业规划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方向,劳动教育可以使职业规划落到实处,新媒体为二者的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平台。文章基于新媒体背景对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第一,构建交叉课程体系,运用微课、翻转课堂、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实现知识、能力的统一传授;第二,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利用VR和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在沉浸感强的虚拟环境中锻炼职业技能;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邀请企业导师进行网络远程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工作场景;第四,发挥家校社三方联动作用,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发挥社会实践基地作用,构建合作网络,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劳动教育;职业规划;虚拟仿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1;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7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太原学院科研项目教育厅思政专项(专职辅导员课题)“‘五育并举视阈下新 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情怀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120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为高校人才培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凭借天然的互动属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成为连接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的桥梁。大学生劳动教育强调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是学生认识社会、认知自我、发现兴趣、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1]。职业规划则着眼于未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社会需求,规划职业生涯路径、提升职业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协同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定位自我,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2]。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使用习惯

对于浸润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其获取信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几乎所有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这些新媒体工具,且多数人日均使用时长在1小时以上,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追求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使大学生能在各类平台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在线论坛中迅速跨平台获取并整合所需信息,体现了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即时性的互动交流习惯,促使大学生倾向于使用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培养了他们快速响应的能力[3];基于新媒体进行内容分享的习惯,则在B站、知乎等社区化平台中得到了广泛体现[4]。

(二)信息接收与处理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进行判断,从而选择性地吸收和整合信息。同时,他们还在信息接收与处理中显示出较强的批判性思维。面对网络上的众多观点和信息,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不盲目听信,而是通过对比、分析和验证,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相关性[5]。然而,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深度仍然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可能过于依赖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缺乏深入挖掘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三)对价值观和職业观的影响

新媒体作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传播的观点和价值倾向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显著作用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一方面,大数据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趋于同质化,容易形成固化的价值取向,社交网络上的“回音室效应”使得个体在网络社交圈中往往只能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声音,加剧了价值观的极端化和分化[6]。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信息的获取和职业身份的构建两个方面。当下,职业信息的获取方式已从传统的求职广告、招聘会转向基于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职业探索和人脉拓展。同时,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允许大学生通过内容创作展现自我,构建、塑造个人职业身份[7]。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深刻而复杂,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内容的传播、劳动实践的开展、劳动观念的形成以及劳动技能的学习等方面。劳动教育内容上,微课、MOOCs、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内接受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方式上,虚拟实习、远程劳动等新兴劳动形态已经成为可能[8];劳动观念方面,劳动典型故事和成功案例的传播激发了大学生对劳动的认同和尊重,但网络上对于“成功学”“快速致富”等功利性观念的传播与渲染可能扭曲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方面,新媒体环境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平台,覆盖了从传统手工技艺到现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技能学习内容[7]。

(二)新媒体环境下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的互补性

新媒体背景下,“接受劳动教育”与“进行职业规划”存在较强的互补效应。职业规划可以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使大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岗位和锻炼技能,避免“为劳动而劳动”[8],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而劳动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也能很好地弥补职业规划理论教育在实践应用方面的不足,使职业规划更切合实际。新媒体为二者的有效衔接和互补提供了重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丰富的职业发展信息,规划自身职业发展道路,也可以学习大量劳动技能相关内容,将理论规划与实际劳动训练有机结合。

三、新媒体视域下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协同育人策略

(一)基于新媒体的“劳动教育+职业规划”交叉课程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必须紧密结合,在现有劳动教育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属性和技术特性,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交互性强、循序渐进的交叉课程体系,从基础的职业理念课开始,到职业素质和技能课,再到综合应用和实践课,形成知识链条的逐级延伸[9]。课程设计理念应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深化内容的媒体融合度,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渠道,宣传劳动的光荣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开发须紧扣实际,融合劳动技能培养与个性化职业路径规划,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兴趣,整合劳动技能学习模块、职业兴趣测评模块、职业发展路径模块等[10]。

(二)利用新媒体搭建虚拟实践平台,锻炼工作技能

第一,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虚拟仿真平台,构建沉浸感强的虚拟场景,进行虚拟化技能培训。例如,可以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模拟构建虚拟工厂、车间、写字楼等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设备操作、生产线流水作业等形成实际的工作体验,培养生产实操能力。

第二,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可建立手术过程的虚拟仿真系统,通过高真度的手术室环境、人体结构模拟等手段,让学生重复“动手”完成虚拟手术,培养临床技能,记录学生在虚拟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进行客观评估[11]。

第三,开发支持移动终端的虚拟实训应用程序,以碎片化的方式让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技能训练,提升学习效率。

第四,建立虚拟实训社区,支持学生分享技能训练作品,互评学习效果,并邀请行业专家点评指导。

(三)打通校企信息壁垒,衔接校内外劳动教育与职业场景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的有效衔接,离不开校企之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通畅。

第一,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劳动教育和职业规划课程,通过企业导师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联合研发等方式,使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便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做到知识与技能的双向流动与对接[12]。

第二,共同建立开放性的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实时更新企业的招聘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能力概况,以精确匹配供需双方,为企业提供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库,也为大学生提供实时的职业发展指导与定向培训。

第三,通过校企共同开发的课题研究、工作室、实习实训项目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13]。

(四)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建职业规划与劳动教育的良好环境

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资源的整合与协同,目的是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发展与劳动教育生态环境。

第一,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提升家庭参与度。该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学生职业成长的实时动态、市场趋势分析等内容,助力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家长会直播等形式收集家长意见和建议[14]。

第二,发挥社会实践平台作用,拓展职业体验空间。高校应与社会各界资源对接,建立各类实践基地,如企业实习、社区服务、公益项目等,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成果展示。

第三,构建多元合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高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职业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实习就业渠道[15]。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劳动教育和职业规划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的环境下,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可以有效衔接,共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高校可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设计契合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家庭、社会也应积极参与,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邱槿怡.数字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及其创新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23(5):63-67.

[2] 杨碧霞.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4):93-95.

[3] 钟博.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工作[J].数码世界,2017(12):113.

[4] 孙建军,郝志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路径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11):64-66.

[5] 徐慧彤,李晴.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及创新[J].江西教育,2023(47):22-23.

[6] 纪巽猛,徐健健,王慧.网络育人视角下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风,2023(25):35-37.

[7] 巩政,葛畅.信息过载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索[J].科技风,2023(27):32-34.

[8] 姜瑞云,刘志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向与实践[J].红河学院学报,2023,21(5):60-63.

[9] 张璐.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的思路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3(10):160-162.

[10] 朱艳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3(18):99-101.

[11] 黄俊,王逸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劳动教育养成可行性措施[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3(6):70-72.

[12] 宋宜达.从《爱弥儿》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6):69-72.

[13] 蒋位哲.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及突破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3(12):35-38.

[14] 张峰硕.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4):74-77,106.

[15] 尚胜强.新时期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现状与改善路径[J].黑龙江科学,2023,14(23):108-110.

作者简介 汪龙飞,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虚拟仿真职业规划劳动教育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海军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