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留省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4-25 00:38王子翼陈芳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贵州

王子翼 陈芳芳

摘要:近年来,贵州对大学生留省就业的吸引力降低。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省外务工,对贵州的人才市场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对当前省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对策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貴州高校毕业生留省工作的意识不强、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就业需求不明确、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导致当前贵州省内高校毕业生留省的工作意愿不强烈。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以下具体措施:首先,政府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在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留省就业的优势,依靠平台加强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让高校毕业生对贵州产生浓烈的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留省就业的意识。其次,政府、企业和高校等需要拓宽就业通道,给予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落实就业宣传中的保障条款,提高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不断增强贵州省人才创业就业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让更多的人才留在贵州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贵州;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206;F24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7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GZGXRW142

贵州地处西南内陆腹地,是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和山地旅游大省,拥有别的省份无可替代的自然风光。但基于各种原因,近年来该省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1]。

相关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在省内就业,他们大都会选择去发达的沿海省份。因此,拥有独特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贵州,如何才能将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大学生就业情况

相关数据表明,贵州高校毕业生从2014年以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将近10年时间中,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长了1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2%,平均每年新增14万左右的毕业生。2020年贵州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近20万人,受疫情等影响,毕业生就业难度直线上升[2]。有学者通过研究2020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现,尽管大部分毕业生愿意留在省内找工作,但也有超过30%的毕业生希望前往省外寻找就业机会[3]。

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贵州省内就业市场严峻,高校毕业生的供给量明显大于市场实际需求量。当然,除了就业市场主体供过于求之外,用人单位整体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4]。当前,国内用人单位普遍已迈向成熟稳定阶段,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减少,对人才的标准则不断提升。新型产业需要有创造力的高精尖人才,但目前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属于应用型人才,这与市场不平衡的供给需求产生了结构矛盾[5]。

二、贵州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现状

(一)留省意愿不强烈

贵州高校毕业生在投递简历时更加倾向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司,对于省内用人单位给出的薪资待遇大都不满意,因此毕业生留在省内就业的意愿不够强烈。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不够全面。高校毕业生在做职业规划之前就对就业形势判断失误,因而在招聘会上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不知所措,造成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现象[6]。同时,大部分省内高校毕业生缺少创新创业意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贵州省整体创业环境、机制和政策不够完善,创新氛围也不够浓厚。此外,相对闭塞的地域文化也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造成了一定影响[7]。

(二)信息匹配程度低

新媒体时代,毕业生在找工作期间能否掌握一手信息成为关键要素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地方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不充分,另一方面是直接错过了招聘的最佳时间,从而错失了一些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8]。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情况不熟悉,将不合适的岗位投放到了某些高校招聘会上,丧失了招聘符合岗位人才的机会。

(三)毕业生总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不匹配

最近几年,贵州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以2022年为例,省内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27.3万,相较于2021年同比增长5.3万人。但与此同时,新增就业岗位总量却呈现放缓的趋势,甚至不少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饱和或者过剩的情况。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用人指标有限,再加上民营企业用人数量增长缓慢,导致就业岗位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9]。

(四)职业期待过高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预期太高,择业观念与市场现状存在“错位”。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太明确,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过苛刻,总是寻求稳定且有丰厚薪水的工作,但却忽略了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他们在省内找工作时,如果公司的薪酬福利和其他条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标准,就很容易考虑去外地或大城市找工作[10]。

(五)地方经济发展滞后

过去几年,贵州的发展速度相比发达省份较为迟缓。一些毕业生担忧当地就业机会太少,工资待遇不够理想,所以更愿意前往经济繁荣的地方寻找工作。大部分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去附近的广东、四川、重庆等地找工作。

三、新媒体环境下促进贵州大学生省内就业的对策

(一)精准招聘和培养精英以促进职业发展

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与种类,深度发掘潜在的工作机会,建立起能吸附高校毕业生的职场舞台是关键步骤之一。根据目前贵州省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增加更多的求职选择,创建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或拓展现有企业经营范畴,从而新增就业岗位,还可以扩大基层岗位的需求,开设部分政策性强的岗位,鼓励地方的企业吸纳更多省内人才[11]。

第二,建立健全省级人才引进平台。通过打造省级人才库,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贵州省创业就业。政府要适当完善人才公寓的建设,为毕业生留省就业党政提供住房保障,从住房上解决就业人员的经济压力[12]。除此之外,还应为扎根在贵州创业的人才,在创业贷款、奖励、利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加强当地文化宣传

全方位宣传贵州的绿色环境优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用真情留住人才。

首先,通过当地全媒体分发渠道宣传贵州的少数民族特色、优美的自然风光、璀璨的民族文化,具体可以让当地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博主联动,以短视频、软文推送和微博营销等方式,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精美的视频画面来展现贵州的独特地理环境、特色人文历史等。

其次,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拍摄典型创业成功案例的纪录片,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宣传,鼓励在省内就读的大学生放下疑虑,坚定留省就业的决心。

另外,建立与大学生及时沟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政府部门在推广贵州省内就业的相关政策时,应当及时发布就业招聘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渠道。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采用年轻人熟悉的传播方式,如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定期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及时回复大家的留言,在解决大学生困惑的同时拉近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13]。

最后,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与大学生的情感纽带。例如,积极组织线上互动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大学生对贵州省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基础,从而为毕业生留省就业奠定基础。

(三)落实就业保障细节

第一,在服务方面要以留人為首要任务,形成闭环式的就业服务平台,提高留省就业大学生的安全感。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覆盖省、市、区、街道的大学生留省就业网络和实体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并拓宽关于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政策的信息通道,给予他们必要的就业指引[14]。同时,对于留在本省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支持,主要包括有关政府人才激励措施的资讯、学生创业融资的服务、经济援助等,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支持的安定感。

第二,各部门需要关注实际工作中的细微环节,增强求职导向的精确度和有效性。首先,要加大就业服务的政策推广力度。深入到学校中,把政府发布的最新就业扶持政策详细地告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保证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都能切实享受这些福利。其次,政府部门可以推行“精准助力就业”的活动计划,进一步完善职位需求匹配机制。政府的相关部门定期举办一些招聘会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四)提升就业保障水平

提升贵州的发展潜力,关键点在于人才,尤其是企业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是关键要素。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优秀的人才能够被有效利用并留在贵州。现行的招聘活动《职引黔程点亮未来》已经提供了一些对留省创业者的金融方面援助和政策支持,但是在对留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经济扶持上仍然有所欠缺。

为此,文章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首先,适度调整留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用人单位需要基于员工个人能力来决定他们的报酬标准,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分配。企业还需要设定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制度,如提高基本工资待遇或设立丰厚的绩效奖励等,以此激励更多应届毕业生选择留在贵州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考虑在偏远地区工作的基层高校毕业生,适当地提供一定程度的补贴和生活费,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当中[15]。

其次,要灵活应对留省毕业生的居住需求。当前,由于人口外迁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许多住宅存在空置情况。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将多余房屋资源整合进“人才公寓”系统里,给留省毕业生更多选择空间,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便捷。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贵州省需要重视并利用新媒体工具,强化对大学生留在本省就业的指导。通过推广贵州省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强化贵州文化的独特性和影响力,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年轻人的交流互动,包括推广励志创业经历,组织情感交流活动,并以此建立感情纽带。这有助于让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贵州,进而增加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全社会也应积极寻求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以提高毕业生求职服务的质量,消除他们留在本地区就业的担忧。

参考文献:

[1] 马琨,冯文岗.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1,34(4):1-10.

[2] 安敏.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探析:以贵州省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3(1):103-105.

[3] 覃淋.多举措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访贵州省就业局副局长彭建中[J].当代贵州,2019(28):30-31.

[4] 尚能飞,刘燕.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实证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22,26(5):30-33.

[5] 杨洁,高荣蔓.新发展格局下的人力资本投资:基于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的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6):61-69.

[6] 刘扬起.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13):119-121.

[7] 王雨.贵州: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J].当代贵州,2021(31):34-35.

[8] 亓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教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路径探索[J].知识文库,2023,39(16):187-190.

[9] 刘韩露.融媒体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维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4):170-172.

[10] 吕晓慧,郭学茹,杜静.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提升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12):53-55.

[11] 袁航.为基层培养能堪大用的青年人才[N].贵州日报,2023-12-07(006).

[12] 林赛,栾丽华.精准多元帮扶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J].四川劳动保障,2023(11):111-112.

[13] 白金刚.后疫情时代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1):103-106.

[14] 廖智若愚.广拓市场渠道深挖就业岗位[N].普洱日报,2023-11-22(001).

[15] 张永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的发展变革和经验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1):27-33.

作者简介 王子翼,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媒介融合。 陈芳芳,研究方向:创业管理、旅游文化。

猜你喜欢
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贵州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