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研究

2024-04-25 02:04邵文丽李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新媒体时代高校

邵文丽 李林

摘要:迈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显著加快,人们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这不仅为各行各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加多样化,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显著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另外,尽管教师普遍喜欢借助新媒体平台备课,但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创新性不够,仍然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会出现适得其反的不良情况。同时一些教师未能了解新媒体时代给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仍以理论灌输为主,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正视新媒体给教学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依据学科基本特征及教学综合要求,结合既有教育资源与新课程标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改革路径,制定可行性较高的改革方案,打造高效化的学科课程。文章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研究目标,首先论述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情况,其次指出新媒体对高校教学的影响,随后阐述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现状,最后提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对弥补当前教学的不足之处,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时代;教学;中国近代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56-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的探索——以通用航空类职业院校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2303114

一、引言

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递不再受到时空限制,更加智能化、信息化,为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以教育行业为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教育改革步伐,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学科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从多个层面入手进行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改革监管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学科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从学术史层面分析,该学科形成原因包含两方面:一方面为发现史实资料,包含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大规模搜集海外中国近代史资料,转变了学者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为输入史学新方法、新思想,明确近代史叙述模式,转变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编撰方法,定期更新学科基本内容[1]。

分析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发现,其多为革命史,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基础,参考价值标准进行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本质层面出发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改变,代表着封建经济结构体系的转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艰苦奋斗的过程[2]。纵观我国近代史,西方列强不仅展开军事、经济侵略,还进行政治和文化侵略,爱国主义人士发起五四运动等爱国活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国近代史学科记录了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等内容,这就要求推进中国近代史教学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新媒体对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得到优化

新媒体主要包含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逐渐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优化了教学环境,充实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技术方面,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帮助教师短时间内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借助新媒体平台即可开展远程指导与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能借助新媒体构建视频、动画、图片、音频、文本等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3]。

(二)直接性课程评价转变成新媒体评价

针对课程评价,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微信、微博、学习软件等评价方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新媒体评价不仅便于教师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还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例如,微博作为目前主要的社交平台,能够使学生了解最新事件,并分享日常生活与感受。采取微博课程评价方式,比较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4]。采取学习软件评价时,要先设置评价指标、课后学习任务,再根据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结合指标展开客观评价,同时增设学生评价环节,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真实感受。

(三)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接触大量网络不良信息、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显著提升等。新媒体时代,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经常依赖网络获取答案,使得他们形成惰性的学习意识,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另外,由于网络环境复杂,网络空间中存在一部分不良信息,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经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浏览不良信息,进一步影响其行为与思想,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四)师生沟通受到影响

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师生有效沟通,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最新的反馈信息,了解课程教学的弊端,针对性进行改进与优化[6]。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第一选择通常是通过网络媒体查找解决方案,这不利于师生沟通。相反,学生与教师应依托新媒体平台展开网络沟通,学生提出疑惑,教师及时解答,并通过学习软件分享学习资源、反馈学习质量,共同建设高质量课堂。

四、中国近代史課程改革维度

(一)前沿性

中国近代史课程作为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研究工作密切相关,有序推进教学研究可为学科课程教学注入“灵魂”。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以抗日战争史为例,从8年抗战扩展至14年抗战历史,明确了抗日战争史研究新方向[7]。可见,研究中国近代史,需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站在新的时代角度分析与解读历史,凸显历史研究的前沿性。为此,中国近代史课程改革应注重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运用,并紧跟历史研究脚步,从微观研究与宏观理论研究两个角度入手。

(二)现实性

作为一门理论性学科,中国近代史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此,需要将社会现实内容与学科教学相联系,提升课堂吸引力,帮助学生深度解读历史,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开展中国近代史课程改革,应以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关怀为目标,转变历史本位主义理念,加强古今联系,通过生活元素讲述历史事件。以电視节目《百家讲坛》为例,通过加入生活化元素,加深人们的理解,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历史学科教材的编写更加看重教材内容的严谨性与学术性,这一要求虽然规范了语言、文字,精准解读历史事件,但内容僵硬无趣,缺少生动性、活泼性。引入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生活元素,不仅能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还能弥补教材不足[8]。以抗日战争历史为例,教师应引入典型老兵故事,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战争历史。

五、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现状

新媒体时代,常见新媒体设备包含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可穿戴的移动信息交换设备,这些设备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空间。但就目前状况而言,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存在课程标准不统一、教材建设滞后、教师教学能力有限[9]等问题。具体来说,中国近代史学科教材的内容不完善,虽以革命政治史为主,详细论述了不同阶段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但未能全方位体现出中国近代社会的综合面貌,且与世界近代史联系较少。分析现行课程标准可知,教学大纲内容多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制,过于依赖教学经验,未能考虑到最新教育要求,造成课堂教学随意、盲目。

另外,高校中国近代史学科教学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大,虽然他们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但缺少充足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编著、大纲编制不重视。而对于教授级的教师,一方面由于工作待遇良好,且已评定职称,使得其缺少教学改革动力,抵触转变教学模式,未能主动了解与学习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另一方面,坚持“填鸭式”教育理念,章节内容规范化、教学流程模板化问题突出。此外,个别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敬业精神[10],体现为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重科研轻教学、抵触创新教学方案。

六、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路径

(一)构建监管机制

考虑到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改革中国近代史课程时,教育部门应履行监督指导职责,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与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贴合实际教育情况,制定课程目标,细化课程教学标准,落实指导方针,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工作。同时,还应制定并落实教师职称评价制度体系,给予优秀教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提供晋升机会[11]。

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参考财政补贴政策内容,制定并落实监督管理机制体系,为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增加教学知识储备量,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另外,应加强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根据高校育人理念与中国近代史学科内容,灵活制定教育目标,进行资源共享,健全课程教学方案,提高改革效果。监管机制的落实,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特点,还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二)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全方位改革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在推进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时,须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全方位改革,使其能正确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并能针对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不断完善与更新教育理念,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与鼓励学生深度学习。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师应树立主动工作意识,积极参加教材修订与编写工作,并加入校本教材编制小组,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为提高中国近代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若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应优先考虑编制电子教材,并通过智能化设备传达给学生,方便学生接收与理解。

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利用闲暇时间主动了解新媒体,认识到新媒体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影响,并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对网络视频资源的运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开展中国近代史教学,须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网络视频,以此重现历史,体现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12]。

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行导师制,主要看重老师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重点强调对学生素质、特长的培养,并注重教学的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使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鉴于此,本科生导师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严禁批量式生产,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老师共同解决。

(三)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改革中国近代史课程,考核模式优化当数重点。教师应从学科基本内容与学科目标出发,整改并优化传统形式的考核模式,依据新媒体时代特点,借助智能设备,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设置综合化的评定指标,以实现多层面考核,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设定课程考核模式时,教师应考虑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师生角色,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再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科成绩。

一是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不再以纸质考核为主,而是利用智能设备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课堂抢答问题等,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增设课堂讨论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教师则全过程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以此逐步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与分析能力[13]。二是实践能力考核。新媒体时代,教师能依托学习通、微课等平台,向学生分享学习资源,布置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而学生能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再通过智能设备上传,由教师、学生共同评价,分析其中不足之处。另外,教师应选择几本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外教材,通过微信群或腾讯课堂分享电子版,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鼓励学生编写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并由教师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教学内容精炼化、课程设计规范化

新媒体时代,中国近代史改革须重视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改革,使其精炼化、规范化,并能利用多种功能的网络化教学设备,增加师生互动次数。

一方面,教学内容须精炼化。将中国近代史学科内容分成教师讲解、学生自学两种类型。教师在讲解课程知识点时,需要提炼教材中心内容,遵循抓基本、抓核心的原则,向学生详细讲解教材核心点。如讲解袁世凯复辟、独裁统治历史内容时,设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议会斗争、护国战争和袁世凯独裁、复辟课程主题,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有理有据。针对学生自学,教师可提前在学习软件平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统计与整理学生预习效果,课堂教学阶段根据预习问题讲解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与思考的空间[14]。另一方面,教学设计须规范化。通过设计以上课堂讲解流程,全方位提炼章节重难点内容,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机会,促进学生与教师深度交流。在章节题目解析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从多角度解读单元题目,初步了解本章核心问题,树立整体意识。

(五)科学设计课程阅读环节

阅读是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手段。设计阅读环节,学生不仅能预习教材内容,还能汲取更多历史知识。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须科学设计课程阅读环节,调整课程流程与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中国近代史改革成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与教师深度交流。在中国近代史教学期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预留更多学习空间,使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应将新媒体平台与多媒体设备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前查找有关视频或微课资源,再上传至多媒体设备,构建趣味化的阅读氛围。

(六)建设中国近代史MOOC课堂

新媒体时代,MOOC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广泛运用,其综合运用优势愈加明显。鉴于此,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应积极建设中国近代史MOOC课堂,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为最终目标,利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设备,设计并落实创新化的教育活动,打造全新的学科教育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应体现历史学的时间空间性,采取多种手法处理课程内容,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15]。建设中国近代史MOOC课堂,应先讲述基本历史知识、理论,再介绍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做到前后呼应,将复杂化的知识简单化,点明单元主题。

七、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充分凸显了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具体实践阶段,应深度分析中国近代史学科教学重难点,建设中国近代史MOOC课堂,科学设计课程阅读环节,还要改革课程考核模式,使教学内容精炼化、课程设计规范化,以及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全方位改革,推动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邓淑霞.浅谈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以中国近代抗争史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10):61-63.

[2] 石涛.从“两”到“元”:近代中国币制变革刍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3):77-80.

[3] 王林楠.中国近代史教育之研究性教学: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I0007.

[4] 孙惠敏,王复标,郑卓,等.新媒体设备在高校教学学习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20(16):58-60.

[5] 邓壮.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新路径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2(5):131-134.

[6] 张晓珊.中国近代史高效课堂构建影响因素探究[J].时代人物,2022(30):235-237.

[7] 顧碧.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选取影视作品的注意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5):176-177.

[8] 农增东.基于道德教育视角下中国近代史教学方法的分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3(5):44-47.

[9] 李英全,吴迪.中国近代史教学三个重要环节和理论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56-60.

[10] 黄明俊,孙南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3(42):73-76.

[11] 张佩侠.试谈中学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3,23(6):169-171.

[12] 卜标标.浅谈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1(5):349-350.

[13] 尚灵恩.高中历史时空观念的教学措施: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J].数码设计,2021,10(1):230.

[14] 韩轶敏.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J].华人时刊(校长版),2021(9):78-80.

[15] 周健.基本问题与基础史料: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2021(3):3-6.

作者简介 邵文丽,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史。 李 林,助教,研究方向: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的 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中国近代史新媒体时代高校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关于中国近代史中“范式”问题的理性思考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