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4-04-25 02:04梁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融媒体思政教育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融媒体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文章旨在探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传播策略的创新和教育途径的改进,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文章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与时俱进。利用融媒体平台,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等形式,使传统文化传播能够迅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创新传播方式,如通过故事化、游戏化的内容,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使之不仅限于传统的讲座和展览。此外,结合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现代媒体技术的包装,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焕发新生。

文章提出,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融入传统文化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形式,开发利用融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VR等,可以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不仅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还能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节、讲座、展览等,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创建传统文化体验区或文化创意工作坊,提供给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互动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思政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20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TJQLT21-02

一、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与特点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进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一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网络化倾向增强,信息流动即时性空前增强,媒体形态越来越多样,传播手段与平台越来越丰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以及直播平台等新媒体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崭新的传播生态系统[1]。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编辑、分发过程变得更加去中心化,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发布和评论过程中,甚至可以自己生成内容。这一双向互动性质使媒体影响力与用户参与度发生质变。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速。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使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即时、便捷。

与此同时,媒体内容表现出高度个性化与定制化倾向。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选择接收对应的资讯与消息,这些资讯与消息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接收方式,而且会影响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融媒体还具有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这一特征[2]。不同种类与形态的内容被呈现于多个平台中,视频、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都能够互相融合,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充分利用各平台特点,实现多平台联动,扩大传播范围。例如,社交网络、在线视频、博客、微博等不同的媒体形式可同步推广,以适应不同的用户群体。

同时,应用数据分析工具了解用户行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提升用户参与度和传播效率。融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3]。通过在线问答、讨论组、投票和比赛等互动形式,鼓励用户共创内容,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另外,跨文化交流是重要战略。通过多语言翻译和文化适配,将传统文化推广至国际舞台,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提高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外部世界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4]。

(二)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传播方式对于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至关重要。

其一,故事化、情境化的传播方式是一个有效途径。将文化元素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并通过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加以呈现,可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5]。

其二,互动体验式传播也是关键。如利用AR和VR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让用户深刻感受文化的魅力。其中,要加强对社交网络的利用,借助KOL和网红的影响力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文化,扩大其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还要重视游戏元素的融入,通过在线游戏和移动应用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拓宽传统文化受众,提高传播效率[6]。

其三,跨界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策略。将文化与时尚、科技、旅游等领域结合,创造新的文化生命力,如结合现代设计的民族特色时尚产品,或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科技产品[7]。这些创新传播方式有助于提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吸引力和传播效率。

(三)结合现代审美,创新表达传统文化内容

内容创新仍是关键。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提高文化自信是保持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传承之关键。这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并在创新基础上融入现代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8]。

首先,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提炼其核心价值以贴合现代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其次,创新性表达传统文化,利用数字动画、网络剧、互动展览等现代技术和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故事和知识。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并结合现代审美和受众接受习惯,创造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产品,如创造融合传统元素的现代音乐、舞蹈、时装等,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易于接受。

另外,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与传播者,乃长久之计。通过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培训课程,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支持研究者、艺术家和工匠通過实践活动和作品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9]。

最后,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国际文化节和相关展览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国际理解和认可,同时也要借鉴他国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传播战略。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形式

1.开发融媒体资源,结合视频、动画、VR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传统文化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应当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文化自信。开发融媒体资源,通过结合视频、动画、虚拟现实(VR)等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10]。这种方法不仅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接受习惯,而且能够通过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11]。

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文化和生活,或通过动画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节日的由来,既增加了知识的传递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课程内容融合,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

融媒体时代,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成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历史智慧与思政课程的现代教育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课程内容[12]。

例如,结合传统节日、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还能在他们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3]。通过实例分析、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探讨和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活动

1.举办传统文化节、讲座和展览,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讲座和展览,能极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这类活动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与文化专家直接交流的机会。

例如,传统文化节可以展示茶艺、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讲座则可以邀请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等,深入浅出地讲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价值,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14]。展览则通过展出各类传统艺术品和手工艺,让学生直观了解传统技艺的精细与美学。

2.创建传统文化体验区或文化创意工作坊,提供实践学习机会

促进高校与文化机构、媒体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这种跨界合作能够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和实践平台[15]。文化机构的参与可以带来专业的传统文化内容和资源,如博物馆的藏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教学等,而媒体机构的技术支持可以帮助这些内容以更加生动、互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可以共同开发线上虚拟展览、互动式教学应用或制作微电影等。

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其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播的能力[16]。此外,这种合作还能促进学术界与文化产业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开辟新的路径。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教育需把握时代脉搏,采取创新策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手段,促进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融媒体环境下的新型传播策略,更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参考文献:

[1] 应腾.融媒体时代文博报道的创新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3):16-18.

[2] 黄威,王湘霖,薄海珠,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95-98.

[3] 龚小莞.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如何助推文化自信[J].中国报业,2023(5):116-117.

[4] 陈超芳.融媒体时代传统优秀文化提升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J].文化学刊,2023(1):164-167.

[5] 渠孟璟.融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育人服务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74-76.

[6] 郑颖.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策略研究[J].才智,2022(31):9-11.

[7] 邹萍,张敬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人文景观设计研究》:融媒体时代空间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J].建筑学报,2022(6):122.

[8] 刘晨茜,张芳芳,孟悌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113-116.

[9] 张书瑜,颜竹,王瑶,等.浅析文化自信重要性和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2.

[10] 诸琦睿.新媒体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28-32.

[11] 张文元,范青.融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路径研究[J].理论月刊,2021(9):95-103.

[12] 黄璇.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4):10-13.

[13] 梁建伟.融媒体时代,文化新闻报道如何精准策划[J].传媒评论,2021(7):43-45.

[14] 汪孟夏,刘凤.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研究[J].传媒论坛,2021,4(12):41-42.

[15] 陈誉文,李欣如,莫涛,等.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新媒体思想引领工作创新探究[J].传媒论坛,2019,2(21):4-6.

[16] 陈龙.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介文化发展的国家意志和逻辑[J].传媒观察,2019(5):5-14,2.

作者简介 梁玉,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高校青年志愿者引領、志愿服务组织工作(扶残助弱、大型赛会)。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融媒体思政教育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