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淬炼初心匠心的路径探析

2024-04-25 02:04纪彬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提升路径职业素养

摘要: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期刊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但科技期刊一直存在“散、弱、小”等问题,科技期刊发展与科技进步势头不匹配。所以推进科技期刊发展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谋划,其中编辑队伍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科技期刊编辑不同于普通编辑,不仅需要熟悉编辑业务,还需要深刻了解专业知识、科研热点、科技发展现状等。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坚守初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决不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坚定文化自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服务科技发展的办刊宗旨,淡泊名利,以坚定的职业操守保证科技期刊的发展不脱离正轨。同时,科技期刊编辑还要打造匠心:坚持学术研究,争做学者型编辑,深入一线,追踪热点;坚持广泛学习,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提高文字驾驭能力;坚持守正创新,找准期刊自身定位,创办特色专题栏目;坚持与时俱进,熟练运用智能软件和社交软件,推动媒体融合。通过不断提高编辑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有效推动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22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培育中医药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X3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1]。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建设科研支撑平台,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作为展示新技术、新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肩负着服务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需要改变目前“散、弱、小”的局面,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国际影响力,以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的编辑需要提高政治素养、学术素养、职业素养,赋能自我成长,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核心动能,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立足世界领先位置的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科技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2]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科技期刊共有5163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434种,截至2023年9月,我国有2066种科技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科技期刊的数量持续增长,国内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2021年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高达64.23万余篇[3]。

但从现实看,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这直接反映了科技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且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较为分散,出版单位以单刊编辑部为主[4]。这意味着亟须整合资源,建设期刊集群,促进期刊的高层次发展。而且,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科技发展势头不匹配,高质量论文虽产出丰富,但顶尖科技期刊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这要求科技期刊进一步提高创新内容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近年来,针对科技期刊面临的发展窘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布局,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科技期刊国际竞争能力[5]。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期刊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解决好发展着力点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期刊主管部门、学术团体、编辑出版单位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对期刊发展宏观方向的具体要求,在如何把控期刊发展方向的细节上,期刊出版单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切实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期刊,有效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和把关作用,建设有战斗力的办刊队伍至关重要。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回归办刊初心,铸就工匠精神,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既要提高站位又要开阔视野,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二、科技期刊编辑要坚守初心

(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識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科技期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其编辑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

有些科技期刊编辑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科学期刊应该注意的问题,与自然科学期刊关系不大。其实不然,科技期刊虽然发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太容易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但并不能保证就不会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事实上,科技期刊文章中也可能隐藏意识形态风险及政治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仍很尖锐。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频繁,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深刻复杂,围绕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较量日益凸显;国内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不时出现,变得更为隐蔽、活跃和复杂。具体到科技期刊,意识形态问题更加隐蔽,比如科技期刊中直接引用外文文献,其中可能包含不易被发现的意识形态问题。比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意识形态问题防不胜防。

所以,期刊编辑必须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一是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6]。二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决不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三是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敢抓敢管、敢于亮剑。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三力”,刻苦磨炼防范本领,提高辨别错误观点和言论的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增强斗争本领,坚决反对、抵制、反击各种错误观点及言论,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7]。

(二)坚持文化自信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璀璨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儿女攻坚克难的底气,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但随着网络大数据、短视频、人工智能的发展,全球多元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科技期刊编辑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应“一片冰心在玉壶”,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比如河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三本中医药期刊,致力于传承与创新中医传统理论,推崇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疑难杂症,重点介绍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以期向世界展现原汁原味、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医思想,充分展示中医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

科技期刊应承担起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重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提高科技期刊传播力、引导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持服务科技发展的办刊宗旨

科技期刊办刊宗旨的落脚点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他们是科技期刊的“守门人”。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扬科学家精神,甘做“铺路石”[8],踏踏实实为科研工作者做好学术论文的“嫁衣”,让中国最新科研成果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编辑更要淡泊名利,不断提高职业操守,决不能以权谋私,被名利遮望眼。

当下,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关系到项目结题、学生毕业、职称晋升等重要事宜。有的作者为了走捷径,不惜触犯法律红线,而有的编辑在利益诱惑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某些低水平文章大开方便之门,还美其名曰“这是和作者的一种双赢”。如果科技期刊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科技论文的含金量能剩多少,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能有多少?因此,科技期刊必须守住论文刊发的原则性规范,真正肩负起传播优秀科研成果的责任,即使不能做到篇篇精品,最起码也要打造论点鲜明、论据合理、数据真实、有可行性的文章。

三、科技期刊编辑要打造匠心

(一)坚持学术研究,争做学者型编辑

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不应局限于校对和修改文字、语句,还要具备学术鉴赏力,以解决稿件中的专业问题,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掌握编辑工作的相关规范和准则,更要对专业知识有更高层次的认识。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与自身专业不符的稿件,而查阅文献、请教相关专业老师也只能解燃眉之急,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技期刊编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编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一是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各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和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的渠道,通过参加业内专家的讲座,编辑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为期刊未来的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栏目优化指明方向[9]。二是深入科研一线,加强与科研团队的沟通。科技期刊编辑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光有理论基础,没有实践论证,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加强与科研团队的合作交流,借助科研团队的力量将文章中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具象化地展现在眼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只有真正了解一线科研工作者每天的工作,才能做到以作者为中心,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更好地为其服务。同时,深入科研一线也有助于加强与科研团队的深度合作,拿到第一手资料,为期刊争取优质稿源。三是利用大数据,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编辑作为最初的审稿人,要有最基本的鉴别评价文章的学术质量的能力,所以编辑不仅要掌握国内科研平台的研究进展,还要提高站位,放眼全球,对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了然于胸[10]。眼界上要“高人一等”,行动上要“快人一步”,这就要求编辑擅长运用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整合资源,挖掘热点,引领科研新风尚。

(二)坚持广泛学习,提高文字驾驭能力

科技论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一样需要语言优美,但是科技论文的写作也要达到语言凝练、表述准确的要求,要避免词不达意,甚至产生歧义。这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能写会编,更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比如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较高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否则很多涉及中医理论的文章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编辑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多涉猎“课外书”,如诗词、散文、小说等,养成阅读的习惯,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同时,编辑也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办刊经验,适当的时候可以将工作中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办法整理成文。而且编辑的成长也需要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支撑,申报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无论是撰写立项标书还是后期发表论文都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工作经验和文字功底,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编辑需要多关注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联系自身工作多思考、多记录,争取积累更多的科研素材,为日后申报课题打好基础。如此日积月累,必将对编辑出版工作产生助益。

另外,在新媒體高速发展,奉行流量为王的今天,编辑还要善于找准当下热门话题和文章的契合点,运用互联网平台、手机软件等,将晦涩难懂的科技论文转化成可读性强的科普文章,推广宣传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期刊的影响力[11],这就要求编辑具备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学术素养。新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的自我修养一刻也不能放松。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出特色出版

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编辑更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要勇于走出舒适圈,打破瓶颈,积极探索期刊发展的新路径。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面对日益加剧的期刊竞争压力,科技期刊要找准自身定位,彰显自身特色,以不同的方式助力中国科技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布局。这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

目前,已有多家期刊进行了有益且成功的尝试,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策划了《水稻航天育种》《精准农业航空》专栏及“农业人工智能”“智能农机装备”专题[12]。如河南中医药大学期刊社在创新出版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中医学报》于2019年进行栏目的全面整合,增加了《学术争鸣》《方法与思路》等新栏目,以期为中医理论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中医理论有效指导临床。2023年3月《中医学报》推出《专题研究》栏目,旨在探讨当下最新的研究热点。《中医学报》还陆续刊发了“铁死亡”“微生态”“miRNN”“代谢组学”“细胞焦亡”等方面文章,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研究的深度融合,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也吸引了更多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投稿。

(四)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媒体融合

在网络和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呈井喷式增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另外,如今智能软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科研领域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所以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对智能生成软件有一定的了解。基于此,新媒体时代的编辑不仅需要具备纸质印刷时代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还要具备网络编辑能力。其一,熟练运用各种校对软件和智能软件。编辑要掌握各类智能软件的应用方法,特别要掌握智能生成软件生成内容的特点,还要在审稿过程中快速分辨文章的哪些部分是智能合成的,从而避免出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等方面的问题[13]。其二,熟练运用软件进行多媒体内容制作和编辑。编辑需要学习并运用相关软件制作和编辑视频、图片、音频等。比如将论文中的实验过程通过视频等展现在读者面前,或者通过作者介绍文章的音频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其三,熟练运用社交媒体软件推广宣传文章。手机阅读成为当下广受追捧的一种阅读方式,所以编辑要学会用手机软件推广文章[14]。比如目前学术期刊大多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但要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辑需要高度重视社交媒体软件的运营状态,保持规律的发布频率,还要尽可能丰富发布内容和形式,让读者耳目一新,并能迅速抓住当下热点问题,提高关注度,最大限度发挥社交媒体软件的优势作用。

四、结语

科技期刊是开展科学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渠道。加强科技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科技期刊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编辑应把握时代机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不断自我提高、自我改造、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并坚持以期刊发展为中心,坚持以服务科技发展为原则,创建高品质期刊,助力中国科技腾飞。

参考文獻: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2022-10-25)[2023-12-07]. https://www.gzstv.com/a/c5fce8a3cad34bf69f6d745bc088a408.

[2]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发布[EB/OL].科技日报,(2023-11-30)[2023-12-15]. https:// www.ncsti.gov.cn/kjdt/kjrd/202311/t20231130_142629.html.

[3] 黄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的五家平台的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1473-1478.

[4] 刘荣,张昕.我国区域科技期刊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1443-1450.

[5] 周婷.科技期刊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231-235.

[6] 黄燕.增强“五力”: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培养策略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23,41(4):123-128.

[7] 杨晓庆,杨洋,曾俊.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出版,2023(8):76-82.

[8] 黄雅意,黄锋,辛亮.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核心素养的自我修炼[J].编辑学报,2023,35(5):584-586.

[9] 李俭国,赵爱清.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核心素养与责任担当[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6):1-7.

[10] 潘静静.新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素养的提升策略[J].今传媒,2023,32(11):92-95.

[11] 颜明,李义,刘春凤,等.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层次划分及提升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3(20):21-25.

[12] 周志红.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23,44(9):82-86.

[13] 张维娜,程杰.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人才的培养[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3):152-156.

[14] 陈薇.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转型及成长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226-229.

作者简介 纪彬,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提升路径职业素养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