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类期刊图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策略探究

2024-04-25 09:32孙烨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摘要:学术类期刊图片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学术研究质量和可信度的严重问题。图片篡改、盗用和重复使用等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损害学术界的声誉,而且会降低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亟须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和有效防治。基于此,文章从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危害、产生原因、防治策略等方面对学术类期刊图片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总结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图片篡改、盗用和重复使用等,并分析了这些行为对学术研究、学术界声誉及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的不利影响。其次,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层面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追求荣誉、避免失败心理、环境竞争压力、行为隐蔽、审稿不严谨、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监管机制不足等。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建议,包括增强学术诚信意识、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加强技术支持以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层层推进,旨在通过研究有效防治学术类期刊图片的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期为推动学术诚信建设、保障学术研究健康發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术类期刊;图片;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诚信;学术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236-04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及表现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1]。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2],如抄袭、剽窃、伪造数据[3]、重复发表、一稿多投[4]、不当署名[5]以及其他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具体到学术类期刊图片层面,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伪造和篡改图片。这是最直接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无中生有地创造或修改实验数据、图表、图像等,以符合自己的研究结果。二是不当使用他人图片,这包括未经许可直接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图片、数据等,或者在引用他人的图片时未注明出处。三是重复使用图片,如将同一图片用于不同的研究或项目,而未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说明。四是图片数据的误导性呈现,这包括对图片数据的解释、标签或注释不准确,使得读者产生误解。五是使用低质量的图片,如使用模糊、分辨率低的图片,或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作为结论的依据。六是图片的不当操作,如通过技术手段放大、剪切、旋转、翻转或修改图片,以改变其原始含义或误导读者。七是不恰当的引用,如未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数据,或者引用的文献不足以支持研究结论。八是非正常性操作图片,如利用技术手段改变图片内容,以使其符合特定的研究结果或结论。九是虚假标注,在图片中加入虚假的信息或者对原始数据进行错误的标注。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学术类期刊图片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6]。

一是损害学术声誉。一旦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损害学者的声誉,破坏学者的形象,还会对所在机构和整个学术界造成信任危机,破坏学术界的诚信和可信度,损害学术界的声誉。二是扭曲研究结果。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数据造假、篡改实验结果、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这些行为会扭曲研究结果,导致科研资源浪费和误导科研方向。三是影响学术研究的发展。学术不端行为会破坏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使学术研究无法健康、有序地发展,还会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因为基于虚假或误导性数据的科研项目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浪费研究资源和时间。四是影响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学者应该以诚信为本,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而学术不端行为会影响国际学术交流,使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受到歧视和不信任。五是败坏社会风气。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7]。

二、学术类期刊图片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1.学者的学术认知能力不足

学术认知能力是指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具备的学术素养、学术判断力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能力。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有时与学者的学术认知能力有关[8]。若学者对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理解不足,就会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不端行为。例如,某大学教授被指控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多次造假行为,包括篡改实验数据、重复使用图片等[9]。这些行为被其学生实名举报,经过学校调查确认后,该教授被解聘。这起学术不端事件反映了一些学者在学术认知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规范意识、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和判断力、缺乏对学术诚信的重视和尊重等。学术研究须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剽窃、造假等行为。然而,该教授在研究中未能遵循这些规范,而是采取造假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和规范。

另外,学术诚信是学术界的基石,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该教授在研究中违背了这一原则,对于自己的错误行为采取了放任和遮掩的态度,这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公信力。

2.学术不端行为的隐蔽性

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学术期刊中的图片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主要表现在对技术手段难以察觉、分散式抄袭难以发现以及审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等方面[10]。结合杭州师范大学某教授的博士论文抄袭事件[11]来看,该事件中的图片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长时间未被发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现代的学术研究高度依赖复杂的统计方法和高级技术。对大部分学者而言,理解和验证所有的数据、图片的来源和真实性可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为不诚实的学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该教授博士论文中的图片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很难通过肉眼直接识别出是否经过篡改,这需要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检测和分析。因此,不熟悉这些技术的普通审稿人或读者可能会被蒙蔽。

其次,虽然学术期刊通常有审查制度来确保发表文章的质量和原创性,但这种审查往往侧重于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实验结果,而较难全面检查所有的数据和图片。该教授将抄袭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图片中,并且对原文进行了轻微的修改,以试图躲避查重软件的检测。这种分散式抄袭不容易引起怀疑,更加难以被发现,也增加了审查的工作量。另外,即使被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通常的惩戒措施也较为轻微,而且往往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即使是被撤销的论文,仍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这可能误导读者,并损害学术研究的公信力。

3.学者的道德素质不高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学者对学术道德的忽视[12]。部分学者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名誉,而忽视了学术诚信和道德操守,不惜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成果。仍以上述杭州师范大学某教授的博士论文抄袭事件为例,其明显没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学术诚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它要求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秉持诚实、客观、公正的态度,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并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如果学者忽视了学术道德,就容易产生不端行为,如数据篡改、图片造假、抄袭等。这种對学术道德的忽视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信力,也影响了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和发展。

(二)外部因素

1.学术环境压力

学术环境对学术类期刊图片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13]。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往往被视为衡量学者能力和地位的主要标准。在高度竞争的学术环境中,学者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可能导致一些人选择走捷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学者可能选择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如篡改数据、抄袭论文等,以获取研究成果。

2.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不严谨

学术期刊作为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其审稿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一方面,期刊的审稿标准过于注重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而对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要求不够严格,这可能导致部分学者在追求论文发表的过程中忽视学术道德;另一方面,期刊的审稿流程存在一些问题,如审稿效率低、审稿专家选择不当等,这也可能给不诚实的学者提供可乘之机。

3.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术评价体系是衡量学术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和机制,其核心目标是激励学者追求卓越、提高学术质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4]。

首先,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对学术诚信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荣誉、地位和资源,可能采取抄袭、剽窃、造假等不当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声誉。这些行为虽然能够带来短期的利益,但长期来看,会对学术界的声誉和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其次,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对学术研究持续性和系统性的考核[15]。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可能追求短期内的研究热点和话题,而忽视了对学科长远发展的贡献。这种短视的行为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碎片化和肤浅化,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最后,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导致一些不端行为得以滋生。例如,一些学术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可能放松对论文质量的审核和把关,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得以发表。此外,一些学者可能通过关系和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论文的发表机会,这也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4.监管机制缺失

许多学术期刊和机构对学术类期刊图片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惩戒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学者能够轻易地逃避惩罚。这使得一些学者在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诱惑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进而采取不正当手段。

三、学术类期刊防治图片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一)严格处理期刊图片

一是制定期刊图片处理规范。学术期刊应该制定明确的图片处理规范,规定图片的格式、分辨率、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禁止对图片进行篡改、拼接、伪造等操作。通过制定规范,明确作者的投稿要求,提高图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图片原创性认证机制。学术期刊可以采用图片原创性认证机制对作者的图片进行原创性认证。通过比对作者的投稿图片与已有文献中的图片,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抄袭、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可以采用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对图片进行标识和追溯,提高图片的可信度和可追溯性。三是加强对审稿环节的审核。学术期刊应该加强对审稿环节的审核,对图片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比对。审稿人应该对图片的质量、清晰度、合规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处理,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

一是建立严格的论文图片审查制度。学术期刊应该建立严格的论文图片审查制度,对提交的论文图片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二是提高审稿人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审稿人负责对论文的图片进行审查,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学术期刊应该对审稿人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确保他们能够对论文图片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审查。三是利用技术手段辅助审查论文图片。例如,可以采用图像识别、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对图片进行比对和溯源,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处理。同时,可以利用专业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论文进行全面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四是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术期刊可以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例如,可以与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和执行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提高学术研究的诚信度和质量。五是学术期刊应该鼓励作者加强自律和自我审查。在投稿指南中明确要求作者提供图片来源的证明文件、原始数据等材料。

(三)优化学术评价体系

一是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学术论文的质量、学术影响、研究方法和学术道德等方面。除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外,还应该注重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程度和效果。二是学术评价体系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术论文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估。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由同行专家组成,也可以是专业的学术评价机构。通过第三方评估,可以减少主观因素和利益冲突对学术评价的影响。三是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加大惩处力度,起到震慑作用。对于轻微的学术不端行为,可以采取警告、撤销论文、撤销项目等措施;对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可以采取撤销学位、撤销教授职位等措施,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四)利用技术手段辅助

一是使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训练人工智能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出图片中的异常情况,如拼接、篡改、伪造等,或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论文中的图片进行自动化检测,快速准确地发现异常情况。二是利用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水印可以隐藏在图片的像素中,难以被去除,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可靠的追踪和验证手段。因此,在提交论文时,可以要求作者将原始图片数据和已添加数字水印的版本同时提交。通过比对原始数据和已发表的论文中的图片,检测出是否有篡改行为。三是使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此类软件可以对论文进行全面检测,通过比对已发表的文献和数据库中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抄袭、剽窃等行为。这些软件通常与主流的文献检索数据库相连,可以提供全面的文献比对和分析功能。四是应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对于涉及大量数据和复杂统计的论文,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来检查数据是否经过篡改或不当处理。这些工具可以将数据以图形方式呈现,从而更容易发现异常和不一致之处。五是采用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图片资源库,收录高质量、经过认证的图片资源,并提供版本控制、审计追踪等功能。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来自学术期刊、学术机构、研究项目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六是提供在线验证服务,对提交的论文图片进行在线验证和比对。通过比对平台上的图片资源库和其他已发表的文献,可以发现论文图片是否存在篡改、拼接、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四、结语

学术类期刊图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术界、期刊出版机构、学术评价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过程中,须加强学者的学术诚信教育,增强学者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图片处理规范,提高审稿人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利用技术手段辅助审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信息共享和在线验证服务;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应该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术环境和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

[1] 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一)[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5):452.

[2] 本刊编辑部.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防范[J].黑龙江医学,2023(1):56-56.

[3] 孙雷亮.基于GPT模型的人工智能数据伪造风险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23(6):518-523.

[4] 佟群英.学术期刊“一稿多投”深层致因分析:兼谈其危害性及防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6-120.

[5] 冯凌子,杨晓,王立学,等.署名问题中灰色地带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基于撤销论文的分析[J].科学与社会,2023(1):16-36.

[6] 徐奇智,范晴.中国学者图像学术不端撤稿情况分析: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10):1255-1263.

[7] 苟洋.论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囚徒困境”视角分析[J].山西青年,2016(13):99.

[8] 李爱群,黄玉舫.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和态度及体育学术期刊治理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322-327.

[9] 杨三喜.天津大学“论文级”举报[J].杂文选刊,2021(1):49.

[10] 冯婷,葛文,毛鸿艳.作者和编辑对学术出版中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差异及防治措施[J].甘肃科学学报,2023(4):142-152.

[11] 《浙江建筑》编辑部.关于对《绍兴石宕园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为例》一文涉嫌抄袭的处理意见[J].浙江建筑,2020(5):19.

[12] 曾屹丹.學术道德问题的社会性诱因分析及其对策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6-27.

[13] 张兰.学术期刊视角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2):1417-1423.

[14] 易魁,周慧琪,邬英琪.基于“结果过程”辩证统一视角对学术评价体系中“破五唯”价值导向的逻辑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5):56-60.

[15] 吴赣英.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出版,2010(10):22-24.

作者简介 孙烨,编辑,研究方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