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策略探析

2024-04-25 09:32张爽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出版维护开发

摘要:作者是出版社的重要外部资源,优质的作者队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出版社具有充分的竞争力与长久的生命力。21世纪以来,互联网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具有门槛低、薪资高、晋升快等特点,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互联网技术(IT)相关从业者对IT科技图书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文章旨在探讨IT科技图书编辑如何与作者建立良好且稳定的合作关系。结合编辑在实际工作中的策划和出版经验,运用案例分析法与观察法,从作者自身和技术发展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开发IT科技图书作者资源时的常见问题,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编辑应做到内外兼修,包括联系渠道、专业水准、沟通技巧、资源复用与拓展等,才有实力打造出优质的作者团队;编辑应想作者之所想,站在作者的角度为其提供全方位且周到的出版服务,比如陪伴并助力作者成长,使其具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用多样化的服务为作者发展赋能等,才能持续巩固与维护好作者资源。

关键词:作者资源;开发;维护;IT科技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240-04

随着读者对出版物的品质需求日益提升、阅读需求愈加多样化,出版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稳定且优质的作者资源是出版社得以在竞争中勇立潮头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整个出版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分支方向的日益细化,IT科技图书品类逐渐呈现多元、细分的趋势。这对编辑和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科技类图书编辑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深入理解各个细分技术方向,了解读者痛点,并据此寻找技术能力和写作水平过硬的高质量作者,出版贴合技术发展趋势且满足IT从业者需求的高质量作品。

一、开发IT科技图书作者资源时的常见问题

在开发作者资源时,IT科技图书编辑常常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因:作者自身

从作者自身角度出发,即使编辑联系到了技术水平过硬的IT从业者,最终也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而难以与对方达成合作。比如:其现有经验已编写成书,近期暂无写书计划,甚至已出版过经典技术书,名声在外,因而受到各家出版社竞相争抢;其已有固定长期合作的出版社或者值得信任的编辑,不再考虑与其他出版社或编辑合作;其技术研究方向较窄,不足以支撑起一本书的篇幅;其本职工作繁忙,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写书,更谈不上全职写作;其技术经验丰富,但文笔水平有限,难以整理成文字出版或难以满足写书水准;写书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收益未必尽如人意,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难以激发其写作热情。

(二)外因:技术发展

从技术发展形势出发,某些领域技术更新较快,诸多细分方向发展暂无定论或者解决方案悬而未决,内容时效性较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技术博客、网络专栏文章等层出不穷,这些内容更易于快速迎合技术热点。相比之下,图书的写作周期和出版周期占用时间长[1],在时效性上并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因而,针对IT热点技术题材的图书,若要在同类竞品市场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力争早创作、早出版。这对作者的写作速度和写作质量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出版难度,使很多作者望而生畏。同时,这对出版流程的效率和质量要求极高,十分考验编辑对出版全流程的把控,要做到与作者及时、有效沟通问题,并督促其修改。

二、作者资源开发与维护的应对之策

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IT科技图书编辑应该如何精准、高效地找到优质作者,持续拓展自己的作者群体,并长期稳定地维护作者资源呢?笔者结合自身近年来的从业经历提供解决方案。

(一)力求内外兼修,打造作者团队

在出版行业有一种十分普遍的看法: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2]。从编辑的工作属性和日常事务来看,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笔者将编辑这一职业定义为“能够慧眼识珠的‘伯乐”。那些能够输出高质量知识和经验的作者,就是编辑要寻找的“千里马”。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高水平、有责任心的作者始终存在,而作为编辑,既要对内加强自身知识储备,锤炼出版技能,把自己练就成为一名具有“火眼金睛”的伯乐;又要对外积极拓宽视野、渠道,积累专业的作者资源,打造优质的作者队伍。

(二)紧跟技术动态,丰富联系渠道

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前沿技术分支逐渐细化。作为“杂家”而非专家的编辑[4],若要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效率至关重要。

从线下角度来看,编辑主要通过参加技术会议、行业论坛和专家研讨会等方式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结识权威专家,了解从业者的需求变化;直接走访高校,拜访相关专业教授和研究人员;与知名度高、权威性强的专业组织、技术团体、研究机构及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长期联盟的开发模式,互推作者资源;订阅相关领域的技术期刊文献,关注前沿技术发展情况,并获取作者的联系方式[5]。

得益于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更多样化[6],编辑了解技术发展的渠道从线下扩展到线上。比如个人博客、科技自媒体账号等,自媒体通常对时事和技术的发展响应更迅速;关注大型会议网站、技术社区,细分领域技术社区或论坛是技术人员的聚集地,有助于编辑更快速地了解技术变化及专业人员的观点,对技术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关注技术专栏和视频课程,这类作者或讲师已有知识输出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在做专栏和视频课的过程中已系统梳理过相关知识,与这类作者合作时通常会事半功倍。

编辑联系作者的方式也随之变得更便捷灵活。比如,在自媒体等平台获取作者的联系方式,通过社交媒体留言、文章评论、后台私信、发邮件、加微信等方式向作者表明合作意愿。

(三)提升專业水准,掌握沟通技巧

“花香蝶自来”,于编辑而言,出色的专业能力是经久不衰的“名片”,不仅有利于吸引优质作者前来合作,而且易于与读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IT科技图书编辑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一定的IT技术知识。编辑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应对自己有高要求,有意培养自己的主攻技术方向,持续深耕,用丰富的行业知识武装头脑,提升专业知识水平[7]。这样在与作者沟通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让作者体会到编辑并非门外汉或简单的文字加工者,而是能切实给出有价值的专业意见的“军师”、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二是具备专业的出版技能。比如,在前期选题阶段为作者提供图书市场数据支持,对同类书情况了如指掌,给出有效的分析意见,并辅助作者梳理大纲,优化内容结构;在中耕阶段根据图书写作规范提出问题及建议,辅助作者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水平。以笔者2023年策划出版的《大话自动驾驶》一书为例,该书作者近年来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了大量自动驾驶相关的科普文章。在与作者沟通达成写书意愿后,笔者辅助作者将文章重新整合梳理,编排出合理的内容框架;优化原有的文字内容,在不改变作者文风的前提下,将文章向符合图书出版规范的标准靠近。最后,将全书脉络聚焦在自动驾驶的“硬件+软件+行业”三大方面,并删减了大量行业黑话、未经考证、主观臆断与评价性等极易引发争议的内容,使该书得以顺利成书并出版。这种深度参与的过程充分彰显了编辑的能力与价值。

三是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IT科技图书作者通常是理工类专业出身,文字把控能力有限,因此编辑要在作者的文笔质量与写作效率之间做好平衡,注意沟通方式,掌握沟通技巧[8]。尤其是在向作者反馈问题时,要尽量将重点集中在知识性差错和结构性问题上,比如术语使用是否规范、插图与正文讲解是否严格对应、知识点是否讲解到位、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等,而不要纠结于是否有语病,以及口语化、口头语等问题,这可以由文字编辑消除,是编辑更擅长的工作。编辑在沟通时要学会抓大放小,让专业的人做擅长的事,使作者高效产出。

(四)聚焦关键人物,发掘潜力作者

某些技术领域的实力专家和关键人物属于作者资源中的“第一梯队”和“金字塔尖”,具备雄厚的技术背景和广泛的业内影响力,是图书质量和销量的有力保障,因而受到众多出版社竞相争抢。这类作者对编辑和出版社的服务质量要求比较高,会在多家出版社之间权衡比较。编辑不仅要定期与这类实力作者保持联系,为自己建立存在感,而且在沟通时要充分彰显出版社的影响力与自身专业性,表达十足的诚意,获取作者信任[9]。

一些作者专业能力强,有定期发布技术文章,即使暂时没有写书意愿,也是值得编辑发掘的对象。这类作者写作习惯好,更重要的是有分享的热情,是潜在的实力派作者。通过阅读技术文章和博客,编辑可以清晰地了解潜力作者的写作动态和质量。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出版社平台的营销优势,丰富与作者的合作方式,比如定期转载其技术文章、联合举办有奖赠书活动等,与其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这种“长线”[10]方式需要编辑具备耐心和信心,找准时机,促成实力派作者的写书意愿。

编辑在各大平台上寻找作者时,要重点关注多平台开设账号的作者,他们触达的读者群体更广,而且有一定的营销意识。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并不意味着只与作者全程线上沟通,在策划选题和组稿的过程中,与作者线下见面交流能更高效且有效地推进工作。

(五)复用现有资源,滚雪球式拓展

成功合作出版图书的作者已经与编辑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感和默契度,这是编辑积累下来的良好人脉基础,是可复用的资源。

首先,编辑可以结合市场反馈情况、作者擅长方向、当下热门需求等,给予作者启发,培养和激發作者的潜力,使作者有兴趣和信心继续创作,以便与作者多次合作,将实力作者打造为高产作者。以笔者曾策划出版的《精通数据科学:从线性回归到深度学习》一书为例,作为IT专业类畅销书,该书在出版后短时间内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及好评,豆瓣评分7.7分,并获得2019年度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优秀出版物奖。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化,比如Python版本更新、数据科学的研究前沿从深度学习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书中内容已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该书销量逐年衰减十分明显。基于此,笔者协助作者结合外部的技术环境变化、读者内部所需及过往书评,重新搭建全书结构,删减编程语言的安装与使用、已过时的深度学习框架等内容,并增补新兴算法与常用模型的相关讲解,更贴合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所需,使经典畅销书再次焕发出生命力。其次,作者因在其领域持续深耕,在垂直领域内势必能比编辑接触到更多的专业人士,人脉更丰富。编辑可以借助作者的人脉,由其推荐介绍新作者,不断拓展自己的作者资源,就像“滚雪球”一样。从新作者的角度来看,也会对经熟人介绍而结识的编辑自然而然更具信任感。这种“以老带新”的作者资源拓展方式更可靠。最后,编辑自身也应尝试开阔思路,开发新选题,积累不同领域的专家资源,并定期复盘总结经验,找出自己擅长的、资源积累较多的领域,将其作为主线;并结合热点技术和新兴技术多发展侧线,以及时响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三、想作者所想,巩固维护作者资源

巩固与作者的合作关系,维护稳定的作者资源,是编辑不可忽视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心力的工作。编辑可以多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想作者所想[11],为作者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

(一)耐心陪伴成长,培养忠诚作者

一些技术人士由于影响力有限、研究方向小众等原因,暂时不具备写书的实际条件。如果编辑认为对方在技术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期待与之合作,那么不妨给予一些时间和耐心,陪伴其逐步成长为合格的作者[12]。编辑应充当好参谋的角色,适时为对方提供与图书出版相关的帮助,提升作者的写作水平,比如给出同类书数据和市场表现供作者取长补短、为作者提供规范化的写作指导等。

2017年,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企业的云迁移业务是大势所趋,微服务是云上应用的主流架构,技术人员对其关注度颇高。笔者关注到某技术博客发布了多篇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方面的文章,然而阅读量和粉丝数都不高。但这些技术文章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关注度有望持续走高。笔者在与文章作者取得联系后,协助作者在已发布文章的基础上整理全书大纲,同时建议作者开设微信公众号并精心运营,积累流量基础[13]。最终,《深入理解Spring Cloud与微服务构建》一书于2018年年初顺利出版,年销量破1万册,取得了良好的销量。同时,由于图书的营销推广工作与作者的技术博客、微信公众号运营互为推手,因此技术文章的阅读量逐渐走高,作者博客总访客数量突破1000万。在陪伴作者成长的过程中,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信任感和合作黏性也在日益提升。

(二)搭建反馈渠道,传递成就感与获得感

图书是作者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劳动成果,通过搭建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渠道[14],使作者及时获得读者的评价与反馈,能够让作者直接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关注及创造的影响力,进而产生成就感与获得感。比如,为作者举办新书签售会、读者见面会,建立并运营线上读者群,告知作者有关图书推广文章的评论和后台留言,关注图书的豆瓣主页和各大网店的书评动态等。

沟通渠道不仅限于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作者与作者之间。编辑在结识众多相同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后,可以充当媒介的作用。比如,通过搭建技术交流群的方式,将同一技术领域的专家集结起来,组成专家委员会。交流群中的专业人士可以成为编辑的智库,便于编辑请教专业问题;针对某些相关领域的书稿,编辑可以邀请交流群中的专家担任技术审稿人,并为其支付审稿费用。交流群有利于各位专家随时进行思想碰撞,为未来的合作提供契机,或许某本书会在沟通讨论中被设想和构建出来。

(三)丰富宣传形式,为作者发展赋能

作者“高产多产”不局限于写书,还可以借助出版社的营销资源,在图书推广过程中实现多场景、多样化合作。比如,鼓励有热情配合营销工作的作者多写作图书推广文章,由营销编辑联合知名技术自媒体转发,提高图书的曝光量;鼓励作者通过视频直播的方法丰富图书宣传形式,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录制视频课程、制作配套学习文件等图书配套资源[15]。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行业技术会议等平台,推荐作者成为相关技术会议讲师,为作者搭建展示的舞台;定期举办作者大会,充分肯定图书与作者的价值,给予作者名誉奖励,为其职业发展赋能。以笔者2023年策划出版的《了不起的芯片》一书为例,在其付印前,我们就已开始梳理可用资源,共准备6篇推广文章,联合近60个微信公众号定期发文,排期长达1个月,达到了长线曝光的效果。其他的营销动作还有:联合抖音、B站等平台知名UP主录制荐书短视频;编辑与作者联合知乎进行多期直播,探讨芯片行业热点话题;在中国电子展等会议现场推介本书;开展线下书店共读活动……在新书上架后6个月的宣传期内,本书得到了形式丰富且密集的曝光,这些动作大幅提升了本书及作者的知名度。

四、结语

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是一项考验编辑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工作,充足可靠的作者资源是编辑立足于本职岗位的根基。IT科技图书编辑,要紧跟技术发展从容应对变化,积极开发作者资源,用心经营作者资源,力争出版更多高品质的图书。

参考文献:

[1] 陈若伟.图书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J].科技与出版,2011(11):4.

[2] 張敏.为他人做嫁衣:也谈科技期刊编辑的作者服务[J].编辑学报,2017,29(3):304-306.

[3] 韩愈.韩愈集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137.

[4] 莫莉莉.编辑要融“杂家”与“专家”于一体[J].新闻文化建设,2021(13):47-48.

[5] 张兴辉.科技编辑作者资源的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2(10):39-41.

[6] 刘园园.试论“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的融合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8,9(5):210.

[7] 张豫.论出版社作者资源的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161-164.

[8] 李然.图书策划编辑的必备能力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3):209-211.

[9] 杨玉芹.图书出版中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4):238-240.

[10] 聂震宁.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0.

[11] 黄淑慧,武文.全心全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3):19.

[12] 邓为.中小型科技出版社聚拢高端作者资源初探[J].科技传播,2018(13):7-9.

[13] 曾育林.分化、转换与裂变:私域流量在图书出版业中的应用[J].出版广角,2023(12):68-72.

[14] 贠晓娜.出版社要架构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J].出版参考,2019(10):75-76.

[15] 帅莎莎.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2023(20):230-233.

作者简介 张爽,编辑,研究方向:IT科技图书的策划与 出版。

猜你喜欢
出版维护开发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发射台中央控制系统典型故障分析及维护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1938年法入侵西沙 日军积极“维护”中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