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的效果

2024-04-25 07:29孙逢霞
吉林医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前列腺炎前列腺癌磁共振

陈 超,孙逢霞

(松滋市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湖北 松滋 434200)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为常见的,发生于前列腺上皮的上皮恶性肿瘤,由于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加剧,前列腺癌在男性的发病率呈递增趋势。根据中国抗癌协会的数据,2020年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5.6/10万[1]。总体来说,前列腺癌发病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且有年龄前移表现。该病早期发病隐匿,患病早期多数患者并不自知,而一旦癌病灶快速增殖并扩散前列腺外,则较为危险。因此,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包括常规T2WI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等主要序列,对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分辨率,能够较好地诊断鉴别良恶性组织,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风险。本研究运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分别对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诊断,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松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5例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与37例前列腺炎患者设为对照组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中关于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或前列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③疑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患者(t-PSA)>4 μg/L;④影像学资料保留完善,无缺失。排除标准:①基础资料、影像学资料缺失者;②检查前接受放化疗等相关治疗措施;③MRI检查存在禁忌证者;④精神疾病者。入组患者均经过严格筛选,知晓此研究,且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年龄42~79岁,平均(57.85±2.52)岁,其中病灶位于单侧者22例,双侧者13例;对照组年龄44~78岁,平均(56.82±3.11)岁,其中病灶位于单侧者23例,双侧者14例。两组上述年龄、病灶部位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仪器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所生产的Skyr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腹部相控线圈,将患者前列腺及双侧精囊腺作为扫描范围,检查前小便排空膀胱。①T2WI序列扫描:横断位T2WI,设置回波时间(TE)90 ms,重复时间(TR)4 500 ms,层间距0.4 mm,层厚4 mm,视野36 cm。②DCE-MRI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手背静脉团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0.2 ml/kg,注射速度2.5 ml/s,随后冲入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20 ml,则立即进行轴位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增强扫描,回波时间设置为1.2 ms,重复时间设置2.7 ms,层厚4 mm,视野36 cm,持续扫描55期,扫描时间控制在183 s。③DWI扫描:采用EPI序列,横断位扫描,设置回波时间为55.9 ms,重复时间2 000 ms,层间距0.4 mm,层厚4 mm,b值选择0.800 s/mm2,扫描时间为64 s。

图像后处理:扫描结束后将采集得到的图像传输回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并根据T2WI在DCE-MRI、DWI上对外周病灶勾画感兴趣区域,大小在25 mm2~50 mm2,避免尿道、血管等组织。通过图像重建获得ADC图,对感兴趣区即病变实质部位进行观察,观察其信号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

1.3观察指标:①对两组T2WI、DCE-MRI、DW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观察其不同之处;②记录两组ADC值,并通过软件生成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T),对达峰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进行计算,并将SI-T分为三类型,Ⅰ型属于上升型,常见于良性病变,是指在动态观察时间内其信号强化呈逐渐增高趋势;Ⅱ型是平台型,是指在动态观察时间内,信号强度最初上升而后出现平台期;Ⅲ型属于流出型,是指在动态观察时间内,信号强度最初上升而后突然急剧下降,多见于恶性病变。对比两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χ2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在T2WI影像学特征分析比较:观察组经T2WI序列扫描,22例(62.86%)可见典型的结节状,或呈现不规则的低信号影;10例(28.57%)单侧或双侧外周带呈弥漫性均匀的低信号,3例(8.57%)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表现为局灶性或片状性。对照组经T2WI序列扫描,29例(78.38)单侧或双侧外周带可见弥漫性低信号影,6例呈现局灶性低信号,且边界模糊,2例(5.41%)呈稍低信号影,且双侧外周带表现肿胀、肥厚。

2.2两组DWI影像学特征分析及ADC值比较:观察组DWI表现:31例(88.57%)可见典型结节,呈弥漫性或不规则的超高信号,ADC值较低,5例(14.29%)表现为弥漫性均匀的高信号,ADC值降低;对照组DWI表现:28例(75.68%)单侧或双侧外周带呈弥漫性高或稍高信号影,9例(24.32%)表现为不规则状或结节状的高信号影,ADC值降低。观察组ADC最高值、最低值及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DWI诊断的ADC值比较

2.3两组DEC-MRI影像学特征及参数分型比较:观察组DEC-MRI表现:SI-T曲线分型Ⅰ型2例,病灶在早期呈持续强化趋势;Ⅱ型8例,病灶早期强化,造影剂轮廓表现模糊;Ⅲ型25例,病灶早期快速强化,造影剂轮廓表现清晰。对照组DEC-MRI表现:SI-T曲线分型Ⅰ型7例,Ⅱ型18例,Ⅲ型12例。观察组SI-T曲线分型Ⅱ型22.86%低于对照组的48.64%(χ2=3.994 6,P=0.017 5),Ⅲ型71.43%高于对照组的32.43%(χ2=7.616 2,P=0.002 4),Ⅰ型5.71%与对照组18.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3 2,P=0.126 0)。曲线参数SImax高于对照组,Tmax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DEC-MRI SI-T曲线参数比较

2.4mp-MRI诊断病灶良恶性效能分析:以病理诊断为金标,mp-MRI诊断灵敏度87.92%、特异性77.92%、准确率83.92%、阳性预测值79.82%、阴性预测值88.18%。见表3。

表3 mp-MRI诊断病灶良恶性效能分析(%)

3 讨论

前列腺癌以盆腔不适、排尿异常及勃起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因前列腺上皮细胞恶性增生所导致的一种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该病在全球男性发病率排第2位、死亡率排第5位的恶性肿瘤。根据流行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141万例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占男性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的14.1%,仅次于肺癌的14.3%[3]。虽然国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低,但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及时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对于早期前列腺癌而言,通过进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可让患者获益最大,但术前对前列腺癌T分期的判断主要依靠于磁共振成像。虽然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已发展较为成熟,但相关研究、文献所报道的MRI诊断对象大多为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不能完全体现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早期优势[4-5]。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患者外周带常常有慢性炎性反应表现,且部分炎性反应可在T2WI序列上表现出与癌症组织类似的低信号,从而造成临床漏诊或误诊的情况,且漏诊的往往是早期前列腺癌[6],如何减少漏诊及误诊风险,提高临床对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效能是关键。本次研究对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多参数MRI检查,包括T2WI、DWI、DCE-MRI序列,结果发现在T2WI序列上,观察组62.86%可见典型的结节状,并以不规则低信号影为主,边界模糊,缺乏包膜;对照组78.38%也表现为低信号影,可见外周带内病灶呈现低信号影并不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表现,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也可表现为低信号影,故依赖于T2WI序列对前列腺癌及前列腺炎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较低,诊断效能有限[7]。DCE-MRI可对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直接反应,观察肿瘤微血管的通透性及生成情况。前列腺癌拥有丰富的血管环境,通过DCE-MRI检查可对癌组织的血管的灌注情况、通透性进行反映,从而对肿瘤进行定量、定性分析[8]。与常规T2WI序列扫描相比,动态增强早期图像可通过定性分析对肿瘤的边界进行良好显示,同时评估包膜外侵犯的情况。本研究显示前列腺癌流出型更高,SI-T曲线参数与前列腺也存在一定差异。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在DCE-MRI上其早期均有明显强化表现,但肿瘤造影剂轮廓表现更为清晰,且在动态观察时间内信号强度最初上升而后突然急剧下降,呈流出型;前列腺炎则在早期大幅度强化后仍持续强化,SI-T曲线表现为平台型,但平台型也可出现在肿瘤中,且少部分炎症也可表现为流出型[9-10]。尽管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在SI-T曲线分型与参数方面有差异,但主观上差异较小,数据有一定重叠,因此需联合其他序列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DWI可对机体组织内水分子运动进行测量与成像,并以此来反映病灶组织的生物学特点[11]。本研究显示,前列腺癌其内部有大量排列紧凑的癌细胞,因其增殖较快,细胞间隙小,使得水分子的布朗运动受到限制。因此在DWI表现上,前列腺癌呈高信号,但其ADC值较低,可见ADC值有区分肿瘤良恶性的能力。但DWI图像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通过DCE-MRI与测定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依靠DWI图像对病灶的主观判断[12]。本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可见将T2WI、DWI、DCE-MR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效能高,更能反映病灶的信息,有利于综合判断鉴别。

综上,通过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对患者进行T2WI、DWI、DCE-MRI检查有助于了解前列腺疾病患者组织器官形态及功能方面的变化,鉴别病变性质,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前列腺炎前列腺癌磁共振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前列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治疗
关注前列腺癌
认识前列腺癌
如何治疗和预防前列腺炎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如何预防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辨识真假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