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鼻导管固定法在儿童氧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4-04-25 07:30顾利伟程杏花
吉林医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粘贴医用导管

顾利伟,程杏花,梅 娟

(杭州市临平区中医院儿科,浙江 杭州 311106)

氧气疗法是指通过简单的连接管在常压下向气道内增加氧浓度的治疗方法,可维持肺的功能残余容积,氧疗是呼吸支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在不产生氧毒性的情况下将氧气充分输送到身体组织,目前已广泛用于为儿童提供呼吸支持,氧气疗法的使用已被证明可以降低死亡率、机械通气需求和呼吸衰竭[1]。在儿科病房常用的给氧方法有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头罩给氧等,而鼻导管吸氧是临床最简单、便捷、舒适的一种吸氧方式[2]。虽然这种给氧方式应用较为普遍,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鼻塞患儿难以有效吸氧或使用过程中导管脱落及不能有效给氧,从而影响治疗或抢救效果;接触面对鼻孔和鼻中隔的脆弱组织施加的力会损害皮肤的完整性,并可能导致鼻损伤;还有因鼻导管固定必须使用医用胶布,而医用胶布中含有的粘胶又会导致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3-4]。因此本研究观察改良鼻导管吸氧的固定方法在儿童鼻导管吸氧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杭州市临平区中医院吸氧患儿8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支气管炎需要吸氧的诊断标准;②采用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法,氧流量为1~2 L/min,持续时间为24 h以上;③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情加重危及生命;②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其他并发症;③存在其他影响通气功能的疾病,如鼻面部畸形,喉软骨塌陷等;④患儿极度抗拒或家属不能配合完成试验。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吸氧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干预方法:两组均采用同一批次的一次性吸氧鼻氧管(南京宁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212080817),均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双腔鼻导管鼻翼两侧固定法,患儿取仰卧位,使用医用防过敏胶布修剪成“人”字形,长度3 cm×1 cm,将“人”字形胶带上部粘贴于鼻尖部,清洁鼻腔,将鼻导管插入鼻腔内约1.0~1.5 cm,其中一条与鼻导管交叉后固定于患儿鼻翼处,另一条与鼻导管交叉后固定于患儿另一侧鼻翼。

观察组应用改良耳套式耳后固定法,具体如下:备无菌剪刀一把,取一次性鼻导管(医用制品集团),将对应患者侧连接端两根细管变为一根,弃去细长管,保留原有鼻部的短管,并剪为两段,利用余下的短管组合成耳套固定端,使用时挂在患儿耳朵上,松紧适宜,开孔时可根据患儿鼻孔至耳廓的距离确定吸氧孔的位置,配合调节结构将鼻导管调节至合适长度,使用同品牌胶布,裁剪同样长度,剪2条分别黏贴在耳后,使用时确保出气孔对着患儿鼻腔,避免移位。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使用不同固定方法鼻导管的吸氧效果、首次脱管时间及MARSI发生率。吸氧效果:正确使用两种鼻导管后,告知家属留意心电监护上的氧饱和度数值,依据家属及护士的观察,分别记录患儿在平静状态下于整个吸氧过程中末梢脉搏氧饱和度的数值范围。有效:末梢血氧饱和度≥94%,无效:末梢血氧饱和度<94%。首次脱管时间:嘱家属如发生鼻导管脱落,及时呼叫护士予以复位,或由护士巡视病房时主动发现,观察并记录患儿在整个吸氧过程中首次脱管的时间。MARSI发生率:护理人员每2 h巡视病房一次,观察患儿胶布粘贴处有无发红皮疹或破损,以及患儿有无明显抓挠胶布粘贴处。记录患儿在整个吸氧过程中第一次MARSI发生的平均时间和发生的例数,存在以上任何一种皮肤异常情况均记为一次。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吸氧效果比较:对照组吸氧有效率为85.00(34/40),其中有效34例,无效6例,观察组吸氧有效率为97.50%(39/40),其中有效39例,无效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P<0.05)。

2.2两组首次脱管时间比较:观察组首次脱管时间[(20.5±1.6)h]明显长于对照组[(2.50±0.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P<0.05)。

2.3两组MARSI发生率比较:观察组MARSI发生人数[6例(15.00%)]少于对照组[19例(47.5%)],MARSI首次发生时间[(16.9±2.3)h]长于对照组[(5.5±1.0)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P<0.05;t=28.7,P<0.05)。

3 讨论

由于鼻子和面部的结构异质性,通常难以牢固舒适地固定鼻导管,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鼻导管固定法,是使用医用胶布贴于患儿鼻孔下方及鼻翼两侧处,与面部皮肤接触面积较大,而儿童此处皮肤比成人薄40%~60%,真皮和表皮之间的凝聚力较低,渗透性也更强,更易受到医用粘胶中化学物质的影响,导致MARSI或者压力性损伤[5-6]。涕泪等分泌物也会影响胶布的固定,并加重对患儿皮肤的刺激[7]。更换鼻导管时撕扯胶布导致患儿的疼痛及皮损,增加了家长负面情绪,影响了护患关系和谐,同时额外增加护理成本和经济成本[8],基于以上临床实际情况,设计了改良鼻导管固定法,本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保证氧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开儿童皮肤相对薄弱的部位,降低MARSI发生率,减轻了护理工作负担。

本研究显示,采用改良型鼻导管固定法,显著降低了脱管率,延缓首次脱管时间,从而提高氧疗质量,减少护士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分析其原因如下:①改良方法使鼻导管的粘贴点由患儿容易触碰的面部转移到儿童不易触碰的耳后部位,同时利用鼻导管套住耳朵作为受力点,形成类似套索的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减少脱管事件的发生,同时减少了鼻导管的弯曲和折叠,并允许无缝黏附在面部。②鼻导管固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导管脱位和拔管,避免导管滑动导致鼻部损伤,改良型固定方法使受力部分和两个耳后固定带形成相对稳定的三角形几何结构,因此,即使患儿烦躁不安、翻身、呕吐等,也不会发生导管脱位或拔管[9]。③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患儿皮肤油脂分泌和汗液排出增加,导致儿童活动时医用胶布容易松动,改良固定方法后,患儿首次脱管时间得到延缓,大大降低了计划外拔管的风险。④儿童使用鼻导管进行氧疗的护理项目人工成本主要涉及日常导管护理和固定带的固定更换。在这项研究中,改良型鼻导管固定方式简单,节时省力。此外,使用传统方法进行固定鼻导管时,护士人员经常必须轻柔而缓慢地行动,以防止在移除和更换胶带时导致患儿出现皮肤疼痛和损伤,这显著增加了护理时间,而改良型鼻导管固定方法可以部分提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的执行率。

改良方法对MARSI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方面较传统方法具有显著优势,改良方法可以显著降低MARSI的发生人数,延长MARSI的首发时间。在双耳下侧使用打结的固定方法不会导致患者耳廓受压,从而降低黏膜压力损伤的发生率[10]。另一方面,改良型导管固定可对弹性进行调节,防止患儿面部形成凹痕,防止面部拉伸,从而保证美观,充分体现改良型导管固定在儿童应用中的精细化护理理念,间接提升了家属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并且降低了护理成本和经济成本,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11-12]。因此,与传统的鼻翼两侧胶布粘贴法相比,改良的固定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研究受限于时间及经济成本,以及儿科疾病的变化迅速,使得能坚持配合完成研究的人数有限,数据结果可能不能反映本方法效果的全貌,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跟进改良方法的使用效果,并在临床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更加深入严谨的临床研究,从而持续改进鼻导管吸氧的固定方式,找到更加方便低廉、安全可靠的方法。

综上,使用改良鼻导管固定法在保证吸氧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了鼻导管的脱管率,减少了MARSI的发生率,延长了鼻导管的使用时间,避免了反复粘贴,间接提升了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临床护理的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粘贴医用导管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帖脸谱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猫头鹰》小粘贴
A ski trip to Japan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