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为导向的干预模式对急性脑梗死心理状况、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4-04-25 07:30吴红英
吉林医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吴红英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湖南 郴州 423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通常致死率、致残率极高[1],其中急性脑梗死死亡率达到70%~80%,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由于大部分的脑梗死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都不一样,导致有很多轻微症状让患者很容易忽略,比如头晕、耳鸣、恶心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2]。急性脑梗死发病非常突然而且时间也不确定,在休息或睡眠时较多,于24~48 h之内可达到病情高峰,值得引起人们注意和重视。若通过相关检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应及时进行治疗,急性脑梗死好发于老年群体,这类患者大多身体虚弱时常伴随着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用药情况,还要随时注意可能会发生的许多合并症。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溶栓治疗是临床急诊救治的重要方法之一[3],但是临床上对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存在非常严格的限制,而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溶栓时间是在发病后4.5~6 h内,若超过这个时间窗再进行溶栓的话可能效果会不太理想,也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因此,有效的控制溶栓时间窗,可以减少由于错过最佳溶栓时间导致病情严重的患者人数。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以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为导向的干预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神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湘南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5.43±2.53)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61±0.42)年;体重60~75 kg,平均体重(69.52±1.63)kg。研究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70~80岁,平均年龄(75.42±2.35)岁;病程2.5~3.5年,平均病程(2.92±0.34)年;体重65~79 kg,平均体重(72.52±3.25)kg。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4]者;②经主治医师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③意识清楚,具有正常理解能力者;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坏死者;②近12 w有严重脑卒中史者;③家属不同意者;④合并其他恶性疾病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急救护理程序:患者入医院后快速分到急诊室并告知患者家属进行挂号、缴费等工作,待患者经过CT、MRI等仪器检查并确诊后送至抢救室进行溶栓治疗,等溶栓结束后送至相应的病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1.2.2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以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为导向的护理干预:首先成立一个护理研究小组,组员主要由1名脑外科主治医生、3名急诊科护理人员、2名健康管理师、1名神经科医生组成,由主治医生担任本次研究组组长,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0版)》[5]制定相关的研究护理方案计划并组织组员通过专家授课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溶栓知识,包括遇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如何快速准确的去判断、处理和进行简单地救治措施,了解清楚并掌握急性脑梗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学习之后对全体组员进行考核,确保所有护理人员都知晓,进行患者一对一分配,护理过程中随时为患者解答疑惑。其具体方法如下:①评估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利用救护车上的时间应完成对患者发病情况初步了解,包括询问家属患者病发时间、患者发病时有什么表现、是否出现了呼吸困难等,根据患者家属的描述快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发病时间120 min内的患者立即送往抢救室进行抢救,并开启相应的绿色通道,确保一定时间内送至抢救室(入院后5 min内完成),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不错过最佳救治时间。②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应立即建立患者专属档案管理,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保证患者呼吸畅通;抽取患者静脉血液并进行检测查看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情况,快速的将患者从急症室转入CT室进行患者头部CT检测争取在3 min内完成检查报告(整个过程控制在45 min之内)。完成所有检查后护理人员把确定可以进行溶栓的患者直接快速的送至相应的急救室进行溶栓操作,护理人员按照主治医师的医嘱完成取药、复核及配药和用药等事项(入院后60 min内完成);溶栓期间做好患者病情监测以及用药干预,每30分钟对患者进行2~3次的生命体征测量、瞳孔和意识变化情况,每隔45 min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除此之外应时刻注意患者是否有出现其他疾病的征兆,完成溶栓后将患者送入相应的病房进行护理干预。③安全转运:严格规划转运方案和路线,认真的安排检查顺序,避免形成无效转运而造成错过溶栓最佳时间窗,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身边至少要有两位或以上的护理人员进行陪同保证患者出现意外;患者在完成溶栓的过程后护理人员注意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讲解患者目前病情和治疗的方案,通过医院的相关宣传册让家属更好的理解溶栓,告知患者家属溶栓后应注意的事项,并严格控制其流动性,保持病房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状态。

1.3观察指标

1.3.1神经功能影响: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4个月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护理人员记录患者入院前、入院后2 d内、3 d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NIHSS评分量表[6]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评分,包括面部运动、视神经、意识、感官、语言等方面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每项评分满分为10分。

1.3.2心理状况评估:护理人员在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7]焦虑自评量表(SAS)[8]进行评分,其中SDS评分越高说明抑郁情绪越重;SAS评分越高说明焦虑情绪越重;两项评分皆为60分。

1.3.3治疗时间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4个月的治疗时间长短,分别从绿色通道开通时间、CT完成时间、溶栓DNT时间进行比较。

1.3.4满意度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采用护理人员自制的患者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一个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干预过程的专业知识水平、服务态度、反应能力等共计60分,其中40~60分代表非常满意、20~39分代表比较满意、0~19分代表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除以每组患者例数。

1.3.5抢救成功率相比:在患者干预前、干预后4个月对患者进行溶栓抢救成功的人数统计,患者进行溶栓操作脱离危险恢复清醒后便算是抢救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均有好转,且研究组神经功能受损好转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比较分,n=40)

2.2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估比较:干预前两组SDS、S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后,两组SDS、SAS评分比干预前均有明显下降,并且研究组SDS、S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分,n=40)

2.3两组治疗时间比较:干预4个月后研究组绿色通道开通时间、CT完成时间、溶栓DNT等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时间比较

2.4两组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度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n(%),n=40]

2.5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对照组总计抢救成功率为72.50%(29/40),研究组总计抢救成功率为90.00%(36/40)。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溶栓治疗的实行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术后康复状况有着必不可少的关系[9],从以往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经验来看,缩短溶栓时间窗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抢救率,减少患者病死率。另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6 h内可提高临床效果并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康复效果很好[10]。一直以来怎么去缩短急性溶栓时间窗是医生和专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也有相关文献进行过讨论[11-12]。

而本次研究主要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以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为导向的模式干预后,能够有效的减少急诊时间溶栓窗、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个月后研究组神经功能受损好转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其原因是因为应用本次研究干预模式后有效地缩短了从患者发病到医院进行救治、溶栓整个流程的时间,在患者病情达到高峰之前进行溶栓救治,有效地帮助患者神经功能不再进一步受到缺损;干预4个月后,研究组SAS、SDS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观其原因是因为护理人员在患者救治的整个流程中,对于突发情况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沉着冷静地安排相关救治工作,护理人员表现出的专业水平知识、服务水平和反应能力让患者及家属有更多的安全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因为干预过程设置了患者溶栓专属通道,缩短了患者转运时间,在控制了CT检查、患者分诊、病情评估的时间,缩短了溶栓时间窗,进而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促进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心理状况、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等情况来看,以流程控制急诊溶栓时间窗为导向干预的模式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溶栓成功率。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