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要多措并举

2024-04-26 08:42文图中国医药科学张清涵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科中医药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潘 锋 张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3 年12 月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丛斌教授,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副主任林尧教授等代表在2023 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关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建议》等提案给予了积极答复。

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新进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答复中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新进展。首先,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一是出台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 年7 月1 日起施行,截至目前在全国有28 个省(区、市)出台的地方《中医药条例》中,均提出了加强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要求。2022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将“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列为重大工程。2021 年6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对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强化中西医结合机构建设。中央编办于2022 年2 月批复同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并核定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司处级领导职数。根据相关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明确了该司主要职责、处室设置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了中西医结合工作机构建设,强化人员力量配备。

三是积极协调解决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人员职称评审问题。在《关于2023 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未列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目录》的卫生管理、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明确仍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继续采取评审或自行组织考试等办法确认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三个方面持续加强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工作。2021 年6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等具体要求,旨在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服务能力建设。二是制订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通过整合中西医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22 年形成并推广50 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有关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共同制订发布了52 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三是通过医院评审加强中医诊疗质量管理。医院评审在推动医院加强建设、激发医院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 年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 年版)》及其实施细则中均将“中医诊疗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纳入,推动中医诊疗科室规范设置。

建立多层次中西医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主动适应行业需求,加强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供给。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本科、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答复中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目前,全国共有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点52 个,其中有21 个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综合大学和西医院校;共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点31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 个;共设有中医专业学位博士点24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0 个,有关单位可在此专业学位类别下设置中西医结合临床领域。目前,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本硕博年招生人数分别为9400 名、1700 名和460 名。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鼓励中西医结合类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2020 年12 月,教育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都设置了中医学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平均55 学时左右,授予3 ~5 个学分。“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建设了56 个中西医结合类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学科团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整合课程资源,编写的中西医结合类规划教材被纳入中医药高等教育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持续开展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医全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十三五”至今,通过实施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遴选培养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岐黄学者20 名、青年岐黄学者20 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7 名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500 余名。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专项,遴选培养了两批200 名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520 名全国西医学习中医骨干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指导支持各地自主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有21 个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西学中”培训,培训约6 万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持续通过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大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已累计招收中医全科医师1.76 万余人(含专硕则为1.85 万余人),中医助理全科医师0.71 万余人,中医免费培养定向生1.6 万人。中医专业全科医生队伍已成为基层临床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专家研究修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将中医门诊轮转作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基层实践基地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求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熟悉常用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常识,了解中医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的运用等,不断提高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的中医药服务水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常设“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学杰出人才、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等部级表彰项目,各地方和组织常设省级名中医、优秀医师或医学研究表彰奖项,上述项目也涵盖了中西医结合领域人才和研究成果,为持续培养中西医结合领域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部专门设置“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传承创新”专项,引导学者研究中医核心思维指导下的生命物质、能量、信息传递、代谢、转化的规律、疾病发生机制和干预方法等。财政部积极落实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倾斜政策,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建设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推进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中医药院校中医临床专业建设发展,提高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医学门类整体生均拨款水平,并通过“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转移支付,引导地方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在“中医药领军计划及双千计划”和“岐黄工程”中均单列了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计划,拓宽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渠道。

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国际化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林尧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现代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新形势下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和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

对此,林尧提出三点建议。一、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由国家与所在省、市的财政、人社、科研、教育等部门,从人员编制、高级职称比例、科研经费、学科建设、招生指标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推动多学科融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把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建设成为有国际声誉的高水平平台。

二、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中西医结合人才。“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高端人才,既要能了解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又要能掌握现代生物医学知识与方法学。”林尧表示,一方面,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增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多学科科研工作者学习中医,促进人才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交流与碰撞。对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高端人才,建议有关部门在科技、教育、工信等领域的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奖项的评审上予以支持与倾斜,持续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

三、发挥华侨纽带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对外交流。发挥福建等侨务大省与海外华人的纽带作用,吸纳海内外多学科人才参与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建设,共同推动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产出。依托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标志性平台、标志性专家、标志性成果,以华侨群体为纽带,通过学术交流、人员互派等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医药,为世界提供专业、优质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同时,吸引侨胞投资优质中西医产业,支持联侨中西医结合产业在国内外落地,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答复中介绍,2021 年12 月,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布《推动中医药科技传承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加强对新突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2022 年8 月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部署“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疾病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在科技部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加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部署,给予三个项目经费支持,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研究,支持“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医药国际合作开发研究”等两个项目。此外,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和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共计支持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项目40 余项,支持专项经费约1 亿元;支持福建中医药大学承担了“太极拳对2 型糖尿病及脑卒中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项目等研究。“十四五”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接续支持“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在2022年度专项“揭榜挂帅”榜单中部署了“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加强中西医结合对外交流。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在美国亚利桑那、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建立18 个中医孔子学院,开展多层次的学术、科研、医疗、教育、文化等活动。

四环节精准发力

丛斌指出,2016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忽视了传统的中药方剂,传统的中药评价指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引用美国FDA 的标准,中药研发必须围绕单体/ 分子做文章,这样才能立项,才能被视为创新药,才能被认为有先进性和科学性,这是不契合实际的。传统中医药从黄帝内经开始倡导的就是方剂,方剂讲的是“君、臣、佐、使”多味药的组合,才能显示出该方剂的医疗效果。有的方剂十几味药,一味药里面又有很多种单体成分,如果把它都拆了怎么能拆得完。因此,单纯用还原论的方法去解析系统性的理法方药的机制无疑是在盲人摸象,难以有效提升中医药整体水平。

丛斌建议,在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应从以下四个环节下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一是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培养高层次人才;二是中医药的科研要实事求是,要善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有关方面要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作对科研做出指导和建议;三是加强中医的临床工作,老百姓治病最终体现的是疗效而不是过程;四是建立中药材育种、种植、饮片加工系统的技术标准,以保证中药的质量不减,药效不降,尤其是要加大对中药育种研发的投入,防止药材的退化。丛斌代表表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有三支力量,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海陆空,不是魏蜀吴,三者应联合作战,共同防病治病,维护民众健康。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已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大力提倡中西医融合发展,现代医学研究开始从还原论在向整体论的本真回归,近年来现代医学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自觉不自觉地在解析一些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相信随着人体系统网络医学模式的建立、大数据的应用和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中医经络学说最终会得到破解和证实。

猜你喜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科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filiform fire-needling plus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therapy for frozen shoulder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Lower He-Sea points including Yanglingquan (GB 34) on nuclear factor-κB and interleukin-1β in guinea pig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hu-acupuncture method in Nei Jing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for shoulder and arm pain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西藏自治区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共建西藏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