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4-04-26 07:46马洪伟
新校园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法治道德

马洪伟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有效性,为项目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背景

项目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政策要求、满足教育需求、适应学科特点,并能够推动教学创新。

(一)政策背景

2016年教育部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调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教育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单向的知识传授、缺乏实践体验等局限性,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而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学科特点

道德與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项目化教学可以通过真实的项目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和解决问题,培养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教学创新

项目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可以为教学带来创新和活力。

二、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不是受教育者传授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构建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探索和发现,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和真实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

(二)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合作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在项目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承认存在许多不用的、各自独立的认知方式,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和对应的认知风格”,人类的智能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每个人都具备包括语言、逻辑、空间等多种智能类型,教学应关注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智能。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究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确定项目化教学主题,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为例,探究如何开展项目化教学。

(一)确定项目主题

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

(二) 进行项目准备

本课落实从知到行的要求,明确课前准备任务(课前谈话:初识党徽、党旗)、课中研学任务(项目化学习:穿越体验,重温历史)、课后提升任务目标(课后任务:绘画党旗,萌发爱国情怀)。

在课前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并为各小组分配任务、时间和资源需求等。旨在引导学生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要历史事件有初步认知,为进一步整体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重大决定性作用做铺垫。

(三)明确项目目标

项目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都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中国有了共产党”是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的第三课,是在前四年“我们的国家”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聚焦热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单元。本课包括“开天辟地的大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红军不怕远征难”三框内容,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共一大召开的经过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角色体验、资料查阅、小组共学、观点思辨等活动,感受共产党人为建党做出的贡献,体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情感目标:感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的内涵,铭记历史、学习精神,萌发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四)设计项目任务

在项目化教学中,主题往往是综合、多样的,因此需要进行系统规划。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明确主要探究任务,协助完成学生小组分工,并为其分配相应任务,保证项目化教学顺利实施。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因此尝试基于教材内容创设“穿越”大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穿越”到特定的年代,获得新的“穿越”身份和任务,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等历史大事件(图1)。学生围绕“穿越”任务,根据学习材料袋中提供的资源进行项目探究学习。可以说,课堂上丰富的资料链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用体验、思辨的方式自主走进历史,回眸建党过程中的大事件,探究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在触摸真实历史的过程中触发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五)辅助项目展示

在项目化教学中,小组展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展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项目成果,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但是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在进行项目任务展示过程中难免对遇到不少挫折、困难。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包括启发提问、反馈建议等,引导学生在运用辅助资料、认真分析问题的同时结合个人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探究、改进、提高、总结,更好完成项目任务。

例如,学生在完成“任务二:介绍五四游行情况时”,教师可以引入《19世纪末列强在华势力图》,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明明是战胜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呢?以深化学生对五四运动背景的深入了解,加强对游行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学生:“为什么要来参加游行?停课游行,你不怕耽误学习吗?北洋政府已经逮捕了那么多大学生了,你们不怕被抓吗?”使学生更加深入感受青年学生立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情怀,更加真切地感受五四精神。

(六)教学效果评价

在项目化教学的尾声,教师可以先采用学生自评与小组成员之间互评的方式,之后综合课程任务各个方面进行教师点评,综合使用以上评价指标和方法,可以全面评估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同时,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注重正向激励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敬意,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南刘庄小学)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法治道德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