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遗文化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2024-04-26 21:53蔡映珍秦通辉
中国市场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品牌建设

蔡映珍 秦通辉

摘 要:乡村非遗文化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发掘与弘扬,能够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分析乡村非遗文化发展现状,借助营销理论和新媒体平台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坚持内容生产是核心,通过内容创新、短视频创作、文化产业数字化、传播形式多样化等推动其发展,推动非遗文化品牌建设。

关键词:乡村非遗文化;新媒体营销;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0-016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0.042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建立有竞争力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乡村非遗文化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发掘与弘扬,能够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非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方面是基于语言或地域限制受众群体不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遇到挑战;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机遇。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乡村非遗文化的内容生产、推广宣传、传承发展等各个环节,是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新方向。

1 乡村非遗文化的定义和背景

乡村非遗文化指的是传承于中国乡村地区、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这些文化遗产通过代际传承和社区实践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中国自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其中不少项目涉及乡村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些项目旨在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一般来说,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交流增加,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缺乏宣传渠道和资源、传统文化衰退等问题。

2 新媒体营销对非遗文化的影响

截至2023年1月,微信、抖音及百度App月活跃用户数分别达到10.45亿、7.38亿和6.54亿,新榜对2022年抖音、小红书等6大平台进行研究,直播销售额较2021年同比增长58%。这一数据显示出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新媒体营销对乡村非遗文化信息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2.1 助推优质文化传播,让好的文化被看见

《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已知的1557个国家非遗在抖音上的覆盖面达到了99.74%,全国非遗项目的总播放量达到了3726亿,点击次数达到了94亿次,这说明在抖音上人们对非遗的关注越来越多。在这些非遗产项目中,天津的“相声”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二为安徽的“黄梅戏”,第三为“柳州的螺蛳粉”,第四为“京剧”,第五为“豫剧”,第六为“越剧”。从各年龄层的用户对非遗好物的交易量来看,“00后”的交易量是最大的,其交易量与“90后”相比增长了578%,“80后”交易量与“70后”相比增加了600%。2022年,抖音非遗节目的直播次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42%,抖音非遗节目的创作人员每日平均有1617个节目,得到直播间打赏收入的主播数量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427%,打赏额增加了533%。该平台上的知名品牌销售额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17%,有收益的传承人以每年34%的速度成长。

2.2 提升村民数字素养,提升村民文化自信

随着新媒体技术效率的提升,乡村文化对于高价值内容的需求逐渐凸显,乡村文化的价值也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乡村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他们的价值观。通过传承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等,可以引导村民保持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此外,乡村文化的传播还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同时,乡村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培养村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村庄的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2.3 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旅产品销售

乡村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和弘扬乡村非遗文化,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拉近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促进乡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软实力,从而带动整个乡村地区的振兴。浙江卫视的综艺《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在淳安县下姜村举办直播活动,不仅在直播中向用户直观地展现当地美好风光,还带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提升了当地农特产品的知名度[1]。新媒体风口也是乡村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新媒体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平台,将乡村非遗文化产品推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开发,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乡村非遗文化得到新发展,可以带动当地旅游、文创产品销售。

2.4 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催生非遗文化新内容

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非遗文化产业的新内容,将数字技术融入传统文化创造和传播的全过程[2]。一方面,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包括数字档案、虚拟展览、在线教育等;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为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创作出具有非遗特色的游戏、动画、音乐等数字内容,将非遗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根据中国版权协会数据,2021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已达 7841.6 亿元。线上直播平台结合数字新技术,将在体育比赛、音乐戏剧表演等的线上表演中融入全息呈现、数字孪生等数字新技术,提升消费者的数字文化体验效果。现有的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资源的融合,常见的形式有:其一,建设各地区特色文化的数字展厅,如泉州市艺术馆设有数字展厅,其中非遗馆的线上展厅以实景为基础,选取94个点位,进行720°拍摄合成,通过全方位还原真实场景的展示方式,精彩还原泉州传统美术、民俗、提线木偶戏、金苍绣等优质文化,观众可配合重力感应、场景旋转等功能多角度观看,让你在电脑和手机上身临其境地浏览非遗馆的每一个角落。其二,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小程序、抖音等),利用圖片、短视频或直播等多样化的方式保存和展示优质的乡村文化资源,如村史村志、文学艺术、文化名人、传统技艺等资源,让好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存,也让更多人看见。其三,乡村博主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拍摄传统习俗、非遗文化等,用新语言、新技术重构非遗文化的展示方式,增加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宽粉丝群体。

3 乡村非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非遗文化发展差距大,闽南芗剧发展遇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观众对于文化娱乐形式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表演方式[3]。以抖音用户最受欢迎排行榜第一的天津非遗文化相声为例,在发展中用了新技术新方法。新媒体技术推动相声文化发展。在过去一年的抖音平台中,相声的搜索指数高达7299.4万,是闽南芗剧搜索指数的56倍。非遗文化发展差距很大,特别是在乡村的非遗文化,知名度和传播度低,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导致传统文化缺少传承和发展。以闽南芗剧为例,芗剧是我国第一批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代表闽南重要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但其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据抖音平台和关键词“芗剧”有关的人群画像分析,可以看到其人群画像的地域分布有69.58%集中在福建地区,11.27%集中在广东地区。按城市来分析,福建、泉州、厦门地区的人群占前三。从年龄分布来看,41岁及以上的群体超过50%。

芗剧传播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地域性限制。芗剧受众主要集中在福建、台湾等地,而其他地区的人可能对其不太了解或不感兴趣。其二,年龄层次限制。芗剧观众以年长者为主,年轻一代对其接受度较低。其三,语言障碍。由于芗剧通常使用闽南语演唱,对于不懂闽南语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其中的歌词和剧情。其四,缺乏多样性。芗剧作品大多数内容相似,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4]。其五,媒介落后。传统的芗剧演出形式主要是现场演出或电视播出,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多种媒介形式,传播渠道有限,难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3.2 人才流失和传承困境,乡村非遗文化内容需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年轻人向城市集中,导致传统手工艺人口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且缺乏对文化的包装,导致受众群体少,传承乡村非遗文化面临巨大挑战。以抖音平台为例,根据抖音平台“芗剧”在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搜索指数128.7万,同比增长144.2%,同期的“相声”搜索指数为7299.4万,相声在B站、抖音等粉丝数量大。可以看到,芗剧现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吸引力、影响力不够,远远无法满足平台用户对其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数字化技术、新媒体营销融入非遗文化的内容生产、传播分享等已成为趋势,提升芗剧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迫在眉睫。

3.3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新媒体化推广动力不足

其一,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一些内容质量欠佳,甚至带有虚假信息的非遗文化内容也会出现,这会影响用户对乡村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其二,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方式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乏更多多样化的创意表达和呈现形式,难以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其三,受众群体狭窄。虽然新媒体平台能够通过算法准确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但是目前非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较大,限制了非遗文化的受众群体。其四,乡民对于非遗文化的推广更多是口口相传,对于新媒体的应用多是看视频、聊天等,缺乏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和重构,新媒体化推广动力不足。

4 “相声”非遗文化成功经验分析

抖音最受欢迎非遗文化“相声”在新媒体营销的成功经验具有典型意义,其中以“德云社”为例。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提出的SICAS模型適用于数字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该模型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包括“品牌-用户感知(sense)、兴趣-互动(interest & interactive)、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 & communicate)、行动购买(action)、体验分享(share)”环节。根据百度指数显示,德云社的人群属性年龄分布集中在20~39岁,德云社在新旧媒体结合的时代顺应新媒体营销特点,让观众变成粉丝,结合粉丝需求设计带有娱乐性的演出内容,对粉丝的吸引力强,粉丝产生“兴趣-互动”,也让年轻人接触到优质的传统文化,喜欢并乐于分享传播,从而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相声行业,使传统文化良性发展。通过网络资料分析发现,其成功的经验主要包括:将粉丝关注的热点元素融入相声创作中,让年轻粉丝感兴趣,如创造“说学逗唱的哥哥”在抖音等平台传播,这个节目在2020年8月达到1.2亿次播放量,迅速打开线上市场[5]。德云社的相声不仅在线下演出,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人看见好的文化。好的文化吸引粉丝,同时粉丝也乐于“体验分享”,提高了复购率和传播力度。

5 对策与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乡村非遗文化发展中需借力新媒体技术和营销理论,深耕优质乡村非遗文化,坚持产品内容是核心,营销是锦上添花。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赢得消费者口碑,提高产品美誉度,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才能促进优质文化发展和传播。

5.1 内容创作是核心,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结合抖音平台数据,可以推断现有的芗剧文化在抖音平台的内容力得分太低,用户感知和兴趣互动不高,无法触动用户对其的点赞、评论等连接沟通行为。其原因是芗剧的创作能力不足,多是陈年剧本或翻拍,老年观众居多。因此,进行文化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抓住艺术赖以生存的市场基础,也就是粉丝的需求。内容创作来源于生活,创新推出粉丝喜闻乐见的题材,如爱情、励志、家庭伦理等新时代剧目。也可以融入年轻粉丝关注的流行元素,如《身骑白马》副歌就是歌仔戏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典范。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结合廉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热点进行编剧,如漳浦当地的“开漳圣王”“一代相国蔡新”等历史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持廉守正,营造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加强乡村非遗文化内容的筛选和审核,增加专业人员参与,提升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5.2 深耕短视频平台,革新传统非遗文化叙事模式

《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51亿,同比增长6.7%,占整体网民的70.3%;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同比增长8.3%,占整体网民的94.8%。各类直播用户规模巨大,短视频直播平台具有天然的“流量池”。现有短视频在展现乡村文化方面较多是记录现象,很少深析背后价值。非遗文化要吸引更多的观众,需要深耕短视频平台革新叙事模式。其一,在传播中通过平时的记录手法去展现,可以借助知名度高的曲目影响力来创作,对芗剧的历史渊源、经典故事、创作表演等用生活化的记录方式展示。如改编自《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歌曲《身骑白马》的副歌传唱度高,深受年轻人喜欢,拉近观众和非遗的距离。其二,将经典剧目拍摄成短视频合集,规划系列连续短片,展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如芗剧“一代相国蔡新”可以分割成若干个短片,以蔡新编写“四库全书”“平定金川暴乱”两个故事为背景,展现蔡新在纠正乾隆晚年所施行的“议罪银”弊政时,从明哲保身到舍己谏奏的转变过程。其三,在短视频中将非遗文化与潮玩文创结合,让年轻群体感受传统非遗的历史价值和趣味性。如以蔡新纪念馆两帝师为参考,以雕像手办和3D立体装饰画为主体,衍生出一系列包括钥匙扣、明信片、团扇等文创产品并在新媒体平台推广。其四,短视频账号可以引入直播、电商模式,有利于增加用户停留时长、留存率和粉丝黏性,让流量变现,非遗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

5.3 借力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形式创新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多媒体形式,以便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6]。运用身临其境的体验式营销手段,如在直播中布置传统农家家庭生活场景、打造非遗小镇等,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传统非遗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活动,如传统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览等,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推广文化旅游,开展乡村非遗文化主题活动,如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民俗游园会、入驻校园班级宣传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也让当地少儿从小接触到非遗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保护。借助文化IP等商业营销手段,设计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文化礼品、纪念品、衍生品等,在提升文化传播效率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直播短视频平台进行实时展示和推广非遗文化活动和表演,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如德云社凭借其“线上 + 线下”的演艺模式为相声以及其他剧台曲艺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鼓励网民参与到传播中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鼓励非遗文化从业者、爱好者和机构积极参与线上直播活动和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社群。

5.4 打造乡村非遗文化品牌,文旅融合多面发展

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互惠共贏的发展方式。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并且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价值。同时,非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也可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因此,在非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充分利用文旅融合带来的机遇和优势,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和创新,提升其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7]。一方面,通过非遗内容的创新、粉丝受众的拓宽、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等,让小部分遇到困境的乡村非遗文化得到发展。“非遗+”研学、文创产品、演出等多样化的融合发展,在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展现“非遗+”优质内容,借助文旅融合让线上的粉丝转化成线下的游客,双向联动线上线下多面营销。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成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非遗文化品牌建设是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整合资源,还需要注意保护好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商业化过度导致文化价值的流失。

参考文献:

[1]盛婕,霍丽娜.地方直播产业对建设浙江数字经济重要窗口的影响力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0):49-52,64.

[2]申峥峥.重视“数字挖掘”乡村文化[N].经济日报,2023-03-29(5).

[3]翟梦迪.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的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以武汉天乐社相声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3):81-84.

[4]高巍伟,方燕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5):10-11.

[5]姜雨微,李晴.新媒体背景下德云社品牌传播现状研究[J].传媒论坛,2021,4(19):163-164.

[6]何琳,王莉.数字化传播语境下非遗文化品牌的新零售策略研究——以善琏湖笔为例[J].传媒论坛,2023,6(8):18-20,34.

[7]刘东儒.文旅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J].文化产业,2022(35):136-138.

猜你喜欢
新媒体营销品牌建设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江门老字号新媒体营销策略
传媒变局中的人口电视栏目困境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分析
永兴冰糖橙品牌网络推广策略探析
浅析新媒体营销策略
注重党员“三三”品牌建设 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新常态下都匀毛尖品牌建设问题浅析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