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越窑青瓷*

2024-04-27 03:42缪鑫桐
陶瓷 2024年3期
关键词:越窑青瓷装饰

缪鑫桐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笔者通过以下3种方法对越州越窑青瓷装饰与造型进行研究。

(1)文献资料法:对越州越窑青瓷作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探究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2)比较分析法:搜集不同时期的越窑青瓷经典器物,对其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详细分析越窑青瓷的演变过程,探究当时社会审美习尚的变化。

(3)总结归纳法:以越窑青瓷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主要内容,得出对现代陶瓷装饰与造型创作的启示。通过对越州越窑陶瓷艺术的研究,可以得出装饰艺术与造型审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的结论。同时,我们也学习到越州越窑独特的风格形式与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审美内涵。

1 概况

1.1 研究背景

在唐至五代十国期间,越州境内的青瓷窑场驰名中外。因而得名为越窑,也有“秘色瓷”的美誉。在唐代初期,考古发现的窑址就已经达到了二三十处,进贡给宫廷的越窑瓷器就动辄数万件,形成了巨大的制作规模。同时代的越窑青瓷装饰典雅,造型精美。各阶层的美誉都反映了此时的越窑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卓越的程度。

越窑青瓷主要烧造地址在今浙江省上虞,宁波等地区,古代属于越州,因而的名。起始于东汉,至宋逐渐衰落。唐代是越窑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初期,器皿风格承袭的南朝时代的特色,盘口四系壶,鸡头壶等产品素雅而古朴,符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家陆羽形容其“类玉类冰”,将越窑茶器放在全国首位。

近年来地方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学术界密切关注越窑青瓷的研究。笔者也深受学术界前辈的启发,从美术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造型与装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研究越窑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得到对现代陶艺艺术创作的启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大量国内外研究浙江越州越窑青瓷的期刊,文献,作为笔者章的理论依据。

1.2.2 总结归纳法通过探究越窑青瓷在数百年间的演变过程,得出不同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思考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意义

在东汉时代,已经出现,成熟的瓷器,且呈现出一定规模的产量。唐宋可谓是陶瓷发展的巅峰阶段,“唐三彩”“长沙窑”浑厚有力而清新自然。宋代是中外文明交流的理性化阶段,此时的艺术创作也受到不同社会阶层审美形态的影响。中国人将感兴趣的外来美术消化,吸收为自己可玩,可赏,可居的实物空间。既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官方窑口,又有吉州窑,磁州窑等民间窑口。龙泉青瓷,石湾陶塑,宜兴紫砂壶均负盛名。

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则以“华美纤巧,精致娟丽”而负盛名。越窑青瓷在百年间形成了一定的烧造规模。笔者选择研究越窑青瓷,目的是丰富其在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方面的价值。另外,在研习传统文化方面,提到江浙地区,人们必然联想到的就是紫砂与青瓷。越州地区的这一名窑口,了解的人为数不多。通过笔者的攥写,希望传统陶瓷文化可以得到弘扬。

2 越州越窑青瓷概况

2.1 越州区域背景

至今,在我国广阔的疆域中,仍然有许多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镇保存完好。这些古镇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来源。

而越州(今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就是这样一座古老且蕴含上千年历史的古城。触手可及的历史烙印和世外桃源般的古朴气息使得制瓷业在这里一度跃居于顶峰。同时,精致灵巧的越窑青瓷也一度引领了江浙的饮茶风尚。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在士大夫文人圈中广受好评。越州汇聚了多样性的文化。窑口、寺庙、古街、商业区等,此地应有尽有,是别具一格的特色。

2.2 越窑文化背景

2.2.1 地理因素

越窑青瓷因地利因素而一度兴盛。其地利是因为丰富瓷石资源加上良好的水上运输条件和精良的植物燃料。至隋朝,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修建运河,为隋唐时期便捷的水运交通系统奠定了基础。运河的开通使得越窑青瓷的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制瓷工艺得到不断进步。越窑青瓷的产地几乎集中在明州港附近的地域,明洲港内接运河,外通平洋。青瓷产品通过海洋陆续走向世界各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越窑青瓷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制瓷原料。,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水陆交通的改良。这也是越窑瓷器一度跃居于青瓷顶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2.2.2 人文因素

谈论到艺术的发展,两宋是不得不提及的。宋人的审美风格也从质朴粗放转变为柔美细腻。在宋代的宫廷绘画中,精美玲珑的宫廷花鸟画占据了半壁江山。黄荃父子的工笔花鸟一度受到贵族们的推崇,他们在传统的艺术风格里融入了清淡,灵巧之风,突破了时代与社会的限制而广受好评。这种清淡高雅的审美形态也在陶瓷制作上得到影射。

越窑青瓷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审美视觉感受。在造型方面,宋代的制瓷师傅们注重器物审美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他们会从器物的使用角度出发去制作形态优美的造型。宋代青瓷的典型器物——胆瓶,其造型至精至简,超凡脱俗,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2.2.3 历史因素

唐代末期,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生活安稳。许多平民百姓都迁徙到浙江,江西一带。此处的经济、文化、制造业稳定发展,使得文人意趣兴起。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在追求一种清淡,高雅的审美风尚。越窑青瓷古朴,典雅与稳重的视觉感受满足了各阶层的美学追求。这是越窑青瓷长期处于陶瓷制造业之首的重要原因。

3 越州越窑的审美特征

三国时期的越窑,胎质细密,质地十分坚硬。釉色呈现出淡雅的天青色。其早期纹饰十分简朴,以弦纹、水波纹等纹样作为主体的装饰纹样。晚期则变得繁复,甚至使用了堆塑的方法。

南朝至唐代,越窑青瓷的装饰变得丰富起来,以莲瓣纹为主。器物造型上,日用器占主要位置。口沿部分常做成荷叶口,花口等形状。曲线造型,美观而大方。唐代越瓷注重造型,大多不重纹饰。

4 结语

唐宋的越窑青瓷发展至顶峰,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的青瓷窑口,位于今天的越州境内(浙江宁波和绍兴市)唐宋时期的越窑是全国生产之冠。其造型装饰的不断精细也受到同时代文人审美与饮茶之风的影响。因为战争与文化等历史因素的影响而逐渐衰落。至今,景德镇的一批手工匠人又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全盘付出,重新复刻出一批又一批的越窑稀世珍宝。因此,笔者希望借此文章传播越窑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呼吁热爱传统艺术的青年们弘扬文化之美。

猜你喜欢
越窑青瓷装饰
越窑青釉直颈瓶
鲤鱼旗装饰坠
龙泉青瓷
装饰圣诞树
青瓷出越窑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