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的九江“足迹”踏查研究

2024-04-27 15:42徐晶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九江足迹

徐晶

摘要:“日本文学与中国”是中国学者研究日本文学的重要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日本文学与城市”的研究更是从宏观的国家形象研究聚焦为具体的城市形象研究。在此领域,九江书写并未得到重视,关于“日本文学与九江”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以谷崎润一郎的《庐山日记》为主线,摒弃以往的纯理论研究范式,通过实地踏查,尝试复原当年谷崎九江之行的行程路线。通过研究和实地考证,我们发现《庐山日记》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是了解20世纪初九江的城市风貌与风土人情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九江;《庐山日记》;实地踏查

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4)01-0027-(05)

DOI:10.19717/j.cnki.jjus.2024.01.006

近年来,“日本文学与中国城市书写”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者着眼于苏州、杭州、上海、天津等中国城市,以城市为立脚点,对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书写部分进行具体分析[1-7]。代表学者如柴红梅、王升远、郭雪妮、李文竹、杨洪俊、祝然、逯莎等。此领域的早期研究多集中于大连、北京、上海等相关文献资料丰富的城市。近几年,学者们逐渐将视线从这些热点城市转向部分次热点城市,比如南京、天津、西安、重庆等。但还有一些中国城市,仍处于“日本文学与中国城市书写”研究的盲区,比如九江、芜湖等城市。另一方面,“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能够结合实地考察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谷崎润一郎的《庐山日记》为主线,引入文学地理学中“实地踏查”的研究方式,对谷崎润一郎的九江之行进行实地考证。

一、九江书写的纪实性

1918年,谷崎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了为期两个多月的中国之旅。回国后陆续发表了《苏州纪行》《秦淮之夜》《西湖之夜》《庐山日记》《南京夫子庙》《中国料理》等文章。目前国内学者对谷崎笔下的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书写均有所研究,唯独鲜少涉猎九江。故本文将以《庐山日记》为主线,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尝试复原谷崎润一郎的九江之旅,探究谷崎印象中的九江。

首先,对于谷崎润一郎到达九江的具体日期存在两个版本,徐静波译版为1918年10月10日,但据笔者对照日文谷崎润一郎全集的复刻版进行核实,发现其抵达九江的实际日期应为1918年11月10日[8]。

谷崎九江之旅的起点为当时租界。此租界形成于1861年江西布政使张集馨与英国参赞巴夏礼签订的《九江租地约》。另从文中“今日是星期天,至对面天主教堂做礼拜的中国人甚多。教堂的钟声在空中悠然回荡”[9]可推测,此租界为英租界,且对面有天主教堂。此细节描述与九江租界的相关历史事实相吻合。

自租界通往中国人街区的地方有两处石制的拱门,穿过拱门右折,再拐入左边的小巷即到了龙池寺前。此寺的开门祖据云乃晋时的慧远。跨过寺前的拱门,在湖畔有一码头,……唤来在烟水亭边憩息的船夫,坐上船往湖上去。亭的右面是一长堤,上植杨柳……[10]

據考,文中的龙池寺原为九江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现已废,另二为舍利寺、能仁寺。上文提及的湖应为“甘棠湖”,位于九江市中心,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清风徐来,碧波涟漪。谷崎一行人所见湖边的“烟水亭”,原名为“浸月亭”,位于甘棠湖中。据传,此亭原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所建,而名字来源于《琵琶行》中的诗句“别时茫茫江浸月”。此后,北宋年间,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又建一亭,名“烟水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然浸月亭和烟水亭皆于明嘉靖前毁坏。谷崎所见“烟水亭”,乃明末时期在浸月亭原址上重建而成,并将原烟水亭之名移于此亭。另考证,文中描述的烟水亭右面植满杨柳的长堤为如今的“李公堤”,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现在九江市民亲切地称此长堤为“小坝”。

左舷方可见九江的城墙,城外的教室、学校、丘陵,对面则耸立着能仁寺的七面八层的砖塔。……随着船渐渐地离开湖岸,右舷方的城区的突出部也渐次展开,并且前后方出现了一长溜紧密相接的人家。西式的楼阁和粉墙的屋舍渐渐地消失,映入眼帘的是如流动商贩似的用草席和板壁围搭起来的粗陋的小屋和后面屋檐相接甍瓦连片的市区,城墙那头的学校的建筑,宛如伸手可及。[12]

根据此段描述并结合九江实地考察,大致可以勾勒出当时九江的城市面貌。烟水亭沿岸伫立着九江城墙,墙内有教堂、租界、“中国人街区”;墙外有码头、烟水亭、教室、学校等;城东南方向伫立着能仁寺。且烟水亭离当时九江城区不远,烟水亭的湖对面为城外居住区,有如锯齿般蜿蜒曲折的土墙,以及西式楼阁屋舍,百姓临水而居,西式楼群再往西,则聚集着许多如路边摊似的用草席和板壁搭起来的粗陋小屋。

谷崎一行人游湖后登上烟水亭,来到正殿。上悬有“鸢飞鱼跃”一匾。客堂悬有“才识庐山真面目”的匾额。出烟水亭再坐船至“李公堤”。从堤上往西南行,至长堤尽头的“天花宫”。此建筑,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又名娘娘庙,位于甘棠湖与南门湖之间的李公堤南端。东临南门湖,西滨甘棠湖,与烟水亭相望。其内建有娘娘亭、娘娘殿、左右禅房等。

而文中提及的“六面三层的精巧建筑”[13]“梳妆亭”,据考证应指天花宫中的“娘娘亭”。“娘娘亭”为木质结构,六角三层,且各面均有窗栏,可凭栏远眺。“娘娘亭”的外观细节与文中“梳妆亭”的描述高度吻合,由此可印证文中的“梳妆亭”与如今的“娘娘亭”应为同一建筑。传说,三国东吴周瑜守备宫亭练习水军之时,此处曾是小乔梳妆的地方,故旧称“小乔梳妆楼”。

随后谷崎一行人又坐上船开始往回划。途中遇一艘画舫,船上坐着一位穿玄色衣服的青年和一位穿水色衣服的女子。此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渐沉入水中,远处的庐山也笼罩在一片淡褐色的暮霭中。从船上登岸后,谷崎从九江西门回城。“似乎是刚有一列火车到达,由狭隘的门内入城者甚众。”[14]由此句可以判断当时九江已通火车,且火车站位于九江城外的城西方向。谷崎结束市区之旅后,“买了九江的名产陶瓷器、纸等,逾六时归。”[15]至此,一日的九江之旅结束。翌日,谷崎与太田氏等人同登庐山,此后则为庐山之旅。本文跟随谷崎的文字,通过实地考察,尽量还原了二十世纪初期九江城市风貌的细节。

除城市风貌外,我们还能从谷崎润一郎的文字描述中了解当时九江的生态环境。比如“无数的鸟群从空中飞过,鱼儿跃上水面,有几十只燕子在我们船前忽上忽下地轻轻掠过”“稍稍有些阴沉的天空上,飞翔着老鹰和喜鹊”“在苍郁的山峰前也有雁群,鸟类异常之多”“听说这一带山涧,天气转寒时常有老虎出山来害人,山中也栖有豹等猛兽”“雾中可见中国人的旅馆,路边生长着不高的银杏树、松树和石楠花等”[16]。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初九江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

徐 晶:谷崎润一郎的九江“足迹”踏查研究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此文中窥见当时九江民众的信仰情况。比如谷崎在文初提到去天主教堂做礼拜的中国人甚多,以及“途中不时遇到下山的西洋老妇和男子”,这也证明当时九江已有众多的天主教徒,且西洋人在九江的活动已经很活跃了。另一方面,谷崎还记录道:“不久道路蜿蜒地转入芦花茂密的小山间。不时遇见对面过来的僧侣”“身穿深灰色僧衣的和尚在我们前前后后行走着,其左肩背着白色的布袋,头戴四角方帽,长长的僧袍下脚蹬僧鞋悠然地向上行走。”[17]从这两句话可管窥到当时九江的僧人众多,偏僻的乡间小路上也能时不时遇到。由此可见,二十世纪初期的九江天主教和佛教并存,并各自拥有众多信徒。综上所述,《庐山日记》对于考察二十世纪初期九江的城市布局、古迹原址甚至交通、生态、宗教信仰情况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二、九江书写的文学性

《庐山日记》除了具有史料价值外,也极具文学性。如谷崎在甘棠湖长堤游览时曾描述道:“天花宫的外面有银杏数株,树干呈暗黄色,也许是紫苏色,或是已褪为铁屑色。从长堤的西端尽头回首顾望,其树叶在粉墙背景的衬映下,枕湖临水,其美难以言状。从梳妆亭的六面三层的精巧建筑的屋瓦间及枝叶丛中,隐约可见姑娘们的身影。”[18]此段描述的是天花宫的外围风景,惟妙惟肖。此句中谷崎笔下的九江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一般,此画中的直接色彩有“暗黄色、紫苏色、铁屑色、粉色”,隐含的色彩还包括“银杏的金黄”“湖水的蓝”以及“长堤上柳树的碧绿”。并且此画面的构图也十分巧妙,谷崎的文字就如镜头一般,捕捉到了从长堤的尽头回望时的画面,小城整体掩映在一片金黄的银杏树之中,透过金黄的树叶可以看到天花宫粉色的宫墙,蜿蜒向前的湖堤,堤上杨柳拂面,堤下水波荡漾,远处还隐约可见屋舍。谷崎不愧兼具“文人”和“电影导演”的双重身份,对色彩的把握和对画面的构图能力让人叹为观止。谷崎笔下的九江,可谓一幅优雅闲适的江南小城图画。这正如中国文人对九江的赞美,“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

谷崎作为日本耽美派的代表性作家,非常善于用文字勾勒色彩斑斓的美景,同时作为电影导演的谷崎又十分善于捕捉动态的画面,庐山在他的笔下就极具画面感。谷崎以其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庐山远景图,以山峰为骨,“礼帽形的山峰”“宛如屏风”描绘出了山形如削的庐山山峰,构成了此画的主线条。又巧妙地运用了“远远地小小地,像一圈念珠”[19]似的一列鸿雁为静态的山景增添了几分灵动。他把这组鸿雁比喻为水中漂浮的水藻,又如抛撒出的渔网般,亦或是坠落的烟花灰燼。如此描述既让整幅画的线条生动起来,又充分体现了自山底仰望巍峨山峦时的“远镜头”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谷崎不但文笔细腻,善于捕捉画面,更擅长使用虚实结合的描述方式。比如谷崎在《庐山日记》文末处是这样结尾的:“风稍稍大起来,云气雾团从左向右越过山峰浮游而去。此时山谷的雾霭有些消散,在山峰的突角处冲向天宫的雾团,其状恰如奔腾飞天的苍龙。”谷崎文笔精妙,不仅点出了庐山终年云雾缭绕的特性,又通过把流动的云雾比作冲向天宫、奔腾飞天的苍龙,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而文字戛然而止,这般结尾方式既让人意外,又回味无穷、余韵缭绕。这种如梦如幻、亦真亦假的描写方式,正是贯穿于谷崎一系列中国作品的叙事手法。

谷崎在归国后创作的小说《西湖之月》中提及九江的甘棠湖:“以前曾在浔阳江边的甘棠湖赏月,还记得巍峨的庐山的雄姿清晰地倒映在水上,不过今晚的月亮较那时更加明朗,且湖面也远较甘棠湖开阔。”[20]

但据笔者实地考察,此句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就地理位置而言,庐山是不可能倒映在甘棠湖上的。换而言之,此处的“甘棠湖”是作为一种虚构的文学景观而非实际景观出现在《西湖之月》中。

这种虚实结合的中国城市书写方式不仅运用在九江书写中,在《秦淮之夜》中的南京书写以及《西湖之月》中的杭州书写中均有所体现。如《秦淮之夜》在文章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漆黑寂静的氛围,“外面暮色已浓,……街上既无电车行驶,也无明亮的路灯,一片寂静,每户住家都被厚重的墙壁或石垣围了起来,看不见一扇窗户,窄窄的门扉都由门板关闭得紧紧的,从里面投不出一丝亮光”“人迹杳然的街上已恍如深夜一般冷森森的”“月亮似乎还没升起来,天空中不巧有很多乱云漂浮,好像看不见原先期待的月夜景色了”“那马车的车灯也就才照亮地面一尺左右的地方,车厢里仍然漆黑一片,从一旁驶过时,玻璃窗户在黑暗中忽地闪出光来,便立即又驶了过去。”[21]谷崎运用光影的变化与反差达到虚实模糊的效果,用微弱的月光反衬出夜的漆黑与阴森,同时用满街只回荡着的人力车“咯噔咯噔”之声以及偶尔驶过的马车来凸显月黑风高之夜的阴冷与静谧。在文章的开头处就用极致静谧的黑夜来模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营造出一种神秘的、聊斋式的文学氛围,让谷崎笔下书写的一切充满神秘色彩,亦真亦假,使读者在阅读中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边界,仿佛置身于怪诞小说中一般。

同样,《西湖之月》中发生在杭州的故事是虚构的,但里面的城市景观又是真实的,且对照谷崎的实际旅程表[22]可以发现,《西湖之月》中的确有部分内容与谷崎的实际旅程相吻合。换而言之,谷崎借由真实的中国地名和景观搭建出了一个文学舞台,地名和景观都是真实的,但舞台上上演的故事却可能是虚构的。这就使得读者更加难以辨别。

不管是九江、南京还是杭州,谷崎善于在其作品中运用大量真实的中国地名和景观,增加其作品的可信度,从而使得部分内容即使再过荒诞,读者也会信以为真。真实服务于荒诞,为的是增加故事的可信度,让读者能够浸润式地了解谷崎创作出来的“中国”这个文学舞台。这种模糊现实与虚幻界限的描述方式成为谷崎中国书写的一大特点,即现实的城市空间与虚构的语言空间相互渗透,创造出某种文学想象中的“中国”。

三、结语

总体而言,相较于《秦淮之夜》和《西湖之月》的小说式的虚构叙事,谷崎对九江的书写更具有纪实性,虚构成分相对较少,包括对地名的记录以及对路线的描述,据笔者实地考证基本都符合事实,兼具了纪实性与文学性。而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谷崎作为一位外国作家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捕捉到了很多当时生活在九江的民众的生活瞬间。谷崎的《庐山日记》犹如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一般,不但向我们展现了一九一八年九江的城市面貌,也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这幅“长卷”中,有去天主教堂做礼拜的中国百姓;有在码头的石阶下蹲在水边起劲地洗着什么的年轻妇女们;有在堤边或修船、或晾晒渔网、或手挎着装满鱼的鱼篮走回城去的渔夫们;有在烟水亭边憩息的船夫;有在堤防上信步闲走的十几个年轻的市民;有黄昏的湖风中穿着长衫、神态甚为风雅的学生;有城门内抬着一个士绅但失足跌倒在地面上满是泥污的轿夫;有穿行在拥挤的人群中挑着烧卖等的小贩;有无数的轿子、挑行李的脚夫、士兵等,行人如织。这一组组细致入微的人物群像,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生动而鲜活地展现了近代九江人民的生活百态。

近代九江较少出现在国内的近代作家文学作品中,而谷崎作为日本文人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细腻的笔致让近代九江变得清晰、立体并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跟随他的文字回到那个年代,得以见到那时的九江和九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鲜活与生动。就这一点而言,《庐山日记》的文学价值似乎更胜于史料价值,堪称九江版的“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柴红梅.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15.

[2]王升远.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M].北京:三联书店,2017:6-20.

[3]郭雪妮.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44.

[4]李文竹.南京題材的日本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研究[J].文学教育,2020(4):58-59.

[5]杨洪俊.文明审判与权益拓殖:明治日本人的汉口书写[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2):30-37.

[6]祝然.大正及昭和初期日本文学中的“哈尔滨游记”[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2):3-10.

[7]逯莎.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苏州形象研究[J].文学教育,2019(3):78-79.

[8]谷崎润一郎.谷崎润一郎全集复刻版:第28卷[M].东京:响林社文库,2001:204-211.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谷崎润一郎.秦淮之夜[M].徐静波,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4-95.

[22]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とオリエンタリズム[M].东京:中公丛书,2003:323-325.

猜你喜欢
九江足迹
悠悠的九江
党的足迹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寻找红色足迹
长干曲四首(其二)
成长足迹
足迹
九江寻承艺术博物馆
鹭鸟如诗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