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有妙招儿

2024-04-27 10:40谢涛
新教育·校园 2024年3期
关键词:排比句罗丹腰鼓

谢涛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动作描写吗?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行为、动作进行的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作家老舍告诉我们一个描写秘诀: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所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作家莱辛说:“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处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可见,动作描写在写人记事的习作中,举足轻重,那怎样写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呢?老师来教你三招,希望你能学会用动作描写点亮文章。

第一招:妙用动词刻画人物

妙用动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传递人物之间的情感,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在动词上下功夫,反复推敲、锤炼,将人物形象准确地描摹出来。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是不同的。描写人物的动作要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注意在简练、准确的基础上,达到以少胜多、字字传神的境界。写好人物的动作,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的行为动作,抓住特征仔细描摹,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我们来读一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的片段: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你们看,这两段文字,所用的两个重点动词“排出”和“摸出”,都是由孔乙己發出的,都是掏钱的动作。前者出现在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是故事的开端;后者出现在孔乙己第二次到店,是情节的高潮。这两个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排出”来表现孔乙己的显阔心理,通过“摸出”来突出孔乙己的濒临绝境,以此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十分生动贴切。

再来看一篇铁凝的《盼》: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这里最打动人心的是“我”穿上雨衣在屋里走来走去的画面。其中“走来走去”“戴上”“抖抖”“脱下”等一系列动词,都表现了一位孩子对新雨衣的爱不释手之情。作者正是将小女孩盼望下雨急切穿上雨衣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的动作做了细化和延长,才让整个画面别具温情。段中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穿上新雨衣的小女孩欣喜、兴奋的样子,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可见,妙用动词可使语言更形象,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招:细致入微描摹动作

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其行为动作来表现。一些“小动作”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心理及习惯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小动作”就是人物的动作细节。在写作时,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细节,有助于更真实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文章中,它可以使人物的形象真实可感、栩栩如生,也可以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在动作描写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动作,还要思考此项动作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是怎么做的,这就要让动作与表情、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

《全神贯注》一文中描写罗丹修改塑像的一段,我们一起来看看。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起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罗丹的动作和神态表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工作一丝不苟,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罗丹,看到了一个如痴如醉,忘我工作的全神贯注的艺术家形象。这样的描写,不可谓不出神入化。

第三招:运用修辞修饰动作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若在动作描写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就会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比较细致地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就会更具活力,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使文章增添亮丽色彩。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习作时,若能文采斐然,妙语连珠,就如同在炎热躁闷的夏天送来的徐徐春风,让我们心旷神怡、喜出望外。我们一起来读读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吧: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你们看,大作家笔下的这段文字用了三组排比句,第一组是开头的三个短句,从不同的角度写捶腰鼓的后生使劲儿、忘情、拼命的状态。第二组排比句连用了五个比喻句,分别形象地展现了捶腰鼓时后生们的脚步、瞳仁、风姿等。第三组排比句用了三个短语分别从场面、风格、气氛三个角度抒写了作者看到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感受。整个文字读起来气韵贯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被后生们深深地感染了。

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体现文章的主题,凸显生动、丰富并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我们要学会在习作中使用动作描写,让它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性格、气质,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为文章增色。

猜你喜欢
排比句罗丹腰鼓
从“四计歌”学排比
排比句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罗丹手稿
啊,腰鼓山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